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八二章 一本《管子》治天下(1 / 2)

加入书签

“管子曰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

治郡,亦是如此。

五谷粟米,民之司命也。粟者,王者之本事,人主之大务也。辟田畴、制坛宅、修树艺、劝士民、勉稼穑、修墙屋,此谓厚其生。”

贾诩开口,先是一段管子,道明富民的重要性。

“然,商业一样重要。管子曰无市,则民乏矣。工、商为末利,管子又曰无末利,则本业何出务本饬chi末则富。”

贾诩又讲了商业的重要的性,农业为本,工商为末,务本的同时,整顿工商业。

这个薛兰比较难理解了。虽然无末利,则本业何出。盐铁轮中,也有。但贾人重利而轻离别,若人人行商,岂不是荒了田地

吕布顶着七科谪的帽子多年,贾人他倒是没有多想,真为百工鸣不平。看看边军配发的环首刀,比起鲜卑马刀,强大数倍。敌台上的转射,设计之巧妙,更是巧夺天工。

然,能工巧匠,甚为稀缺。七科谪其地位,还在庶民之下。

被贾诩灌输了一脑子的管子,贾诩掰开了揉碎了,对吕布娓娓道来。吕布听得有道理,却不敢尽信。

贾诩知道吕布心中所想,也不急于求成,最后对吕布解释,为何要免除叛乱豪强所欠之钱粮。

“明府可知,豪强家财尽,余粮仅供用度,伤得是何人”

“佃户、贾人、百工。”

贾诩自问自答“豪强奢靡之风越胜,则商业越为繁荣。百工、贾人为之富庶,亦有长短工、奴婢受惠。”

“君只看五原一郡,若这边地,往来贾人不绝,关隘之赋税有所加。吃穿用度,都在这五原之地,军费何愁”

“这”

又是管仲的思想,对于吕布、薛兰,听进去,理解了,却不敢信。

待天命破晓,差人寻张俭来。

简而言之,告知张俭,却见张俭哈哈大笑“古有言,半本论语治天下。这贾文和,一本管子治天下,也是一桩美谈啊”

“元节公,此法当真可行”

吕布眉头轻蹙,道理都明白,就是觉得哪里不对。他不知道,管子的思想,两千多年后,仍在使用。

“免除欠钱、粮之事,一来收拢豪强之心,一举稳定五原局势。二来促进五原富民、进而强兵。何乐而不为。”

“至于开市之事”

张俭沉吟了,他比贾诩更了解大汉朝堂。五经通其一,即可仕途通畅,何人去读管子

讲起孔孟之道,借古比今、引经据典,打压政敌,各个信手拈来。若说治理一方民生,也就只能做到政治清明,涉及到经济领域,哪有几人能够为之

杨赐、刘宽这些人,与吕布私交甚笃。可以入吕布这般,悉心听着这其中的道理,但亦会如吕布一般,挑不出毛病,但绝不会从。

也许还会翻一翻典籍,找到其中漏洞。诸子百家,屡有相互违背,各有各的道理。

“不如改为暗市,入那苓草城一般。”

张俭说出了自己的见解。

“不可,若改为暗市。一来恐有人君前参奏,旁生枝节。二来其效果大减,明年出征之时,鲜卑人定不能一击即溃。”

贾诩立即反驳,面色有些急切。实在是郁郁不得志太久了,对于张俭的折中之法,他知道是最容易实现的,但效果大打折扣。

“你是不知,奉先从不怕有人参奏。亦无人能参倒奉先,至于收效,虽然大打折扣,但当即可行,免去了朝堂之上一番口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