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四章 变故突生(1 / 2)

加入书签

在221厂的18个工业分厂中。

        你若是问谁对基地最为重要。

        那么答桉或许很难统一。

        有人可能认为一厂当之无愧。

        因为它要承担核装置系统的研制和试验,核弹头等工作,是基地的命脉。

        有人可能认为二厂才是灵魂。

        它所负责的高能炸药研制、生产试验和总体装配工作给原子弹提供了最基础的动力,属于绝对的中流砥柱。

        还有人可能会认为是四分厂、六分厂或者总厂等等......

        总之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谁都很难得出一个一致的结果。

        但如果换个问题。

        要选出一座最普通的分厂。

        那么大多人想必都会投票给......

        16分厂。

        16分厂不但名次上靠后,员工数最少。

        同时它所承担的职能也相对低调:

        它主要负责污水处理。

        毕竟这年头的污水处理,可不像后世那样人人皆知它的重要性。

        加之如今这个行业自身也没未来那般高科技化,因此大多数人对它的概念就五个字:

        捅下水道的。

        16分厂的厂址也很符合它的“人设”,位于金银滩草原内一处比较平坦的空地。

        厂区内还因为长时间处理污水而带着一股交杂了消毒水的古怪气味,看起来丝毫没有亮眼之处。

        而就在这座没什么特点的厂区内的西南角,赫然矗立着一处同样没什么特点的建筑群。

        建筑群由三栋连在一起的小楼组成,中间的一栋有三层,旁边的两栋均为两层。

        外部围着一圈土墙,入口处是一道有些锈迹的铁门。

        铁门边上也看不到士兵在站岗警卫,只有一位四十多岁的中年人坐在岗亭里负责往来登记。

        不过别看这处建筑群普普通通,看起来跟老破小筒子楼似的。

        实际上。

        它有着一个在这个时代听起来还挺唬人的名字:

        221厂厂属气象战略指挥中心。

        它的主要职能字如其意,便是对金银滩草原的气象进行巡视、监控以及预测。

        此时此刻。

        气象指挥中心的楼内正一片喧闹,不停有交流声响起:

        “小王,你把这几个特征数导一导!”

        “时间的全微分哪位同志做过,麻烦把文件传给我一下!”

        “老刘,你特么大热天的别脱鞋啊....”

        “师父,连续方程的通量散度形式我做出来了。”

        “玲玲姐,手摇计算器能借我打个手冲(真是这样叫的)吗,五分钟就好......”

        在嘈杂的交流声中。

        时任气象中心主任的叶笃正正坐在自己的办公桌上,左手转着根快子,表情深沉的盯着面前的一份数据。

        过了片刻。

        他的耳边忽然响起了一道带着江浙口音、有点糯糯的男声:

        “笃正兄,又在转快子呐。”

        叶笃正转着快子的手微微一停,下意识抬头朝对方望去。

        见到对方的面容后他顿时一喜:

        “诗言兄!”

        叶笃正口中的诗言兄是个皮肤蜡黄的男子,眉毛粗壮,颧骨略高。

        看起来不过四十多岁,前额便狠狠的秃了一块。

        此人叫做陶诗言,在基地的气象中心挂职顾问,和叶笃正关系极好。

        在十多年前。

        叶笃正和陶诗言还合作共同研究了东亚大气环流,指出长江流域的梅雨与东亚的北半球大气环流突变有密切关系。

        这也是共和国气象领域在建国后,第一次取得具备国际影响力的成果。

        不过陶诗言不像叶笃正这般经常待在基地,他在首都方面也有一些科研要做,没法只顾一边。

        所以某种意义上来说,他和陆光达有些类似。

        平日里两头跑,隔一段时间回一次基地。

        上次陶诗言回基地还在四个月前,故友重逢的喜悦令叶笃正不由将心中的紧张情绪暂时抛到了脑后。

        只见他迅速站起身,从边上拉了把椅子给陶诗言,招呼道:

        “来,诗言兄,快坐,快坐。”

        接着他又起抬头,朝边上的助理兼半个弟子曾庆存说了一声:

        “小曾,辛苦你一下,去倒两杯水来。”

        坐在叶笃正边上的曾庆存连忙站起身:

        “好的,叶老师。”

        陶诗言笑吟吟的看着这一幕,轻轻朝曾庆存离去的方向努了努下巴:

        “笃正,这就是你带的那个徒弟?听说是毛熊那儿回来的高材生?”

        叶笃正点点头,说道:

        “嗯,导师是基别尔先生,现在是我的助理研究员。”

        “人很勤奋踏实,未来的成就应该不会太低,就是一口粤省的普通话交流起来太难了......”

        陶诗言顿时哈哈一笑。

        接着他又扫了眼叶笃正桌上的快子,挑了挑眉毛:

        “笃正,第几根了?”

        叶笃正看了他一眼,比划了个六字。

        陶诗言忍不住又笑着摇了摇头。

        叶笃正在芝加哥大学读书的时候染上了一个习惯,就是思考问题的时候喜欢转钢笔。

        这个习惯后来被叶笃正带回了国内。

        结果在一次转笔过程中,他不小心把钢笔撞飞出去了,一把好好的钢笔就此损毁。

        当时的钢笔虽然谈不上管控物资,但价值却极其珍贵。

        于是从那以后。

        叶笃正便将钢笔换成了快子来转。

        用他的说法就是这玩意儿皮实,断了也不心疼。

        即便如今国内已经有了圆珠笔这种廉价又不容易摔坏的笔具,他也依旧没有选择换个对象。

        后世2007年拍摄的叶笃正的纪录片中,叶老爷子还很自豪的展示了一双快被转出包浆的铜快子.....

        过了片刻。

        叶笃正的助理曾庆存拿着两杯热水来到了二人身边。

        待曾庆存返身离去后。

        陶诗言拿起杯水抿了一小口。

        接着脸色一正,对叶笃正问道:

        “笃正,我来这儿的路上听说了一个消息,就是首都送来的那几台风杯风速传感器都可以正常运作了?”

        】

        “对,我正准备和你说这事儿呢。”

        叶笃正闻言两只手掌分别压在了左右膝盖上,身子微微前倾,解释道:

        “前段时间基地来了个剑桥大学毕业的留学生,叫做韩立,具体情况我的保密等级不够不太清楚,不过应该挺喜欢吃牛排的——我听他们经常提什么七分熟来着。”

        “然后前几天副业队的姚工他们带队去维护瞭望塔,不瞒你说,其实一开始我们的预期是能找到一座不怎么摇晃的废气塔就行了。”

        “结果没想到那个韩立恰好在场,鼓捣出了一个什么阻尼器......”

        叶笃正将整件事儿的来龙去脉介绍了一遍,最后兴奋的双手一合:

        “......嘿,那玩意儿是真挺神的,一安上去瞭望塔立马就不晃了。”

        “现在19座瞭望塔上都安置了各种设备,尤其是首都寄过来的那台湿度传感器,已经正常运作两天了!”

        听到最后那句话。

        陶诗言也忍不住眉头一掀。

        要知道。

        这个时代的湿度传感器可不像后世那样用有机高分子膜做介质,通过高分子聚合物能导致的湿敏电容量发作改变就能测出数值,在地面上都能轻松使用。

        叶笃正所说的湿度传感器,其实是一种用塞贝克效应制造的热电偶仪器。

        它的工作条件需要在30米以上的高空,同时必须要保证承载平台的绝对稳定才行。

        在这次首都送来的几台设备中,湿度传感器是陶诗言认为最不可能投入正常运作的仪器。

        毕竟.....

        它的要求太高太高了。

        哪怕是首都那台在香山的设备,都是专门定制出的承载环境呢。

        结果那个据说很喜欢吃七分熟牛排的剑桥留学生靠着几个水箱,就解决了这个问题?

        陶诗言不是力学或者工程方面的专家,但他估摸着这会儿那些专家多半已经在质疑人生了......

        接着很快。

        陶诗言便忽然意识到了另一件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