制造共同话题,拉近心理距离(1 / 1)

加入书签

制造共同话题,拉近心理距离

常言道:“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在人与人交往中,每个人都愿意与自己有共同语言的人相处,与自己没有共同语言的人沟通起来会感到很无聊与疲惫。

所以说当我们试图与对方沟通时,最先需要选择的就是谈话的主题。通俗地讲,就是你要与对方谈什么,从什么开始交谈。如果你常常觉得与人谈话很吃力,恐怕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你对应该讲什么话这个问题有很深的误解。

人们对交谈有一个最普遍的误解是:以为只有那些最不平凡的事件才是值得谈的。这样的结果使他们把彼此的交谈搞得索然无味。他们在搜肠刮肚地寻找重大事件的同时,却忽略了谈话本身所应具有的意义。你是否有过这样的体会?当你见到熟人的时候,你在脑子里苦苦地搜索,想找一些怪诞的奇闻,惊心动魄的事件,或是令人神往的经历,以及令人兴奋刺激的事情。

自然,这一类事情是一般人最感兴趣的了。能够在谈话的时候,讲出这样动听的事情,无论对听的人,还是对讲的人,都是一种满足。

但是,这一类的事情在我们的生活中毕竟不多。有些轰动社会的新闻,是用不着你来说别人就已经听说过的。即使是你亲身经历过得比较特殊的事情,也不必到处一讲再讲。此外,你在某一个场合讲很受欢迎的故事,在另外一些人面前就不一定受欢迎。因此,你若认为只有那些最不平凡的事情才值得谈,那你就会经常觉得无话可谈了。

其实,人们除了爱听一些奇闻轶事以外,也很愿意和朋友们谈一些有关日常生活的普通话题。比如,小孩子长大了,要进哪一所学校比较好啦,花木被虫子咬了应该买哪一种杀虫药啦,这个周末有什么好电影看啦,等等,这些都是良好的谈话题材,也都能使谈话双方感到有兴趣。总之,当你选择谈话的主题时,你要了解对方是否对此感兴趣,对方所具备的知识和经验是否能够将这次谈话进行到底。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那么,你就可以称得上是一个优秀的沟通者。

赵琴和李雪同是国内某公司的销售员,两个人同时进入公司,两年以后,赵琴还是普通销售员,而李雪荣升为销售部副经理,为什么两个人的差距会如此之大呢?答案很简单,交流方式的不同,造就了两人地位的悬殊。

赵琴进入经理办公室,压根没有注意经理的情况,经理是一位女性,准确来说是一位准妈妈。赵琴没有寒暄,开口直言:“经理,所有的客户我都已经拜访过了,签下三笔订单,另有两笔没签下来,这两个客户简直就是顽石,根本敲不开,还是您亲自出马吧。”经理眼神中有了少许不满,但并没有说什么,赵琴放下客户资料,转身离开了办公室。

李雪面带微笑进入经理办公室,看到经理抚着肚子在办公室走动,忙不失时机地说运动有利于胎儿健康生长。李雪只签下了一个客户,还有四位客户在犹豫中,她并不急于汇报工作,而是先跟经理聊起养胎安胎的问题,等到两个人聊得非常开心时,李雪才在话题快结束时汇报自己的工作,谈及四个未签订单的客户时,李雪说道:“经理,您现在不宜劳累,这四个客户我一定会加把劲全部拿下,您安心的照顾肚子里的宝宝就好了。”

李雪满面春风地走出了经理办公室,经理还沉浸在和李雪刚才讨论的胎儿健康的话题中。

从心理学的角度,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发源于了解,而了解最先从共同的话题生发开来,由共同的话题引起类似的想法或是情感,或许就说我们所说的共鸣了。人们往往对与自己有着类似情感的同类有着好感,所以说,善于参与乃至发起话题,其实是向别人展示自己,同时伸出友好橄榄枝的信号。

制造共同话题,需要一个必要的前提,就是要对对方有一定的了解。因为沟通是双方的互动,对方的感兴趣程度直接决定了互动的程度。什么样的话题能让他兴趣盎然?这有赖于平时我们对此人的揣摩,当然也有一些常识。这就需要我们做个有心人了。最有效的方式是建立身边人的心理档案,这样就可以在最短的时间里搜索到可行方案,然后见缝插针。

在这里给大家提供一些常识性的话题方案:

(1)健康话题。关心对方及其家人的健康,给予对方一种暖心的感觉。

(2)爱好话题。爱好是人们最感兴趣的事,非常容易引起共鸣。

(3)往事话题。与对方一起回顾某个年代的事情,事物,在怀旧情绪中拉近心理距离。

(4)时事话题。把自己了解到的重大新闻拿来与对方一起谈论,迎合对方的观点,增进沟通温度。

(5)对方所在的行业,对方从事的工作,在工作上取得的成就,未来的发展前景等,都是我们增进彼此关系的良好沟通话题。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