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 第 80 章(1 / 2)

加入书签

开府建牙并不是寻常亲王能有的权力,这其实就是一个小朝廷了!起码在大唐,真正之前有这个资格的也就是一个李世民。其他的藩王王府里头的官职,正儿八经的那种,其实还是要朝廷任命的,就算是你自己选好了,也要在吏部那边过一遭,所以,寻常的藩王,本质上来说,是不具备开府建牙的权力的。

而许了开府建牙的权力,立马就将李悦与其他宗室王爷给区分了开来,之前那些请辞的官员有好几个立马就有些懊悔起来,他们之前虽说捞得不少,但是,放在长安,他们的官职其实并不高。毕竟,一个王府的长史,本身也就是个五品而已,他们这些小官,多半都是七品从七品,甚至根本就是不入流的小吏,在长安,就算是有给宁王做过属臣的资历,但是想要升迁,依旧不是什么容易的事情,可是,若是跟着李悦去岭南,他们的资历就很重要了,起码原地再升一级吧!熬上几年,再从李悦那里混一份荐书,再回京城,那也就有了足够的上升空间了!只是这会儿后悔也来不及了,他们可没这么厚的脸皮再去求李悦。

老实说,这个旨意也把李悦吓了一跳,实在是太优厚了,在朝堂上,也不是没有反对意见的。毕竟,前车之鉴,后事之师。开府建牙这种事情,在秦汉的时候,一般都是三公级别的人物,才有这样的资格,三国那会儿,是个军阀都能开府建牙了,魏晋的时候,也放开了口子,但是等到南北朝之后,这样的事情就变得很少见了。

李悦一个毛都没长齐的孩子,居然也能如同年少时候就能摔骑兵解了杨广雁门之围的李世民一样,早早就捞到了开府建牙的权力,这难免叫人有些想法。好在李世民开府建牙那就是在长安,而李悦嘛,都得去岭南了,闽地是什么地方,知道的人都知道,那里就是穷山恶水,山里面多得是曾经的山越人,山越人真要是往前追溯,也算得上是华夏的圈子,所以始皇帝一统六国之后,也想要征讨南越,只是,时间长了之后,三越跟中原其实也是有着许多代沟的。总之,闽越那边,在大家看来,就是犄角旮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也就是到了后来,海贸发达之后,泉州变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港口,闽越的重要性才被人注意到了,但是,那个时候,大家重视的还就是港口,其他地方嘛,那就呵呵了、

既然人家都要去闽越那边了,那里朝廷就算是想要补贴一二,也是鞭长莫及,所以,给个开府建牙的特权,也就算不得什么了。李悦能够主导的也就是自个王府的卫队而已,他总不能跟李世民一样,还搞个什么玄甲铁骑出来吧,别的不说,岭南那边就算是想要征兵,也没那个条件,真当那些越人是软柿子吗?

绝大多数藩王都不会羡慕李悦的这个权力,他们宁可在膏腴之地醉生梦死,也不想要跑到蛮荒之地筚路蓝缕。当然,也有羡慕的,比如说是李忠。李忠如今也封王了,被封为梁王,授梁州都督。但是,他这个梁王却纯粹就是被架空了的那种,只能在自己王府里头自娱自乐。他在知道了李悦的特权之后,简直羡慕得眼红,艰苦一点的地方他不怕,毕竟,再艰苦,总归能有足够的自主权,不像是如今这般,李忠总有一种朝不保夕的感觉。历朝历代,被废的太子哪有好下场呢?他虽说是主动逊位,但是,他的身份就注定了他要被人防范忌惮。因此,即便是心里头羡慕,很想要上书说,我也愿意去偏远穷困的地方,都不要什么开府建牙,你给我一个正常藩王该有的体面就行。但是,他却不可以,因为他稍微有点异动,说不定就要被人解释成心怀怨望,到时候,那真的是求告无门了!

跟李忠想法差不多的还有萧淑妃的儿子李素节,这位当年可是曾经受封雍王,雍州牧的,上一个被封为雍王的还是李泰,可见他曾经也是颇为受宠的,但是,萧淑妃被贬,后来直接被武后赐下一根白绫勒死之后,李素节的日子就不好过了,他被贬为申州刺史,但是同样只是个名头而已,可以说,在申州,他就是被软禁的对象,连同府里头那些下人都敢不将他放在眼里,毕竟,若是萧淑妃还活着,这位或许还有翻盘的余地,但问题是,萧淑妃死了,连个吹枕头风的人也没有,李治膝下自然有武后所出的几个儿子承欢,时间长了,哪里还记得李素节呢?可惜的是,他们纯粹是属于政治斗争的牺牲品,既然他们曾经从中得到了好处,如今失败了,自然也要付出相应的代价才行。像是他的两个姐姐,如今处境比他还艰难呢,作为男丁,他起码还有个属于自己的容身之地,他两个姐姐如今甚至还在掖庭呢!掖庭那种地方,住着的都是什么人,被没入掖庭的罪官女眷,还有就是被废的妃嫔一流,到了那里的,哪里还有翻身的,那边就算是有许多宫人服役,也不会伺候两个有名无实的公主,甚至,她们想要好好活着,也得跟着做一些事情,比如说舂米捣衣什么的。

李悦跟这些人几乎没有什么交集,自然不会去理会他们的处境和想法,李治给他的时间很宽裕,他可以带走愿意跟着他走的佃户部曲,另外,宁州那边,许多东西他也可以带走。岭南的夏天是最容易让人生病的季节,湿热的空气,肆虐的蚊虫,还有各种瘴气,这个季节过去,危险性也最高。就算是李悦觉得自己不会有什么问题,却也不可能拿自己的小命开玩笑。他如今年纪还小,以后日子还长着呢,现在就因为水土不服之类的缘故挂掉,岂不是白白重活了一回?

因此,李悦慢条斯理地准备着各种就藩所需要的东西,打算等到天气凉快一些再出发,到那个时候,岭南的气候也会变得适宜很多,搬迁过去的人自然也能很快适应下来,不至于有太多的人口损失。不过,秋天过去,就得准备好足够的粮食还有其他的必备物资,要不然的话,错过了耕种的季节,到了那里,移民们吃什么,穿什么?

好在李悦是真的有钱,他人还没去,就先下了订单,岭南虽说自个已经开始种稻了,不过,这其实还处在培育稻种的阶段,毕竟,李治想要将占城稻推广到整个南方甚至是气候合适的北方,需要的稻种肯定不是一个小的数目。这年头已经有了筛选粮种的意识,会在前一年的收获之中选择更加饱满的作为种子,以岭南如今的耕种面积,想要凑齐足够的稻种怎么着还得一段时间才行。

不过,水稻本来也是中原南方正常种植的作物,无非就是比占城稻生长周期长,而且产量也低于占城稻而已,南方其实多年之前就已经广泛种植水稻,那边很早就开始食用稻米了。李悦也很怀念稻米的味道,可惜的是,长安这边的主食不是粟米就是面食,稻米虽说也有,但是终究数量并不多。宁州更是如此,那边就算是正处在黄河流域,那也是旱田多,水田少,哪怕李悦到了之后,花了不少钱疏通河道,开挖水渠,但是,大家还是习惯于种植粟米,麦子,而不是水稻。这也是正常的事情,在后世,哪怕全国各地大米的价格都差不多,北方人依旧觉得只有面食才能填饱肚子,大米饭什么的吃下去一点感觉都没有。当然,南方也是一样,吃惯了大米的人,也觉得面食只是调剂,主食还得是米饭。这种饮食方面的风俗不是短时间能够改变的,所以,李悦自然也不会多去干涉。

不过,他自个要去岭南了,自然是要让自己吃点顺口的。他直接叫人去江南采购了大批量的稻米,命人运送到闽地,另外,李悦府上还开始了大采购,在宁州,在长安,在岭南,各种李悦觉得可能用得上的东西都买了一大堆,直接命人先运送过去。

之前从未有藩王封到岭南,因此,那边自然没有王府,就算是闽越也曾经有过王国,但是这么多年下来,也早就因为战火之类的缘故破败了,估计里面的建筑材料都被人拆走了。李悦看了一下地图之后,便打算在泉州那边建立闽王府,不过在这之前,只能先住在那边的官邸。

这般一想,宁州那边的宁王府修建就显得有些浪费了,从修好开始也没真的住几年,也不知道之后便宜了谁!

闽地那边的王府建造,现在也就是先购买各种建筑材料,南方的建筑跟北方肯定是有很大区别的,别的不说,北方盖房子起码不要考虑台风。李悦上辈子去武夷山之类的地方旅游过,但是也没见过什么特色古建筑,所以也搞不清楚这房子应该怎么建,因此,还是等到了地方再说吧!

总之,李悦如今就是在大把撒钱,能用钱解决的都不是问题,今年顺利度过,以后就不会有什么大问题了!

李悦这边花钱花得让许多人都在暗地里头盘算这些年李悦到底赚了多少钱,甚至李治都有些懊恼,觉得不该将李悦分封出去,留在长安专门给皇室赚钱多好呢?别以为皇帝就不缺钱了,没钱的皇帝,说话都不响亮!像是明朝那会儿,崇祯皇帝那算是文人专门教导出来的,满脑子的理想主义,别看这位很多时候不靠谱,身上还是有着很多优良品质的,起码他非常简朴,勤政,为了国事,那真的是殚精竭虑。但是,再如何,也架不住他没钱,朝廷也没钱,偏偏那时候又遇上大明风雨飘摇的时候。朝廷没钱裁撤那些驿站的小吏,李自成被裁掉了,无处可去养不活自己的李自成就揭竿而起了。那段时间农民起义之所以此起彼伏,根本没法镇压,不仅是因为那些率兵的将领不给力,也是因为财政没钱,没钱就没法赈济那些灾民,他们又不能真的如朝中衮衮诸公的意,做什么安安饿殍,为了填饱肚子,自然是要奋力一搏的。

李治想要成就胜过自个父祖的功业,自然也是缺钱的,现在打突厥,回头要打高句丽,吐蕃那边自然也要打,这年头打仗多半都是亏本的买卖,所以,别以为如今国库內帑读很充盈,就以为没问题了,等到真的打起来了,你就会发现,多少钱也不够花。别的不说,你这边哗哗的钱财要花出去,而缴获的东西却很难变成真正的钱财,这就非常坑了。当然,对于这个时代来说,对外战争最亏的地方其实在于,你就算是地方打下来了,绝大多数情况下,也没法真的占领,回头还是得册封那些土人。这也是为什么之前朝堂上其实有很多主和派的缘故,主要还是打仗不划算。当然,如今情况不一样了,大批的人在棉花种植上头尝到了甜头,已经有人琢磨着是不是能在漠南种棉花了。就算是漠南不要,西域也是要的。而想要真正控制西域,漠南就得抓在手里,要不然的话,三五不时的就有胡人过来打秋风,谁也受不了这个。因此,如今整体上大家还是想要打仗的。如今想要征讨西域的比较多,反倒是高句丽那边,大家对此兴趣不大。毕竟,一直以来,大家固有的印象就是辽东苦寒,虽说能够耕种,但是一年也就一季,因此,许多人觉得不稀罕。他们可不会考虑高句丽那边的战略地位,还有地缘政治导致的一系列问题,只会看短期的利益。

李治如今已经有一定的资格不去考虑下面人的想法,但是,光是有想法不行,你得有钱!以前对于李悦赚了多少钱,李治其实也没有直接的印象,之前让李悦封到宁州,他是减了李悦不少税的,而且,大唐的税制里头,商税其实标准很不统一,并没有针对各行各业有统一的税率,而李悦嘛,之前简在帝心,就算是他没偷税漏税的心思,但是下面的胥吏没事也不会为难李悦不是,因此,李悦的几个产业几乎都是按照最低的税率还打了折扣来的,即便如此,每年的税收也是一个比较庞大的数字了。但是历朝历代收税,谁也不会看你的利润,而是看你的营业额,李悦搞出来的东西,大多数人都不知道其中利润如何,所以,如今看到李悦遍地撒钱的架势,便是李治都吓了一跳。

“圣人是不是后悔了?”武后对于李治已经非常了解了,一看李治的神情就知道他是什么想法。

李治也不隐瞒,扼腕道:“之前都说十五郎是财神,但是谁也没想到,十五郎居然这么能挣钱啊!”

武后笑道:“那也是在他毫无掣肘的情况下,真要是叫十五郎入朝打理,那可就不一样了!”武后都不用说透,李治就明白过来。朝廷做事,很多时候是不能考虑利润的,很多时候需要考虑各方面的权衡,而皇家也是一样。李唐皇室同样是一个人事非常臃肿的机构,每年都有大笔的开销,你以为那些奴婢都会老老实实为你效命,实际上,这里头同样有着大量的利益,你若是不给下面的奴婢足够的利益,光是凭借一个名义,他们可不会真的效忠于你!这天底下哪有凭空而来的忠诚,皇家的家奴也是一样,跟着你都不如给乡下土财主做奴隶,那么,他们对你能有几分忠心呢?真要是凭着身份就有忠心,那么唐朝中后期,也不至于几个皇帝都受制于宦官了。

李治摇了摇头,说道:“十五郎现在年纪也太小了,回头啊,若是他在岭南那边干不下去了,就让他入朝吧!”

武后却对李悦非常乐观,说道:“十五郎做事,从来都心里有数,他既然选了岭南,自然不会没有把握,要不,我与圣人打个,如何?”

李治摆了摆手,说道:“罢了罢了,这个有什么好的,朕自然也都是盼着十五郎好的!若是十五郎能够将岭南治理好,那么,我大唐也能少一个麻烦!”

武后没有给兴头上的李治浇什么冷水,李悦若是真的在岭南站稳了脚跟,并且将岭南开发了出来,李治在朝的时候,自然不会忌惮李悦,可是日后如何,可就不好说了!

不过,做皇帝的人,虽说嘴上都说什么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但是实际上,大家心里的想法也都差不多,那就是,我死之后,哪管洪水滔天!儿孙自有儿孙福,就算是未来岭南跟中央对立,都是自个的儿孙,肉烂在锅里,也不会便宜了别人,所以,武后也便不再多说什么。

看着李悦财富眼红的人大有人在,但是这个时候,傻子也不会没事跟李悦对着干,人家马上都要去岭南了,你再如何,难免要在圣人那里留个坏印象,另外,其他人也要质疑你的人品,与其这般,还不如趁着这个机会,先好好捞上一笔,毕竟,岭南那边堪称是一穷二白,需要的东西多着呢,只怕未来几年,都有好些东西要从外界购买,这会儿正该跟闵王交好,先将那些赚钱的订单拉到自个家里来,说不得,回头等到闵王在岭南搞出什么好东西之后,自家也能占个先手!另外就是,万一以后自己或者是自家亲戚倒霉,被流放到岭南,到时候还得指着闵王混日子呢!

因此,李悦发现自己如今在朝野上下,人缘一下子好了很多,一说自个缺了什么,其他人一个个争先恐后地给自己想办法。不过是大半个月的时间,李悦就发现,先期所需要的各种物资,居然已经都集齐了。

李治对李悦也的确是颇为照顾了,一些需要从关中运输过去的物资,李治直接就命沿途官府帮忙护送,免得路上遭遇什么意外。

李悦这边一切颇为顺畅,可是,草原上阿史那贺鲁就过得非常糟心了,之前他抛下了绝大多数的部下,只留了王庭的亲卫还有自个的心腹逃回了草原,顿时在草原引起了很大的怨愤。别说是草原了,就算是在中央集权多年的中原,皇帝要是抛下了自己忠心的军队,只带着贴身的侍卫逃跑,就算是断后的人是自愿的,那些士兵的家人也是会怨恨的。当然,一般情况下,中原出现这种情况,多半也会给予足够的抚恤,可是,阿史那贺鲁就算是有心,但是他能拿什么去抚恤呢?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