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交换(2 / 2)

加入书签

        阎应元余光见之,心头一紧,暗叹不止。

        但他还是硬着头皮装作没看到。

        皇帝思量着二人,似乎并没有看到下方四人的眼神交流。

        “就是王夫之吧!”

        “陛下圣明!”

        几人附和着。

        旋即,又说起了漠北将军的人选。

        对此,大获全胜的冯显宗几人并没太争,朱谋举荐的庐州侯熊英杰成了漠北将军。

        围绕着科尔沁将军,最后皇帝考虑到镇抚的效果,所以让察哈尔总兵王纯青担任。

        察哈尔则一日不能没总督,其临近京畿的重要性,故而堵胤锡举荐了前吕宋总督,如今的礼部左侍郎金堡。

        这般一来,大明拥有两京,二十五省,四大将军府(吉林、黑龙江、漠北、科尔沁),三大总督府(察哈尔、吕宋、北海),拢共三十四个省级行政单位。

        同时要注意的是,总督府和总督是两个概念。

        总督府基本在边疆,属于军政一把抓,是当地的一把手,权力较大,也比较自由,一般不设巡抚。

        而总督,如陕甘总督,两广总督,则主要负责一省或者数省的军事,对于麾下的巡抚,布政使等官,不具有领导权,只能要求其配合。

        两种总督在官衔上的区别很大。

        边疆总督一般都加有都察院右都御史衔,而内地总督则多加兵部侍郎,或者尚书衔。

        将军府和总督府的区别在于,将军府下面有设布政使,学政等官,可以说是加强版的巡抚;而总督府是军政一把抓,只有六厅理政,属于佐贰官,权力更为集中。

        将军可以应急指挥军队,镇压叛乱,对于底下的官员具有监察权,但没有任免权。

        在独立上,则是总督府大于将军府大于总督。

        财政上,则都是五五上缴,甚至因为赋税,还能三七开,较内地的自留更大些。

        可以说,总督府才算是真切的封疆大吏。

        不给权力不行,在没有电报电话的年代,如果事事请奏,黄花菜都凉了,专断之权是必不可少的。

        故而,将军多用武将,总督则是文人。

        接着,又商议起了对于北海之战的封赏。

        作为主帅的陈东覆灭满清之奉京府,拿下北海,立下大功,足以晋封为公爵。

        皇帝思量片刻,才道:“就为平国公吧!”

        “食邑,就为五千户(年禄五千石、五千块)。”

        国公的门槛就是五千石,最高万石。

        陈东这灭国之功,到底还是有些虚,五千石就很适合了。

        “至于东昌侯曾英,其千里迢迢保障后勤补给,功勋卓著,就晋为昌国公吧!”

        这自然是没人敢有异议的。

        毕竟是太子的老丈人,又戍边多年,即使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一个国公并不过分。

        旋即则又议论起来侯爵。

        这场的晋封为侯爵的并不多,只有一个石柱伯马万年罢了。

        盖因为这场战事准备时间过长,而结束的又太短,满清逃得飞快,基本上属于一战定乾坤。

        能够支持两个公爵,基本上是各种恩眷人情了,不然的话一个都勉强。

        “不愧是秦良玉老夫人的孙子,马万年不错,就晋为彰德侯吧,食邑四千户。”

        接下来的伯、子、男,乃至于校尉们,都属于兵部进行核对,以防错漏罢了。

        内阁进行监督,皇帝只要盖章就行了。

        勋贵之中,伯爵才能让皇帝看一眼,侯爵才能记在心里,国公才会挂念。

        讨论了些许国事,升官的升官,补缺的补缺,官场上一个萝卜一个坑,四品以上的官员选拔,皇帝必须要过。

        快一个时辰,其才结束。

        罢了,皇帝也没宴请的他们,就各自散了。

        回到文渊阁,仅仅是一个上午,通政使就使人送来了两大筐奏疏。

        地方和中央,各色都有。

        内阁中书们按照轻重缓急,以及阁老们各自分管的部门分类,不敢有丝毫的差错。

        朱谋看着眼前堆成的小山,冷笑一声:“奏疏仍旧,只是故人改。”

        言罢,他埋首其中。

        而冯显宗三人回到文渊阁后,相继无言。

        阎应元叹了口气,满脸无奈。

        一路上,他几次三番的想要靠近朱首辅,则屡次被拒绝,很显然是友尽了。

        “今日我虽未表态,但也没反对,留了一丝体面,何故如何?”

        “若是无我,葵相啊,你是孤掌难鸣了。”

        按照常理来,就算是他背叛了,也应当确认人一番,谁知这位朱首辅就不管不顾地给他划了道。

        如今逼他靠近冯显宗。

        利益交换罢了,我也不是你的下属啊!

        散衙后,朱谋回到府中,气愤难平。

        他进了书房,独自研磨,铺开宣纸,就是一番书写……

        而在阎应元回到府邸时,其门口排队等候的人群,已经成了上百步的长龙。

        他换了一身衣衫,刚出来就见管家道:“刑部侍郎王夫之求见。”

        按照常理来说,一般讲规矩的都是先送上拜帖,说什么时候过来拜访,主人家做好准备。

        这种突兀而来的就拜见的,属于冒昧,容易得罪人。

        不过,对于王夫之,阎应元还是有雅量的。

        “王夫之拜谢中堂。”

        脸带疤痕的王夫之年仅五十,此时却精神奕奕,一板一眼。

        “我这是为国举材罢了,而农,你是适合这个位置的,但这既是机遇,也同样具有危险。”

        阎应元教诲道:“须得时刻谨慎,不得马虎。”

        四川,成都府。

        昔日恢宏的蜀王府被拆卸,沦为了一片平地,在其上建立起了许多豪宅。

        在绍武七年,随着海关的逐步升高,皇帝看不上了曾经的蜀王田庄,命人各归原主,重新制定了田契。

        由此,受惠的百姓达到了五万户,土地近十万顷。

        几乎小半个成都府百姓了。

        经过多年的休养生息,即使割出重庆数府为重庆省,但四川的人口仍旧在持续增加。

        及至绍武十九年底,四川总人口突破了八百万,向着九百万迫近。

        由此,四川一片繁华,是做官的一等去处。

        (本章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