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人下菜,对什么人就说什么话(1 / 1)

加入书签

看人下菜,对什么人就说什么话

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东西。在生活当中,每个人也都是不一样的。因此,人们就存在心理特点、脾气秉性、语言习惯等方面上的不同。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决定了他们对语言信息的要求是不同的。所以,不能用统一的通用的标准语的说话方式来和他们交流。

这时,我们就要做到“见什么人,说什么话”。

(1)看性别说话

语言本是人们沟通的工具,没有性别之分,但由于男女的社会分工、性格特色、心理、生理特点不同,对言辞的接受程度也是有差别的。

在社交场合、会议间隙、公益活动中,人们礼节性地寒暄过后,往往喜欢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交谈。而这“三个”“五个”,又总是按性别组合——男士与男士侃,女士与女士谈。如果细心,我们会发现这样一个情况:男士的话题大而广,女士的话题小而狭。一般说来,男士爱谈的是时事、政治、法律、体育、文化、社会问题、经济动向等;而女士爱谈的则是孩子、丈夫、日常经济、消费心得、风流艳闻等。

在接受程度上,一般说来,男士较能承受率直、干脆、粗放、量重的话语;女士则喜欢委婉、轻柔、细腻、量轻的话语。

是故我们在说话时,必须依据性别选择说话内容,努力使自己的言辞吻合接受者的性别需求。

(2)看教养层次说话

教养是指接受对象的一般文化和品德水准,包括文化程度、知识积累、生活阅历、涵养气度等。教养层次不同,对言辞的接受程度也有不同。有些话说出来,甲听得懂,理解得了,乙可能就听不懂,理解不了。

例如,作家丁玲的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中的人物——工作组组长文采的演讲,就是没有区分接受对象的教养层次和实际需求,而致使“言者谆谆,听者藐藐”。所以,我们在进行言辞表达时,务必要认清接受对象教养层次如何,盲目表达不仅达不到说话的目的,甚至会弄巧成拙,贻笑大方。

(3)看性格说话

人各有其情,各有其性。言辞表达的内容与方式必须因人而异,符合接受对象的脾气、性格,才有可能产生“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效果。

性格外向的人易于“喜形于色”,性格内向的人多半“沉默寡言”。同性格外向的人谈话,你可以侃侃而谈,同性格内向的人谈话,则应注意循循善诱。

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注意针对学生的不同性格来回答他的问题。有一次,孔子的学生仲由问:“听到了,就去干吗?”孔子回答说:“不能。”另一个学生冉求也问:“听到了,就去干吗?”孔子说:“干吧!”公西华听了有些疑惑,就问孔子:“两个人问题相同,而你的回答却相反。我有点儿糊涂,想来请教。”孔子答:“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意思是,冉求平时做事好退缩,所以给他壮胆;仲由好胜,胆大勇为,所以我要劝阻他)

可见,孔子诲人亦不是千篇一律,而是因人而异,尤其注意学生的性格特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在参加社交活动,亦应在这方面多留点心眼。

(4)看地域说话

地域指的是接受对象所处的地理位置,包括国别、省别、族别等。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地域文化,彼此在认识、观念、习惯、风俗上都有区别,对说话者言辞的接受就会有所不同。说话者在进行言辞表达时,应当认清接受对象的地域性,才会产生良好的交际效果。

《尹文子?大道》讲了这么一件事:

郑国人把未经加工处理的玉叫作“璞”,东周人把还没有腌制成干的老鼠叫作“璞”。郑国的一个商人在东周做买卖,一个东周人问他:“你要不要买璞?”郑国商人说:“我正想买。”于是东周人从怀里掏出一只老鼠递上,郑国商人赶快辞谢不要。东周人在作言辞表达时,没有认清其接受对象是郑国人,所以买卖不能成功。

因地域不同而产生的表达差别,甚至在同一个民族、同一个省区的不同位置,也有表现。如同为贵州人,对西红柿,贵阳人叫毛辣角,遵义人叫番茄,兴义人叫酸角,独山人叫毛秀才。说话者如果不区分这些地域上的差别,说话目的就难以实现。有些严重的差异,如不分清,甚至还会对说话者产生严重的后果。

(5)看文化背景说话

随着社交范围不断扩大,我们的交际对象逐渐延伸到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阶层,若想适应交际的广泛性,就要考虑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说话特点,使我们说出来的话与特定的文化背景协调一致。

以交际场合的称呼语为例。英美人习惯称已婚妇女为“夫人”,未婚女子为“小姐”,在比较严肃的场合,一般统称为“女士”。如果错称已婚者为“小姐”,在比较严肃的场合一般会被谅解:因为,西方女性认为这是一个“令人愉快的错误”。但是,在日本妇女一般不称“女士”“小姐”,而称“先生”,如“中岛京子先生”。

再比如,我们常说“炎黄子孙”,这对港台同胞、海外侨胞很恰当,在国内用到场合就少一些

在西方,你对一姑娘说:“小姐,你长得很漂亮!”她听了格外高兴;而在我国,如果跟年轻姑娘说这句话,对方说不定会大为恼火。显然,说话不考虑文化背景也是不得体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