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理进言,既达目的又不得罪领导(1 / 1)

加入书签

据理进言,既达目的又不得罪领导

在工作中,领导因一时糊涂或偏听偏信而怀疑误解下属的事情也会时有发生,这不但会给本人带来委屈和伤害,而且会严重危害正常的工作程序,使事业遭受不必要的损失。这时候,你最好的办法有两种,一个是用事实说话,据理力争;一个是用自己的成绩说服领导,千万不能与领导硬抗。那样领导骑虎难下,纵然错了也可能将错就错。

古时候,有个叫许允的人在吏部做官,提拔了很多同乡人。魏明帝察觉之后,便派虎贲卫士去抓他。

他的妻子赶出来告诫他说:“明主可以理夺,难以情求。”让他向皇帝申明道理,而不要寄希望于哀请求饶。

于是,当魏明帝审讯许允的时候,许允直率地回答说:“陛下规定的用人原则是‘举尔所知’,我的同乡我最了解,请陛下考察他们是否合格,如果不称职,臣愿受罚。”

魏明帝派人考察许允提拔的同乡,他们倒都很称职,于是将许允释放了,还赏了一套新衣服。

许允提拔同乡,是根据封建王朝制定的个人荐举制的任官制度。不管此举妥不妥当,它都合乎皇帝认可的“理”。许允的妻子深知跟皇帝打交道,难于求情,却可以“理”相争,于是叮嘱许允以“举尔所知”和用人称职之“理”,来抵消提拔同乡、结党营私之嫌。这可以说是善于根据说话对象的身份来选择说话的绝好例子。

汉代著名的丞相萧何,有一次向汉高祖刘邦请求将上林苑中的大片空地让出给百姓耕种。上林苑是一处专供皇室游玩嬉戏和打猎消遣的大片园林。刘邦一听萧何居然要缩减自己的园林,不禁勃然大怒,认为萧何肯定是接受了百姓和商人的钱财,才公然替他们说话办事。于是,下令将萧何逮捕入狱,审查治罪。那时,廷尉是专门为皇帝办案子的官员,只要皇帝认定某人有罪,廷尉官员就不惜动用大刑迫使犯人服罪,以讨好皇上。所以如果真要把萧何交给廷尉处理,那么肯定要被屈打成招。在这紧急关头,旁边有一位姓王的侍卫官上前劝告刘邦说:“陛下是否记得原来与项羽抗争以及后来陈豨、黥布相继谋反,陛下亲自带兵东征的时候?那几年,只有丞相一人驻守关中,关中百姓又非常拥戴丞相。假如丞相稍有利己之心,那么关中之地就不会是陛下的了。萧丞相不在那个时候去为自己谋大利,难道会在这个时候去贪占百姓与商人的一点小利吗?”简单一席话,击中了要害。刘邦深受感动,终于意识到自己的鲁莽,对不起丞相的一片忠心,非常惭愧。于是当天便下令赦免萧何,官复原职。

这有一个关键点就是,凡以上述两种方法与领导争辩的,必须要为人正派,确实有突出的政绩可以作为资本,俗话说脚正不怕影子斜。否则,有人揭发,一旦查实,你纵有天大的神通也难免被炒鱿鱼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