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章 对外的贸易的构思(1 / 2)

加入书签

“父皇明鉴,现在想要插手海外贸易的确是难!”

“但正因为难,一旦能插手进去,获得的利润也是极为高昂的!”

“而且这种贸易一旦成了规模,做的好了,每年给朝廷增收上千万两白银不成问题!”

“什么?上千万两白银?”

“竟然这么多?”

一直在默默听着朱慈烺和崇祯谈话的周皇后也被这个巨大的数字惊呆了,倒是两个皇子并没有任何的反应。

周皇后也是从小户人家走出来的,自然知道这是一笔如何庞大的数字。

要知道,她们后宫中皇后一年能得到的俸禄收入也不过是一百两黄金加上两千两白银,各种吃穿用度另算。

其他的嫔妃宫女太监能得到的就更少了。

这一千万两银子足足可以给全皇宫的人发五十年的俸禄。

“太子你不是在哄骗朕吧?”

崇祯一时间也被朱慈烺所说出来的这个贸易利润给惊着了。

大明如今的一年的岁入白银加起来都没有这么多?

因为大明的税收大多数是以实物税为主,实物多,白银少。

同时各年间因为天气灾害等影响的情况下也略微有所不同。

那时候大明的税收收入是极为混乱的。

而且大明还有几个极为不好的制度,那就是每一个和税收有关系的部门都可以收税。

无论是户部能收,工部都能从匠户中收,甚至连兵部都可以从军户手中收到税赋,这就造成了极大的混乱,统计极为的不方便。

直到万历初年张居正实行改革,在税收上进行了大幅度的改变,实行了一条鞭税收法。

将大明每年从民间收上来的各种实物通通折算成白银,然后再上交到国库中。

这时候,大明朝廷对于自己每一年究竟能收入多少白银才算有了一个基础的了解。

可惜的是张居正推行的新政在他去世之后就逐渐的废止了,并没有完全推行到现在。

不过张居正留下来的各种政治遗产也不少。

虽说大明如今的税收还是以实物为准,但这实物大多数都是粮食,其他的杂色税收很大一部分比例都折换成了银子。

例如天启元年,天下共有户口983万户,口5165万,田地743万顷,田赋米2149万石,麦430万石。

浙江,南直隶解运京师太仓325万两白银,铜钱3100万文,漕粮400万石。

北直隶和北方几府解送兵部120万两白银,另各省解送新兵军饷白银538万两。

全国一共加起来收入的银子才有将近一千万两,这还不包括其他粮食,布匹,丝绸之类的非常值钱的财货。

这是明嘉靖朝之后,流入明国的白银数量极为庞大,白银贬值了许多才有这么大的基数。

虽然说现在明朝各地因为战乱不断,加上天灾遍地的原因税收有了一个大幅度的下降,但是每年仍然有千万两银子之巨。

现在你一年海外贸易的利润就有这么多,怎么能不让崇祯惊讶呢!

朱慈烺摇了摇头。

“我怎么敢哄骗父皇呢?”

“那你这都是从哪里得到的消息?”

不过朱慈烺却没有正面回应这个消息,而是说起了别的事情。

“父皇可知道咱们历朝历代以来商税收入最高的朝代是哪一个?”

“正是南宋!”

“凭借着对外贸易其商贸收入在南宋初年就占据二成,而且在后期还在不断的提高着,到了南宋末年商贸收入的比重甚至达到了八成之多。”

“以南宋偏安一隅的地方能成功抵抗金人蒙古数百年,商贸收入可是占据了很大的因素!”

“而我大明呢?自太祖规定的商贸税收为三十税一之后,万历年间的全国商贸岁入才有几十万两。”

“现在更是可笑的只有不到一万两,父皇想过其中的关窍吗?”

崇祯听了之后一阵默然,他如何能不知道其中的关窍?

万历皇帝之所以能有这么多的商税还是因为他派遣了大量的内宫太监去各地督税监税。

不过是收了几十万两便被朝中的言官猛烈抨击,给安上了一个与民争利的帽子。

他们这些后世的皇帝更是没办法去对抗日益庞大的文官集团,能收上来的商税那就更少了。

“太子你有什么想法?”

“眼下正如你所说的各地的海外贸易都掌控在地方大族的手中,而且朝廷的财政目前都仰赖东南供给,咱们如何能虎口夺食?”

大明历朝的皇帝不是没有垂涎过海外贸易的巨额利润,实在是斗不过那些走私家族啊。

文宗皇帝就不说了,被儒家完全的洗脑,根本不会去主动想起海外贸易的事情,所坚持的任何事情只要文官稍有激烈反对的苗头就会停下。

宣宗皇帝可是在明世祖的熏陶下长大的,在即位后立刻就想要重新恢复永乐年间下西洋的局面。

可是结果如何?

宣宗派去太监去重建的造船厂,第二年就莫名其妙的起火,被烧的一干二净,太监也被流寇所杀!

后世的皇帝根本就无力对抗这种地方走私大族组成的利益集团啊!

“父皇过虑了,儿臣并没有考虑去东南进行海外贸易!”

“东南距离京师太远,纵然能在短时间内理清国内勾结的走私组织,往来贸易一次往往也需要一年之久。”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