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二章 第二场比赛(2 / 2)

加入书签

“这场比赛,我觉得双方的实力差距应该不多,毕竟这两边队伍的队员都是潘文弄出来的,至少我看来队员体质和能力方面基础是差不多的。”率先说话的是韩文远,他心中十分清楚,自己跟曹诱还有陆垚相比,在蹴鞠方面的造诣还是差了点,所以倒不如自己将大家都知道的事情先说出来再听听其他人的看法。

曹诱这边说道:“嗯,猛虎队前半段的训练,基本上都是潘文在负责的,如果不是后来加入了教练员的机制,杨涛应该是不会加入到猛虎队当中来的,毕竟潘文一个人不能当两个队伍的教练员。”

陆垚说道:“不错,所以其实我对于樊楼队的了解要更多一些,毕竟潘文这家伙你们也知道,心中藏不住事情,基本上他的队伍有些什么情况他都要来跟我商量一下,不过杨涛此人不太喜欢跟其他人交流关于自己队伍的情况,所以,其实我对于猛虎队也是不怎么了解的。”

“先看看他们的阵型安排吧,我记得上次樊楼队跟草根队打比赛的时候,他们的中场队员发挥出色,就是那个叫李昊的,他应该算是场上的队长了,他的水平还算是不错。”曹诱看着场上的队员,说道。

此时,解说员也开始公布了双方的首发名单和两个队伍的阵型安排。

阵型是指为了适应区域防守,节奏控制,无球跑动的需要,全队队员在场上的位置排列和职责分工。各阵型的名称是按队员排列的形状而定。自19世纪中期世界上有了第一个足球比赛阵型的“四三三”、“三五二”、“四二四”等,以及某些国家所采用的“水泥式”、“锁链式”等,都是沿着这一个客观规律演变和发展的。

阵型种类是指比赛队员在场上的位置排列或一般性的战术组织形式。足球运动发展,阵型种类繁多,每位队员必须了解和掌握下列阵型。

这两种阵型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是足球比赛的起源阵型。它的基本战术思想是片面追求进攻,"一窝蜂"踢球和带球是比赛场景的特征。因此,就当时阵型的作用而言,没有明显组织队员的意义。

随着足球演变中传球的发展,场上队员的组织性日趋显得重要,因此,就产生出1+2+3+5阵型。该阵式中中前卫的主要职能是进攻,两个边前卫参与防守,主要防范于对方的两边锋。这一阵型基本思想进攻仍占主导位置,它由局部传球配合形式开始,逐步形成和发展成该阵型。

w-m阵型是在1925年越位规则改变后,由英国兵工厂队的主教练查普曼所创造的。该阵式由基本思想是试图通过牢固的防守瓦解对手进攻,首先原则是"安全第一"。由于这一阵式问世后效果甚佳。因此,它不仅迅速被英国接受,而且也很快地波及欧洲乃至世界范围。

该阵式防守的主要特点是区域与盯人不断转换,距球门近时人盯人防守,离球门远时则松动盯人。当发动进攻

(本章未完,请翻页)

时,留下中前卫和两边卫防守。其进攻特点是两内锋稍后撤,作为进攻的重点组织者,中锋和两边锋担负攻门得分的主要任务。

该阵式虽以加强防守为基本思想,并确实在阻止越位规则变化后的进球数上升中起到一定作用,但由于进攻时防守人数太少,在遇到对方发动快速反击,特别是30年代初期匈牙利队采用的四前锋制时,防守则显得过分薄弱。于是,1958年巴西队以1+4+2+4阵式开创了阵式演化的又一新曲。

该阵型是一种攻守队员排列极为平衡的阵型。在此阵型运用中,两前卫是承上启下的中坚力量。当进攻时,他们积极组织策应,当防守时,则迅速回拦堵截。由于活动频繁,该阵型对两前卫的体力及技术的全面性有着特殊的要求该阵型的弱点是中场力量相对薄弱。特别是当两前卫队员在体力及全面技术上不足时,就更是如此。这一阵型也要求锋线及卫线在攻守的不同阶段,积极策应中场的攻攻守。

1+4+3+3阵型它与1+4+2+4阵型的区别在于,撤回一个前锋至中场,加强中场人数的力量。

该阵型的位置较为灵活,它要求队员能根据战势机动调整位置,同时在位置变换中又始终保持整体的组织性。从防守者看,1+4+3+3阵型至少有七个防守者,一般说,大多数队常是六人参与积极进攻。当进攻时,三前锋和三前卫总是受到严密盯防,这样1+4+3+3阵型特别强调后卫线突然插上。在后卫插上时,该阵型一方面要求插上者必须把握时机,慎重行事,另一方面则要求其他队员必须注意在对手反击时的补位。当进攻一方后卫频频参与助攻时,防守方面也要求本队前锋队员回撤参与防守。

该阵型是在1966年世界杯赛中得到确认的。当时英国队教练拉姆塞因缺乏世界级的优秀边锋,便拉回一个边锋队员组成1+4+4+2阵型。该阵型进攻特点是中场和后卫队员频繁套边活动,以构成对方门前险情。另一常见进攻打法,是两内修拉达制造宽度,中场两内前卫括人禁区得分。第三个常见进攻方式是利用两前锋速度快技术好的特点,在抢断球后迅速长传发动快速反击。在防守上,该阵型主要强调队员回位和密集防守下的组织与协调配合。

该阵型在中、北美洲最为流行,在欧洲和南美也有采用。它的特点是注重于进攻的人数优势,倾向于冒险和令人激动的打法形式,当进攻时,除了四前锋和三前卫参战外,两边卫也积极助攻,在防守时,1+3+3+4阵型要求中场必须有一队员撤回担当盯人中卫的角色,锋线队员退守加强中场力量,中卫多以清道夫形式指挥防守并随时准备补位。

该阵型的特点是进攻力量强,但在防守组织上稍有疏忽,便容易产生漏洞,尤其是当中场队员压人禁区附近,而对方突然发动长传快速反击时,这方面的不足之处更易暴露

"混凝土"阵型是由意大利队在1949年飞机遇难,失去17名优秀队员后所创造的,50年代中期在世界范围逐渐得到普及。

该阵型是一种完全侧重防守的位置排列,清道夫担负防守组织、指挥的核心作用,他置于除守门员外所有防守者之后,如果任一区域被对手突破,清道夫将补上迎战;如果有进攻者无人盯防,清道夫也将上前堵截,当清道夫离位参战时,必须有其他防守队员补上清道夫的位置。该阵型的指导思想在于筑起坚固的防守,但其变化形式则是多样的,有时进攻者可排列3~4人,有时仅1-2人。当与1+4+2+4阵型交锋时,"混凝土"阵型常以1+l+4+2+3或1+l+4+3+2对垒,当对方采用1+4+3+3阵型时,它又常呈现出1十1+3+4+2或1+1+3+3+3布局,有时面临对方的攻击性较强"混凝土"阵型还可排列为1+l+5+2+2。总之,"混凝土"阵型无论对方怎样布局,它总是在防守城上至少多于对方一个队员。

433阵型是一种纯进攻类型的足球战术,在七八十年代曾经风靡世界足坛,当时在球衣号码中,7号和11号是固定的左右边锋的号码,他们基本上只参与球队的进攻,不参与球队的防守,(当然在对方主罚任意球和角球是个例外)

433阵型的边路进攻是球队主要的进攻手段,但真正起决定作用的还是第二个3中间的队员,那个球员也就是中前卫.当时,一般球队的中前卫都身披10号战袍,他们都是球队的灵魂中枢,是球队发起进攻的组织者,一个球队如拥有一名实力超群的中前卫,那么这个球队的进攻手段对于对方来说,将是十分恐怖的....涌现出一大批大师级的人物,例如巴西队的济科,阿根廷队的马拉多纳,法国队的普拉蒂尼,前西德队的鲁梅尼格,乌拉圭队的弗朗西斯科利,比利时队的希福....他们曾经都是那个时代绿茵足球场上的主宰者..也可以说,是433阵型抚育出这些优秀的球星.

而今天,场上的樊楼队采用的是正式433阵型,很显然,他们要在这场比赛中采用一个主动的攻势,增加自己的进攻能力。

“看来潘文对自己的中场和前锋队员十分有信心啊。”看到樊楼队的阵型,王达和王一也在交流着。

而作为他们对手的猛虎队,这场比赛倒是采用了一个1442的阵型,这倒是让所有人有些没有想到,他们本以为更重视中场配合的樊楼队应该会采用这样一个注重配合的阵型,然而没想到猛虎队却是选择了这套阵型。

介绍过阵型之后,两个队伍的带头人和第一场比赛开始前一样,通过抓阄的方式开始选择先攻还是选边。

(本章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