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九十六章 穿越以来最重大的抉择(上)(1 / 2)

加入书签

“德国人在用信息差捡漏?”

        听到徐云嘴中冒出的这个词,李觉脸上的兴趣不由变得更浓了起来:

        “小韩,何出此言?”

        徐云闻言思索片刻,抬头看了看老郭,又看了看李觉,说道:

        “郭工,厂长,这件事情解释起来比较复杂,所以咱们还是从头说起吧。”

        “首先......厂长,您还记得咱们这次给送去毛熊的可乐样品配套薄膜的目的吗?”

        李觉拿起桌上茶杯抿了口水,放下后说道:

        “当然记得,当时为了做不做这件事,基地领导们还讨论了好几遍呢,搞到最后都快掀桌子了。”

        一旁的老郭闻言,也跟着微微点了点头。

        记忆力好的同学应该都记得。

        当初在研发‘诛仙平台’的承载飞艇的时候,兔子们曾经在囊体的蒙皮材料上下了很大的功夫。

        因为飞艇的飞行高度在三万米以上,需要承受巨大的压力、拉力和摩擦力。

        因此飞艇的囊体材料必须具备质轻、高强度、高导热以及高韧性的特性。

        其中基础的材料主要有聚脂纤维和涤纶,导热则通过氟薄膜铝层进行解决。

        编织式载荷承载层当时徐云曾经短暂的犯了难,但却无巧不成书,被504厂那边因为被毛熊动了手脚而生产失败的气体交换膜给解决了。

        至于最终同时也是最特殊的韧性材料,则由本土驴的顶浆分泌液制成,也就是驴浆薄膜。

        这种复合材质的飞艇由于乘波体导弹的弹道需求,最终飞行高度甚至达到了四万多米并且圆满的完成了任务。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

        四万米还是只是气体升力的极限,也就是到了那个高度后动力不够了,而非囊体的破损临界点。

        至于囊体材质的真实承载上限.....截止到目前依旧无人知晓,哪怕徐云本人也不例外。

        于是乎。

        在三架U2被击落之后。

        兔子们立刻便将囊体材料以及乘波体导弹的设计方案这两个关键环节,列入了最高级别的保护名单内。

        当然了。

        这两个环节虽然同时位列最高保密名单,但它们的保护方式是不一样的。

        乘波体导弹是属于设计结构和相关原理的文件类防护,也就是那种装在个档桉袋里上头写着绝密文件的情况。

        从此以后江湖只闻其名却不见其人,和氢弹的构型一样我不承认它存在、但也不否认没这东西。

        总之一句话,有本事你就去猜。

        但囊体材料嘛......

        则是对本土驴进行保护。

        毕竟囊体材料的成分不算复杂,其中最关键的东西就一个本土驴的顶浆分泌液——而这玩意儿是华夏独有的驴种。

        所以只要保证活体的本土驴不严重外流,别说囊体材料的成分表了,哪怕外泄个一两斤顶浆分泌液也没啥问题。

        据徐云所知。

        如今首都那边正计划在黔省修建一个高密级的本土驴养殖基地,预计建成后的第一期便会培育一万头以上的本土驴——饲料则来自黑水虻成虫的尸体。

        毕竟整个基地落成大概需要一到两年,到时候黑水虻的养殖技术应该也已经形成体系了。

        与此同时。

        海关方面也开始加强对活体本土驴的出境监控,另外海外也开始有人悄悄联络起了那些有本土驴的华人家族。

        虽然后者的数量不多,但这种情况也确实存在:

        例如林宇当初之所以想到用驴毛熬汤救徐云,就是因为他在国外的时候曾经见到过类似的事儿。

        而就在首都方面开展本土驴保护的同时。

        老郭却在不久前的例行会议上少见的提出了一个想法:

        既然这种囊体....或者说驴浆薄膜的主要原材料在咱们手里,不怕公开更不怕别人彷制。

        那么咱们能不能把它以‘可乐保护物品’的名义,随着可乐送一点儿到毛熊那边呢?

        届时只要把它装作随意丢弃的废品,毛熊方面肯定会把它悄悄收集起来。

        诚然。

        对于这些‘废品’,毛熊那边也许一开始只是抱着收拾杂物的心理,不会投入太多精力研究。

        但只要随便一检测...别说检测了,哪怕只是用手拉几下,都能发现这种材料的特殊性。

        到时候说不定毛熊就会对这种材料感兴趣,从而提出某些交易方案也是有可能的。

        因为类似的例子在营销学上其实有很多。

        远的不提,就说三年前莫斯科的那场海对面主办的商展会吧。

        那次的商展会上除了可乐大放异彩,还诞生了更加有名的厨房辩论。

        这个辩论的内容不是重点,重点是毛熊的那位大人物在辩论过程中发现了一把菜刀很好用,便在会后将它引进了毛熊国内。

        那个牌子就是赫赫有名的DEXTER厨具,靠着这次意外一举奠定了后来西餐刀具地位的基石。

        后世DEXTER还和RUSSELL进行了合并,成为了海对面钓鱼老常备的刀具组之一。

        因此如果驴浆薄膜也能成为可乐试饮会上的DEXTER......能卖一分钱也是钱嘛。

        想到这里。

        坐在办公桌后的李觉不由看向了徐云,对他说道:

        “韩立同志,我记得当初你对老郭的这个想法非常支持,还和耀平他们争了几句,对吧?”

        徐云点了点头:

        “没错。”

        当时在老郭提出了这个方案后,221基地内部便很快按照标准流程,对老郭的方案进行了表决。

        结果投票过程中。

        有很多领导并不赞同老郭的想法,其中还不乏一些专家学者或者基地的绝对核心层。

        例如徐云和老郭熟悉的程开甲、陆光达以及王老几人,都明确的表示了反对。

        他们认为低风险终究还是代表着有风险,而眼下基地只要靠可乐就能换取大量冬小麦,没必要再画蛇添足。

        毕竟毛熊人也不傻,换的东西肯定不会太好。

        例如他们再怎么样都不可能把原子弹的核心数据交易过来,一切研发上的事情都还是要靠自己。

        但与陆光达等人不同的是。

        钱秉穹和钱五师这两位钱姓大老却都表示了支持,孙俊人和叶笃正也很快投出了赞成票。

        他们认为和可能存在的收益相比,这种风险是值得尝试的。

        当时的局面怎么说呢......

        用《圣斗士星失》的场景来描述,就是撒加、卡妙、修罗和穆、艾欧里亚、米罗三人用雅典娜之惊叹搞对波吧。

        而就在双方僵持不下的时候,紫龙....也就是徐云出现了,他态度极其坚定的对老郭表达了支持。

        据李觉所知。

        徐云的这个表态不但影响了基地的选择,据说首都方面之所以会同意这个方案,很大部分的原因同样是因为徐云的这个表态。

        回忆到这里。

        徐云便顿了顿,继续对李觉说道:

        “厂长,您还记得当时我支持郭工的理由吗?”

        李觉虽然在专业理论上的储备量近乎为0,但整个人的记忆力还是很好的,闻言立刻便给出了回复:

        “当然记得,当时你说这种驴浆薄膜在航空航天领域将会具备很高的使用价值,比如说航天飞机方面的应用。”

        “那时候你还和耀平同志讨论了航天飞机的可行性,最后把它归结到了那什么词儿里头....哦,想起来了,天坑,对吧?”

        徐云笑着点了点头。

        没错。

        当时他用来说服基地领导的理由,便是这种囊体如果操作得当,将会在航空领域收到一个奇效,

        比如说.......

        航天飞机。

        2023年还活着的同学应该都知道。

        眼下这个时期,毛熊和海对面正处于一种激烈的竞争状态,各方面都要争个高低先后。

        尤其是在在耗资巨大的“阿波罗登月计划”结束之后,双方对于太空的探索已经近乎魔怔了。

        例如当年双方一共发射了17个火星探测器,毛熊11个,海对面6个。

        没错。

        火星探测器,不是月球。

        其中毛熊发射成功的只有5个,并且只有一个火星3号部分登陆成功,其他的大多都只完成了飞掠和环绕任务。

        海对面的成功率也不高,直到75年的时候,海盗1号和2号才顺利着陆。

        而除了火星探测器之外。

        另一个不得不被提到的竞争方向,自然就是航天飞机了。

        海对面的航天飞机有开路者号、企业号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挑战者号、发现号、亚特兰蒂斯号和奋进号。

        毛熊方面则有暴风雪号、小鸟号航天飞机和贝加尔湖号航天飞机。

        同时比起火星探测器,这玩意儿才是个真正深不见底的天坑——至少最初的航天飞机概念确实如此。

        所谓航天飞机,指的是一种往返于近地轨道的可重复运载工具。

        它既能像运载火箭那样垂直起飞,又能像飞机那样在返回大气层后在机场着陆。

        其实严格来说,航天飞机的设想是很不错的。

        但问题是它具备很严重的时代局限性,属于一种阶段性合理的产物,超过这个阶段就被淘汰了。

        首先,导致航天飞机被淘汰的原因之一就是它的事故率:

        以海对面为例。

        截止到2023年。

        海对面的宇航员总共死了22人,其中航天飞机贡献了14人,妥妥的事故发生器。

        但真正让航天飞机逐渐被打入冷宫的,还是它的‘设定’问题。

        航天飞机设想的最初目的,便是当时的科学界认为随着时代发展,轨道上会有大量需要非专业航天员发挥聪明才智的创造性工作。

        于是航天飞机的使命中,运输人脑...或者说人体远远优先于运货。

        同时起飞3G降落1.5G的峰值过载,则完美实现了普通人稍作训练前往太空工作的目标。

        但随着后来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航天器功能逐渐开始从硬件实现转向软件实现。

        这个变化直接导致航天器的控制和维护模式有了根本变化,人类现场操纵不再是最优解,运人的迫切性大为降低。

        科学家预想的大量太空科研工作和维护工作消失,航天飞机的‘使命’就这样跟太监似的噶了。

        举个例子。

        KH-9  Hexagon,也就是赫赫有名的锁眼卫星。

        它的LEO胶卷载重足足有十吨,胶卷用完就得GG,寿命不到一年。

        当时NASA计划的便是用航天飞机给它更换胶卷,但是你用后世的眼光来看,就会发现这个想法毫无意义......

        虽然后世X-37B和华夏神龙这些空天飞机严格意义上来说也算是航天飞机的进阶版,但它们早就和最早的航天飞机是两个概念了,顶多就是垂直发射水平着陆的原理是一样的。

        不过另一方面。

        眼下的毛熊和海对面由于时代所限却压根不知道这点,这哥俩正憋着气在哼哧哼哧的较着劲呢。

        那么问题来了。

        试问如果此时毛熊发现了这种薄膜在航天飞机的芯材拼接方面,可以承受比高温胶带更强的拉力、弯曲力以及剪切力,他们会怎么做?

        要知道。

        芯材拼接可以说是航天飞机的一大核心难点!

        这个问题一旦解决,毛熊方面毫无疑问必然会all  in进航天飞机。

        一个每年要投入巨大成本,但实际上对后世没有任何影响的天坑,同时还能让海对面一起跟着你上头.......

        说实话。

        徐云当时都快流哈喇子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