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受情绪影响,做乐观的自己(1 / 1)

加入书签

别受情绪影响,做乐观的自己

想问问朋友们,你是否见过一帆风顺的人事实上,这样的人真的很少。而且,如果人的一生都在平静中度过,没有一丝的起落和波澜,那么他或许会因此而深感遗憾。困难和挑战一个接一个地接踵而至,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不过是生命的一个过程。这时候,我们不应该皱起自己的眉头,而应用一颗乐观向上的心去期盼明天的太阳。太阳每一天都会从东方升起,千万年来从未间断过,当然明天,明天的明天也是如此

当困难来临的时候,你的反应是怎样的呢多少年的风风雨雨,虽说人生可能没有什么大起大落,但至少也经历了一些波澜。很多成功的人把乐观的心态渗入了自己的骨髓,在他们眼中困难和挑战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大事,而仅仅是一个有待于解决的问题。也许自己这张答卷不是最好的,但却是最认真的,倾尽全力的。在人生的道路上,不管出现了什么样的问题,只要尽力了就好。当你怀着一颗乐观的心面对这个世界的时候,世界也会同样给你一个灿烂的笑容。就像一位著名的政治家说的那样“要想征服世界,首先要征服自己的悲观。”在人生中,悲观的情绪是不可避免的。如果能够战胜悲观的情绪,用开朗、乐观的心态支配自己的生命,你就会发现生活有趣得多。悲观就好比是一个幽灵,能征服自己的悲观情绪的人,往往能征服世界上许多困难的事情。尽管人生中悲观的情绪不可能完全不存在,但最要紧的事情是我们要用自己乐观的心去击败它,征服它。

20世纪的女作家张爱玲的一生完整地注释了悲观给人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多么巨大。张爱玲一生聚集了一大堆矛盾,她是一个善于将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人,又是一个对生活充满悲剧感的人;她是名门之后、贵族小姐,却宣称自己是一个自食其力的小市民;她悲天悯人,时时洞见芸芸众生“可笑”背后的“可怜”,却在实际生活中显得冷漠寡情;她在20世纪40年代的上海大红大紫,几十年后,她在美国又深居简出,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所以有人说“只有张爱玲才可以同时承受灿烂夺目的喧闹与极度的孤寂。”

这种生活态度的确不是普通人能够承受和理解的,但用现代心理学的眼光看,其实张爱玲的这种生活态度源于她始终抱着一种悲观的心态活在世间,这种悲观的心态让她无法真正地融入生活,因此她总在两种生活状态里不停地左右徘徊。

张爱玲悲观苍凉的色调,深深地沉积在她的作品中,使其作品产生了巨大而独特的艺术魅力。但无论作家用怎样流利俊俏的文字,写出怎样可笑或传奇的故事,终不免露出悲音。那种渗透着个人身世之感的悲剧意识,使她能与时代生活中的悲剧氛围相通,从而在更广阔的历史背景下臻于深广。

张爱玲所拥有的深刻的悲剧意识,并没有把她引向西方现代派文学那种对人生彻底绝望的境界。

个人气质和文化底蕴最终决定了她只能回到传统文化的意境,且不免自伤自恋,因此在生活中,她时而在世俗的喧嚣中沉浸,时而又陷入极度的寂寞中,最后孤老死去。

张爱玲的悲剧人生让我们看到了悲观对一个人的戕害是多么惨重。现实生活中,不止文豪有这样的悲观情绪,平常的人也会经历这样的心情。所以希望大家多从积极乐观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这样才会有好的结局。如果我们用乐观的态度对待人生,你就可以看到“青草池边处处花”“百鸟枝头唱春山”,但若是用悲观的态度对待人生,举目只是“黄梅时节家家雨”,低眉即听“风过芭蕉雨滴残”。譬如打开窗户看夜空,有的人看到的是星光璀璨,夜空明媚;有的人看到的是黑暗一片。一个心态乐观的人可在茫茫的夜空中读出星光的灿烂,增强自己对生活的自信,一个心态悲观的人让黑暗埋葬了自己且越埋越深。

从某种角度来说,微笑是乐观击败悲观的最有力武器。无论你的生命走到了什么样的地步,都不要忘记自己还可以微笑着看待眼前的一切。只要你微笑,厄运就会离你而去,渐渐消失;只要你微笑,你的生命就能将种种不利于你的局面一点点破除;只要你微笑,代表幸福的阳光就能照射在你的身上,使你整个身体都充满力量,使你的每一天都在激情与快乐中安然度过。

但是,守住乐观心态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悲观在寻常的日子里随处可以找到,而乐观则需要我们通过努力,通过智慧,才能使自己长久保持在一种人生处处充满生机的状态。悲观使人生的路愈走愈窄,乐观使人生的路愈走愈宽。作为一个成熟的人,选择乐观的态度对待人生是一种智慧。在诸多无奈的人生关卡里,仰望夜空看到的是闪烁的星斗;俯视大地,大地是绿了又黄,黄了又绿的草原美景这种乐观就是坚韧不拔的毅力支撑起来的一片靓丽景观。

一个人的情绪受环境的影响,这是很正常的,但你苦着脸,一副苦大仇深的样子,对环境并不会有任何的改变,相反,如果微笑着去生活,那会增加亲和力,别人更乐于跟你交往,得到的机会也会更多。只有心里有阳光的人,才能感受到现实的阳光,如果连自己都常苦着脸,那生活怎能变得美好起来其实,生活始终是一面镜子,照到的是我们的影像,当我们哭泣时,生活也在哭泣,当我们微笑时,生活也会跟着微笑起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