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 张允修的‘求经路’(2 / 2)

加入书签

到了本朝,扬州经济中心的地位虽然被金陵、苏杭所取代,但其仍是全国的盐运中心。

每年有十亿斤以上的海盐,从扬州沿大运河和长江,转运到全国各地贩卖销售。毫不夸张的说,半个大明的百姓,都在吃扬州发运的淮盐。

毫无疑问,如今这是一座因盐而兴,因盐而繁华的城市,城内大小盐商已然超过百家,其中又以徽商为最。

徽商在扬州包揽盐运,两淮额引一千六百九万有奇,皆归徽商十数家承办,然后才分发给下面的中小盐商。

这些大盐商家资巨万,坐地生财。毫无经营之苦,自然视金钱如粪土,早已没有了传统徽商的勤俭抠门。他们在扬州生活侈靡奢华,竞相修园林、养瘦马,建戏班、搞收藏……

当然,除了这些个人享受外,他们也会积极的修桥铺路建学堂,为公共事业慷慨解囊。

盐商们还尤其喜欢助学,非但扬州和徽州的贫困学子会得到他们的资助,但凡从大运河进京赶考的举子,只要在扬州落脚,必然有盐商盛情款待,临走前还会送上不菲的程仪。

因此,盐商们在士林中的风评,并非普通人想象的那般不堪,反而很得读书人喜爱。

对于这里,张允修早就好奇不已。对于自己的行程,他也没有隐藏。

早在他抵达前,扬州所有有点分量的人,都清楚首辅家公子要来扬州!

还是扬州八大总盐商之一的叶家出面,作为东道主。

张允修坐上豪华舒适的八抬大轿,在鸣锣开道声中穿街过巷,被抬进了扬州城。

等众人下轿,只见已身在一处豪奢华美的园林之中,到处是锦幕貂帷、书画尊彝,饰以宝玉,藏以名香,其服用之僭,池台之精,不可胜纪。

此时午间暖阳高照,主人家便在水榭中设下宴席,杨建国入席,只觉室内温暖如春,四周水木清湛、锦鳞游泳。

又有绝色女史若干环侍一堂,温香软玉、细语柔声。又有梨园戏班,承应园中,堂上一呼,便歌声响应,丝竹悠悠,让杨建国仿佛从人间来到天堂,只觉四周金碧照耀、五色光明,与人影花枝、迷离凌乱。

但杨建国却是如坐针毡。对他来说,他年纪还小,看不得这种乱七八糟的场面!

好在主人家十分善解人意,微微一笑,对一旁恍若仙妃的侍妾耳语几句。侍妾便请杨建国,跟着她来到回廊尽头的一间花厅。

“有人在等贵客,请进去相见。”侍妾微一欠身,做个请进的姿势。

进去园中,沿着蜿蜒的青石板路前行,只见路旁翠竹千竿,花木扶疏。

待到转过一处名为‘柳暗花明’的太湖石,便见眼前豁然开朗,一处残荷映水的小湖畔,是极为典雅的曲廊幽榭,花厅书斋。

虽不如隔壁那样金碧辉煌,豪奢无边,却显得更加高雅有格调,更符合读书人理想审美。

杨建国走进池边名曰‘听荷轩’的花厅。

只见那花厅的窗户上,没有糊常见的高丽纸,而是嵌着五色的玻璃。

从室外往里看,什么也看不清楚。但进去往外看,却见室外景色,清清楚楚,五彩缤纷。

更让杨建国惊奇的是,书房墙上,居然还挂着一面银框玻璃镜!

看着镜子里纤毫毕现的自己,他不由脱口问道:“这是泰西货?”

“杨公子不愧是首辅家公子,当朝皇帝伴读,就是有见识,”此时的门外站着一个人欣慰的颔首道:“这是西班牙走私进来的玻璃镜,一面五百两银子。在扬州,你要是没几面这样的西洋货,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

杨建国心说,这门生意可真赚钱啊,怪不得陛下把目光放在了这海运上面!

https://www.xddxs.co/read/48363/29527921.html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www.xddxs.co。新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m.xddxs.co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