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六章学堂(1 / 2)

加入书签

气势汹汹,仿若敌寇。

        辽王等到底是年轻,被其震摄,默默无言。

        还是福王精神大条,笑骂道:“若是当年对付建奴和闯贼有这本事,何故江山糜烂?”

        辽王等回过神来,立马恢复了平静。

        一旁的衙役则啧啧称奇,十八九岁的少年,竟然有如此胆魄,就是谁家的贵公子?

        辽王这时候昂首提胸,吩咐道:“咱们赶快追上,这群人要械斗了。”

        “驾——”

        说着,一马当先,毫无畏惧的追上去。

        这让身后的骑兵们吓了一跳。

        这位主儿要是出了点事,他们可要拿命赔啊。

        一时间,战马挥舞起四蹄,急忙追了过去。

        诸王这时候也满脸的好奇,一个个的跨马而追。

        虽然说诸王文武之道上,有的好文有的好武,但多亏了皇帝多年来的精心栽培,文武比较平均,骑马射箭只是寻常。

        所以相较于那些骑兵们只是略逊一筹,但比着那些寻常人,可是强太多。

        一时间,骑术平分秋色。

        眨眼般工夫,骑兵们就来到了一处平地。

        这里杂草丛生,地上碎石头一大堆,显然是个荒地,都没人开垦。

        而两个村落,数百号人,就这么即将碰撞。

        “住手——”辽王一声呐喊,吓两支队伍一跳。

        旋即,紧追而来的骑兵,让整个大地开始颤动,把这些村民们吓得两腿打颤。

        骑兵直接横插,吓了两村男丁退了几十步。

        “谁要是再打,吃老子两鞭子。”

        辽王挥舞着马鞭,满脸的豪横,再加上那出尘的贵气,所有人被吓住了。

        此时的他,哪有往日那般悠闲写书的慵懒,活脱脱的像一位将军。

        两村的壮丁们只能罢手。

        这场械斗,转眼间就被消灭。

        不过辽王却明白,皇帝交给他们的任务是解决械斗,而不是治标不治本。

        想要彻底的解决矛盾,就得深入了解。

        诸王来到了郭家村。

        村长出乎意料,竟然是个童生,四十多岁的年纪,没有读书人的文气,反而多了一些蛮横。

        话语间轻乎乎的,但出乎意料的硬。

        郭远山略微低头:“这位官爷,我赵家村与郭家村势不两立,已然是世代血仇,此事不解决,械斗一日不止。”

        “也就是说,争水只是由头?”

        辽王喝了一口粗茶,眉头微蹙,这一看就是一毫一斤,味道真差。

        但他反应却不慢,直接道:“即使我将你们这群村长族老都抓了?”

        “是的。”郭远山沉声道:“至老而幼,两村世仇百年,家家户户都有血债,除非另一方消失,不然无可明灭。”

        赵家村和郭家村,一条河,一个在上游,一个在下游,从而起了纷争。

        嘉靖年间的一场的私斗,从牵扯到两家,再到全村。

        之后就是不来往,再到不联姻,然后是你来我往的争斗。

        每年的夏日用水问题,两村总要打上两三场,常年积累下的人命,就不下百条。

        至于受伤的,更是不计其数。

        至于官府?

        在这个封建时代,讲究民不举,官不报,能凑合,和稀泥就成。

        然后两村的恩怨就越来越大,甚至从小父母都会告诫孩子,谁家杀了自己家什么人,要求日后不要忘了报仇。

        九世之仇,犹可报也。

        在这里体现着淋漓尽致。

        听到这,辽王头疼了。

        几个弟弟们也叽叽喳喳,讨论起来,但都没有一个好主意,尽是馊主意。

        如福王,直接强迫两村联姻,实行拉郎配。

        “待过上几年,你的女婿是我仇人,我的女儿是你仇人,孙子外孙女一出世,哪里还有什么仇怨?”

        卫王则道:“依我看,把所有男丁都抓去当兵,留下一群老弱妇孺,看他们怎么打。”

        湘王则乐于武事,摇头晃脑道:“还不如摆个擂台,让他们打起来,挥舞棍棒总比刀枪强。”

        赵王则不乐意了:“瞎说什么,这不还得打生打死?依我来看,不如进行文斗,琴棋书画,总能拼个高低。”

        只有越王沉稳,作为老五,已经就藩的他,笑着摇头,就这么看着几个弟弟乱说。

        辽王气得不行,瞪道:“都是一些馊主意,你们在八部观政,就是这样的?”

        “要是让你们治国,这天下怕是尽得反賊了。”

        “老五,你怎么想的?”

        听到四哥的提问,越王沉声道:“四哥,这事得从长计议,还是到各村看看吧。”

        “嗯!”辽王只能这般了。

        一群人在村落中闲逛起来。

        几人都没有来过真切的农村,对一切都充满着好奇。

        泥巴地,破草房,牛棚狗窝,以及那成群的鸡鸭,都让他们感到兴奇。

        辽王没给这群弟弟瞎胡闹的机会,径直来到了祠堂。

        “中山郭氏?”

        辽王一见这堂号,立马就涌现出一些记忆。

        郭氏来自于姬姓,相传东周初年的虢序为郭姓肇姓始祖。

        然后几千年来,在南北朝时期的士族门阀中,郭氏也留下来许多痕迹,拥有了自己的郡望。

        如唐初的五姓七望,太原王氏一类的郡望堂号,是族群的重要标志。

        在宋朝时,由于黄巢和之后的五代十国割据,导致大量的士族消亡,但郡望却被留了下去。

        宋朝时许多家族流行修谱,也就是牵强附会,给自己找祖宗。

        唐朝时是不可能的,因为族谱存在,但战争导致族谱零散,所以许多名门望族再次‘延续’了。

        如果说在宋朝,修族谱只是那些士族大户的专利,到了明朝,但凡有些许钱财的,都会修族谱,架祠堂,给自己找一个有名有姓的大人物祖宗。

        郭氏最有名的,莫过于太原郡,三国时的郭淮,颍川郡的郭嘉,郭图等了。

        而这中山郡,指的是战国时燕国郭隗,以及东汉光武帝刘秀的皇后郭圣通,魏文帝的皇后郭女王等。

        “没错,我郭家村,也是世家大族之后,世代诗书传家,虽说这些年来没出过什么大官,感觉与那些泥腿子可不同。”

        说起这个,郭远山一脸的骄傲。

        一旁的诸王不明觉厉,好奇地四处张望。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