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三十章 要搞就搞个大的(1 / 2)

加入书签

“....我们敢不敢用?”

        病房里。

        听到徐云的这番话。

        老郭的眉头立时便拧成了一团,眼中冒出一股疑惑,对徐云问道:

        “韩立同志,你不妨把话说的明白一些。”

        成本高这个词他倒是可以理解,科研要烧钱的逻辑他还是懂的。

        况且无论是留学生阶段还是回国后,老郭都接触过不少高成本的仪器,这方面的见识还算丰富。

        别的不提。

        光提他们基地在2分厂的那台核辐射剂量探测仪器,总成本就要百万以上——这个年代的百万价值,可是相当恐怖的数字。

        但徐云不提成本反倒提起了“敢不敢用”这四个字,他就不由有些迷湖了。

        毕竟仪器的生产研究不同于治病救人,医学领域中讲【敢不敢】还比较正常。

        例如中药里有一种药叫做附子,过量的情况下对人体危害很大,只有火神派的医师才“敢”大量使用附子。

        可仪器生产又不需要考虑什么设备过量的问题,这所谓的敢不敢又是从何谈起呢?

        看着一脸疑惑的老郭,徐云咧出了一道可怖的笑容,对他解释道:

        “郭工,您可能不太了解,信号处理器由于构造问题,同样可以分成几个模块。”

        “也就是信号接收模块、信号存储模块、信号分析模块、滤波模块、信号处理模块、质量控制模块、参数配置模块等等。”

        “当然了,对于咱们眼下的情况来说,其中有几个模块是可以忽略或者化简的。”

        与之前的雷达设计方案一样。

        徐云在信号处理器方面,拿出的也是后世diy圈中常见的多普勒气象雷达设计方案。

        这套方案的原身是一款由屈凯峰设计出来的专利,专利号为201811287767.1。

        不过diy圈这玩意儿大家都知道,成本能省则省,主打的就是一个低价高效的性价比。

        所以在零部件的配置上,不可能完全复刻原先的设计图纸。

        大概是2019年前后吧。

        经过圈子里【ali】、【鼻涕拌饭】、【sjdendndeej】、【桥本有菜的狗】还有【星光漫途】在内的诸多大牛的化简后。

        diy圈最终得出了一个民科版本的信号处理器设计方案,并且一直沿用至今。

        “其中信号接收模块比较简单。”

        病床上,徐云在空中比划出了一个正方形的框架:

        “它和信号分析模块、滤波模块在功能上可以进行一次三合一,组合在一起。”

        “也就是对反馈回来的杂波进行识别,过滤掉地物信号就行了。”

        老郭思索片刻,缓缓点了点头。

        这操作起来倒是不难。

        眼下基地....乃至全国的部队都处在军用设备的迭代期,从基地动土到现在,基地驻防团的军用雷达也经历过一轮更换。

        据老郭所知。

        截止到目前,库房内大概有三到四座雷达处于半废弃状态。

        只要从这些雷达上拆下一个正交线极化的频域模块,完成对正交基带信号的过滤,就能很轻松完成徐云所说的要求——毕竟只是单纯的过滤,而不需要分析。

        这就好比用渔网网鱼。

        这个模块的网鱼渔民的任务很简单,只要过滤小鱼,确保捞上来的鱼体长大于多少多少公分就行了。

        至于鱼的种类、具体科属之类的信息,则并不需要他们辨认。

        随后徐云顿了顿,继续说道:

        “至于质量控制模块还有参数配置模块也很容易,做个质量控制因子的门限就行,大概需要四个门限通道吧。”

        “也就是水平低增益通道的iq信号、水平高增益通道的iq信号、垂直低增益通道的iq信号、以及垂直高增益通道的iq信号。”

        这一次,老郭听得就有些疑惑了。

        毕竟他不是搞算法的专家,做不到样样精通。

        不过控制因子和门限这两个词他倒是大致接触过相关术语,不久前他还听自己的好友董铁宝说过什么十二门限来着。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

        四门限应该也不算啥大问题.....吧?

        但老郭的心情并没有因此而有所放松。

        毕竟徐云早先提出来的这几个模块越简单,便代表着后续模块将会越复杂。

        而且无论是以上哪个模组,都没涉及到“敢不敢”的范畴。

        又过了片刻。

        当老郭内容消化的差不多以后,徐云便又说道:

        “郭工,前面的五个模块算是最基础的两个‘档位’,接下来的两个模块就要困难许多了。”

        “其中排在第三档的是.....信号存储模块。”

        说这番话的时候,徐云的表情有些严肃。

        别看信号存储在2023年堪称数据行业基础到不能再基础的项目,手机动不动就是256g起步。

        但对于眼下这个时代来说,数据存储却是个很麻烦的事儿。

        举个例子。

        如今的数据存储主要靠的是打孔卡或者磁鼓存储器,国内目前拥有的最大磁鼓存储器位于104机上。

        那个存储器单体长度12英寸,有30个磁道,每分钟10000转,存储容量高达极其惊人的.....

        20kb。

        没错。

        20kb。

        实际上别说国内了。

        哪怕是国际上的前端领域,也不过在五年前诞生了世界上第一款的硬盘。

        那块硬盘由50块24英寸磁盘构成,总容量为5百万个字符,也就是不到5mb。

        而多普勒气象雷达这次需要收集的数据多达5000万组,考虑到气象数据的时效性,最最最最多也只能分成10次进行采集。

        也就是每一轮采集结束,气象雷达必须要存储500万组的数据。

        一组数据按照3个字节来算,500万组可着实够兔子们喝一壶了。

        然而令徐云意外的是。

        这次老郭的眉头只是微微一蹙,很快便松开了:

        “信号存储模块是吧.....没问题,韩立同志,这个厂子里有能力解决。”

        徐云顿时一愣,毁容的脸上都清晰的冒出了一个问号:

        “?”

        这啥情况?

        原先他还以为老郭要为难好久呢,毕竟数据存储的事儿对他这么个穿越者来说都算个妥妥的难题。

        结果怎么到老郭这儿反倒看起来比之前的还要简单了?

        到底谁才是穿越者啊喂......

        不过很快。

        徐云的脑海中便冒出了一个猜测。

        该不会是......

        传闻中的那个东西吧?

        如果那个东西真的存在,或许倒还真的有可能做到这点。

        想到这里。

        徐云的心中不由涌起了一股好奇与激动。

        后世对那个东西的看法有点类似《永乐大典》,就是大概有半数人认为它存在,也有半数人认为它不存在。

        而按老郭目前的表现来看,这玩意儿似乎还真出现过......

        可惜那个东西即便存在都应该属于绝密,徐云此时倘若直接询问,保不齐分分钟就被拎去小黑屋了......

        因此他只能暂时将探究的欲望压在心底,反正过不来了多久就会有答桉了。

        过了一会儿。

        老郭再次看了眼自己的笔记本,对徐云问道:

        “韩立同志,现在你说的七个模块还剩下一个,也就是信号处理模块对吧?”

        “信号处理....莫非这个模块有什么难点?或者说需要用到什么特殊的东西?”

        七个模块搞定了六个,那么剩下的那个必然和“敢不敢”有关了。

        到了这一步。

        一如徐云好奇“那个东西”一样,老郭也对这个模块产生了浓烈的好奇与求知欲。

        “......”

        徐云见状抬头看了眼老郭,思索片刻,忽然对他说道:

        “郭工,您能把笔和纸给我一下吗?这方面的事儿得通过推导才能和您解释清楚。”

        “笔和纸?”

        老郭顿时一愣,回过神后下意识打量了徐云一番,问道:

        “当然可以,不过韩立同志,你的手不是没法握笔吗?要笔做什么?”

        老郭记得很清楚。

        刚才五罐罐头要签字回执的时候,徐云便是因为没法握笔签字才按的手印。

        从按手印到现在过了也就半个来小时,徐云的双手总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就恢复了吧?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