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八章 举荐(2 / 2)

加入书签

除了公务员负担这一项外,北宋的军队负担和土地兼并也是两个大问题。军队的问题主要是两点,一是军队人数太多,二是军队战斗力积弱。之所以会有这两个问题,也是两方面造成的:一是北宋的外患很重,为了对付西夏和辽国的威胁,就需要养一支数量庞大的军队;二是北宋皇帝害怕军队会造反,就设置了防止武将专权的制约体系。造成了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的问题。兵将不识的结果就是兵士虽多但不精,对外作战的开销巨大,而战争回报非常感人。

养官、养兵、打仗都需要开支,那么钱从哪来呢?从老百姓身上收税呗。但问题是北宋不抑制土地兼并,士绅疯狂兼并老百姓的土地,而士绅不用纳税,老百姓没有了土地却仍然要纳税。其结果就是朝廷收不到税,而老百姓的负担却很重。朝廷和老百姓都是受害者,得利的只是士绅。

既然社会存在这么严重的贫富不均问题,那么改革就是必然的了。王安石变法前,宋仁宗时期的欧阳修、韩琦等人就是力主改革的代表人物。但是他们的变法目的,实际上有很大的功利性。作为官僚阶层,在没有确实可见的利益推动下,他们是不会给统治阶级卖命的。这句话怎么理解呢?就是说韩琦和欧阳修等人的改革,出发点并不是单纯的富国强兵,而是通过改革让自己升官。往好了说是为国为民,说白了就是为了他们自己的政治前途。

宋仁宗死后,宋英宗继位四年也驾崩,然后就进入了宋神宗时代。神宗继位后,满朝文武都是历经仁宗、英宗的三朝元老,神宗的威望很浅,毕竟他是个只有二十岁的毛头小伙子。而像韩琦和欧阳修这样当年都还很嫩的新人,在神宗时期则已经都晋升为老变法了。所以宋神宗为什么要变法?一方面确实是因为国家疲敝不堪,需要变法;另一方面则是希望通过变法达到揽权的目的,把宋仁宗时期的老变法们都赶下去。

王安石的变法恰好符合了神宗的利益。一是他的变法主张确实能够替朝廷敛财,缓解财政压力;二是他的个人性格也符合神宗打压老变法的潜在目的。在这种双赢局面的推动下,王安石和宋神宗就算是一拍即合了。然而基于这种目的不纯的变法改革,遭到抵制也是必然的。

首先是绅士和老百姓反对他,士绅反对很好理解,毕竟王安石动了士绅的利益。百姓为什么也反对变法?这是因为王安石的变法的目的是富国而不是富民,他夺商人、地主和农民之利归国家,富得是国家,跟老百姓没关系。也就是说,王安石变法没有

(本章未完,请翻页)

缓解贫富差距,反倒把地主和农民都得罪了。老百姓因为变法减轻了一些原有的负担,但是变法也给他们增加了新的负担,这一来二去,老百姓的负担实际上并没有得到减轻。

其次是官员反对改革。这一点看似正常,但背后的利益关系很复杂。有一部分人是真的因为利益受到了伤害,坚决反王安石;有一部分人纯粹就是避嫌,这些人就是以韩琦、欧阳修为代表的老变法派。他们并不反对王安石的变法措施,但是他们就是要反对变法。因为他们的身份显赫,已经不需要通过变法抬高自己的政治地位了。他们的反对,实际是一种自保。也就是给变法提点意见,万一变法失败了也赖不到他们的头上去。并且他们也知道宋神宗起用王安石变法的潜在目的是借王安石之手揽权,然后把他们这些老人都轰下台。

所以当王安石利用变法搞党争后,他们这些老变法就更不能接受了。他们非常反感王安石借用变法暗地里挑起宰相和御史之间的矛盾,使得相权被迫依附于皇权。因为一旦当相权完全沦为皇权傀儡,御史的谏权就会被皇权和相权完全孤立,最终也会沦为皇权的傀儡。王安石下台后,欧阳修和韩琦的隐忧得到了验证。继任的王珪等人都是没有主见完全只会听皇帝指令行事的傀儡,而御史也彻底沦为了皇权和相权党争的打手,再无权力制衡可言。再后来宋徽宗昏庸误国,他想怎么作,完全没有人能规劝他,最终导致了北宋社会矛盾的大爆发。

那么司马光和苏轼为什么反对王安石呢?其实他们的反对出发点并不相同,跟韩琦和欧阳修的出发点也不一样。苏轼认为皇帝不是与百姓治天下,而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我们读书人十年寒窗,为的就是做官谋福利。如果不以读书人的利益为先,那我们凭什么为你卖命?这样的思维,简直就是欠收拾。后来苏轼被贬到地方为官,目睹了老百姓疾苦之后,三观立马变了。不摆读书人的臭架子,而是真心实意的为民谋利,甚至对新法的态度都有所转变。整个人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写出了那么多的豪放诗词。这才是顶天立地的大丈夫嘛!司马光,他跟王安石是平辈,两人是直接竞争关系,有直接的利益冲突。这个利益冲突跟变法没关系,纯粹就是一山不容二虎,有他司马光就没王安石,有王安石就没有司马光的矛盾。

所以,现在这个时期,司马光还没有成气候,而韩琦和欧阳修为了自己的政治利益,也是会支持王安石的,所以,陆垚才觉得现在让王安石登上政治舞台是非常正确的决定。

晏殊这边,看样子已经是下定了主意,他上前一步,对正在等待着下半场开赛的赵祯,说道:“陛下,今天这蹴鞠大赛是大喜之日,臣还有另外一消息,要告诉陛下,臣寻得了一能人。”

让晏殊没有想到的是,赵祯看了看自己,随后眯了下眼睛,那眼神看样子是要把自己给看透了一样。

赵祯说道:“你说的,可是王安石?”

晏殊站在那里,一时间没能回过神来,按说王安石进京是跟范仲淹离开是一天,而且自己相信已经将保密工作做到极致了,不过皇上终究是皇上,这汴梁内城当中发生的事情,都被他知道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晏殊脑海中这么一想,神情也就恢复了自然,说道:“不错,看来陛下已经知道了。”

赵祯笑了笑。虽说自己之前因为鱼饵的事情对王安石有些成见,但是王安石进京的事情,其实唐龙之前就已经告诉过自己了,这当中自然包括王安石来到汴梁之后,先去见了晏殊,随后去见了陆垚的事情。

只是赵祯有些没想明白,按照王安石的年龄来说,他先去见晏殊可以理解,毕竟是当朝宰相,但是为何当天晚些时候会去见陆垚呢?陆垚从出生之后就没有离开过汴梁,而且从年龄上来说,陆垚也不像是跟王安石能够有交集的人,这点倒是让赵祯比较感兴趣。

不过,陆垚现在的心思都在新蹴鞠大赛上,这点赵祯也知道,倒是晏殊今天说起了这件事情,那自己也就想着问问。

于是赵祯说道:“朕想要知道,这次你想要举荐王安石的理由是什么呢?在朕看来,那不过是一个喜欢自作聪明的家伙罢了。”

晏殊知道,鱼饵事件还是成为了赵祯心中忘不掉的一件事情。不过,好在今天晏殊也是有备而来,他可不会傻到没有任何准备就跟赵祯举荐王安石。

于是,晏殊接着说出了王安石对于宋夏之间问题的看法,也就是以战促和的方法,晏殊觉得,以皇上的智商,肯定也是会知道这种方法有多么厉害。

果然,赵祯在听晏殊描述完王安石的想法后,立刻叫来了随行的人员,让他们拟定旨意,将新的大宋对大夏的方针快马传到范仲淹和韩琦那里去。

而对于王安石这边,赵祯也是觉得,他提出的这个方法确实是不错,而且既然有晏殊作为举荐人,说不定之前可能是自己对他有一些误解,于是决定在这次科举考试殿试之后,让王安石进京,再跟自己详谈一番。

得到了赵祯答复的晏殊,终于是松了口气,看起来,赵祯这边也算是答应了自己举荐的请求,至少,王安石是得到了一个面见皇上的机会,如果没有这次举荐的话,或许在仁宗时期,王安石都会因为鱼饵事件,一直得不到重用了。

事情办妥,晏殊随后便借口要去如厕,离开了原本的休息区,接着,便来找到了陆垚,告诉了他这个消息,只不过二人都有些惊讶于赵祯之前就知道了王安石进京的消息。

(本章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