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第136章:乡音(1 / 2)

加入书签

不知楼上的赵励英内心是何等?的翻涌,苏韵关于这首歌的唱法,倒还真的不是来自于什么血缘的羁绊,而只是一个奇妙的巧合。

方茉娜当?年是才艺一流的女?歌星,翻唱这首歌时自然就是在?尽力贴合原唱的同时,也带上了自己的理解,从而形成?个人的独特?韵味。而tbb在?她入主其中?之后,附属她手下的人必然也是顺着她的意思为主,所以在?引用?到?这首歌当?作插曲时,就或多或少都会参考她的唱法。

苏韵这身体的嗓音也许是来自遗传,不过因?为年龄的原因?,就更偏向清澈纯净空灵的味道,之前录的几首歌,也都是适合她嗓音和唱功的清新自然小?调类。当?初《艺伎回忆录》的插曲单曲在?香江发?行?时,报纸的评价就是“佢把声靓过伴奏的钢琴”,意指她的声音清亮得连乐器之王都难以争辉。

没人能想到?,她转换一个唱法后,那股子空灵清澈的韵味就随着歌曲的主题转化为宛转痴缠,因?为耳濡目染到?的就是tbb老影视剧的唱腔,所以机缘巧合之下,便让心神恍惚的赵励英出了错觉。

告别了打算继续一边游历探索一边练歌的二人,苏韵看了看旁边不远处的小?楼,深呼吸一口气,便也继续往前走?去。

苏韵既然来得这里,自然也是做好了资料搜集:赵励英这些年一直都住在?眼前三层小?楼的三楼里,而这栋三层小?楼的主人是一对老夫妇,偶尔用?小?楼作为家庭旅舍经营之用?。

不过比起来去匆匆的旅客们,住在?三楼西侧房间的赵励英则是长住了许久,几乎把这里当?成?了他躲避风霜雨雪的“家”。

私家侦探的调查报告上说,这对老夫妇是多年以前从香江移民到?这里的,也许赵励英会选择这里作为他的定居处,似乎也有一定的乡音因?素影响。

苏韵一边想着事,一边抬步走?进?小?楼。

“开帘风竹,疑是故人来——”不知哪里播放的粤剧,念白轻缓婉转,带着几分感叹的语气。

听得这熟悉的语气腔调,一向做太空人飞来飞去惯了的苏韵忽然间竟是有种奇怪

的愁思滋味:大抵这就是乡音的人吧?

在?异国他乡处能听得这么一句,便总是让人忍不住泛起乡愁。

为了打消这种愁绪心理,苏韵只得抬头观察起小?楼的内部结构起来:这木制结构的日式建筑还是来自于古时的唐风遗韵,而且因?为内部设计得巧妙、平日的打理又精心,一走?进?大门,外间那阵炎炎夏日的暑气仿佛就尽数留在?了屋外的泥土中?,穿堂风迎面扑到?面前,刹那间就能让人精神一振。

纵然没有空调的雾气,这里设计的窗户也已?经巧妙地互相照应着,抵抗住外部暑气挽留下来去的风,几株绿植映衬着结构材质的暗黄碳黑,数条锦鲤浮在?内景小?水池水面上吐着泡泡,俨然就是一派风凉水冷大隐于市的韵致。

这里的旅舍有个挺独特?的习惯,就是会把预定了房间的客人的名字写在?小?木牌上,然后挂在?门边以示欢迎。

小?木牌听风而,轻轻扣着墙壁,撞出一声声清脆的木器撞击声,恍惚间竟是有点木鱼佛音的错觉。

苏韵踮了踮脚,举高手把记录着自己名字的小?木牌取下,带着它走?向前台。

这间小?楼旅舍的老板姓石,年过六十但身体仍然颇为硬朗,听闻如无大生意都是他一个人打理整栋小?楼,打扫擦洗烹煮一手包办,令客人很有到?了长辈老人家的感觉。

平日里,石老爷子就是待在?前台等?待客人。

看到?苏韵拿着小?木牌过来了,石老爷子就拿出了装订得厚厚的一本册子,认真地对照着苏韵的身份信息,把苏韵入住三楼东侧房间的信息登记下来。

苏韵百无聊赖地等?着石老爷子登记信息,微侧了侧身体,用?一副四处看新鲜事物的模样打量着一楼大厅的环境。

前台所在?的前廊普普通通的式样,没什么好说的,只是探头穿过遮挡了一半大厅光景的竹制屏风之后,眼前就豁然开朗起来。

大概小?楼的主人是真的热爱自然,大厅里的摆设也多是以竹制和木制为主,最前方是一个垒高了三级阶梯的小?平台,现在?就随意放了些桌椅——等?旅舍要是承办什么生日会、小?聚会之类的,既能当?

主家台也能当?小?舞台。

不过现在?是正常状态,所以厅里也不是摆着一套套的圆桌餐椅,而就是普通正常的家居长椅和小?茶几。

看着坐在?太师椅上安安静静地听着收音机唱粤曲的老婆婆,苏韵调整了一下表情?,主上前用?粤语问?道:“婆婆,你在?听什么呢?”

收音机里咿咿呀呀地唱着戏腔,对于粤曲南音一道,苏韵这个半途出家的,满打满算也就是只听过在?影视里最为多见的《客途秋恨》和《帝女?花之香夭》。

除去“凉风有信秋月无边”和“落花满天蔽月光”之外,其它都基本抓瞎。

“是任姐和仙姐的《紫钗记》。”老婆婆平静地回答了一句。

“哦……”苏韵似懂非懂地点头:粤剧界里有名的神仙组合任白,即使是她这样的外行?人,也是识得的。

说来也巧,她重生后完全清醒的时间,正是六一八雨灾筹款赈灾慈善表演大会节目的第二日——那一场马拉松般接力义演的表演大会里,告别影坛多年的任白二人的筹款义唱,成?为了她们最后一次的公开演出。

苏韵在?闲暇时有心探寻过任白二人的生平事迹,这两个出必一双入必一对的密友,一个是风流潇洒的女?文武生,一个是清丽脱俗的正印花旦,合作多年深厚情?谊亲密无间,早就已?经成?为了香江文化的一个象征。

任姐当?年以男装大佬之姿风靡万千女?性观众,乃是旧时代有名的“戏迷情?人”,这老婆婆估计也是为任姐风姿着迷的迷妹之一,现在?难得有个人过来跟她说话,还是说的乡音粤语,立刻就兴致勃勃地拉着苏韵的手滔滔不绝起来。

知道这就是小?楼的另一个主人,苏韵也只好耐着性子听了下来。

老婆婆说得高兴,还亲热地招呼起了苏韵:“来,吃点鸡蛋仔吧,这一碟的味道还算不错。”

长者赐不敢辞,苏韵乖巧地吃了两个,那香甜的味道一下子就让她回忆起了王嘉遽那年没能送到?她嘴里的那袋子花生芝麻馅的鸡蛋仔。

但这一碟鸡蛋仔里所花费的心思和精力明显要比当?年路边摊贩卖的要多,就苏韵吃的这两个都是不同的“内芯”,

而且配料特?别足,火候又恰到?好处,简直可?以称得上是一流水准了。

“婆婆,这个鸡蛋仔你在?哪里买的?我有个朋友也在?这边,我想买点给他吃。”苏韵擦了擦手,开口问?道。

令苏韵没想到?的是,就是这么一句普普通通的疑问?句,却使得刚才看起来很正常的老婆婆一下子失了神:“啊……在?哪里买的呢?我、我忘记了……”

“到?底是在?哪里买的呢?为什么我一点都记不起来?”

看着老婆婆一脸焦急地四处张望的慌张样子,苏韵连忙再次开口问?了一句:“婆婆?你怎么了?”

“我、我什么都不记得了,我叫什么名字?你是谁?”老婆婆手足无措地叫喊着,顿时惊得苏韵下意识地站起了身。

说时迟那时快,身后一个人影快步上前,一把揽住了慌张惊恐的老婆婆:“没事的,没事的,我在?这里,鸡蛋仔也在?这里……”

“可?是这个鸡蛋仔的味道不对……”老婆婆扁了扁嘴,声音带了点哭腔。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