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一章 该我上场了!(1 / 2)

加入书签

随着崇祯对出兵救援开封的议事作出了决定后,大殿内的重臣们便各归其位,朝堂上再次恢复了平静。

朱慈烺则是静静的坐在自己原先的位置上一言不发,毕竟在刚才的议事中已经大出风头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了,现在也该收一收心。

过犹不及的道理朱慈烺是十分明白的!

毕竟自己最开始获得工匠的目标已经达成了,剩下的舞台就交给其他人来搭建,自己坐在一边看戏就好了,没必要继续参与进去。

虽然仅仅从工部手中得到了一千工匠,但不要忘了,在这个时代,每一名工匠身边都会跟着数名工匠学徒的,这些学徒并不在官府的登记中。

朱慈烺完全可以凭借这一千工匠的名额从工部手中获取到最大的好处,而且和工部的人有了利益关系之后,朱慈烺有的是办法可以从工部源源不断的获取到工匠,那时候就不需要通过朝堂上走这么一遭了。

至于说做这些小动作会不会遭到工部的阻拦,朱慈烺并不担心,有钱能使鬼推磨嘛。

在这种贪污成风的朝堂上,没有什么是钱财摆平不了的事情。

如果有,那就是给的钱不够多!

在开始商议第二件事情之后,大殿内的官员们热情程度明显没法和刚才相比,有不少人都是兴意阑珊,脑海中盘旋的都是等朝会结束之后,自己应该怎么凭借刚才得到的消息来谋取利益。

不是他们对决定国家大事没有兴趣,实在是现在商议的事情早就在私下商量好了,利益已经分配完了,之所以现在拿到台面上商议,那也只是给皇帝一个错觉罢了,看似所有的事情都在皇帝的掌控中,其实结果早就被操纵好了。

只有那些突然事件或者是有外力来打破了他们商议好的结果,重臣们才会提起兴致来维护自己的利益。

就比如刚才朱慈烺抛出来的改造火器一事,完全就出乎了众人的意料,而且改造火器一事涉及到的利益实在是太大了,一个人是吃不下的,必须经过一番博弈才能划分出各自的利益范围,这才有了之前朱慈烺讲话时重臣们的沉默,以及朱慈烺准备掀桌子时候的让步。

毕竟鸡蛋还没吃到呢,总不能把母鸡给杀了吧!

能站在这大殿内的重臣们没有一个人是蠢货,这么浅显的道理他们当然明白。

要不是朱慈烺最后承诺将改造火器的技术进行交换,组建火器工坊的事情绝对还会有波折。

而且崇祯下场拉偏架,让得到更多好处的重臣们希望破灭了。

重臣们就是有再多的想法,再多的不满在崇祯的偏帮下也只能捏着鼻子同意了,但他们并不会就这么简单的认输了,在后续工匠交接的事情中有的是方法来做手脚。

不过朱慈烺是无所谓的,朱慈烺看重的是工匠,官员看重的是利益,两者之间的价值差就是决定双方争夺的关键点不一样,最后的结果就要看朱慈烺和这些重臣们谁技高一筹了!

……

“陛下,辽东战事军饷用度不足,还请陛下下令命江南尽快将相应的赋税解往京城,也好渡过难关!”

崇祯听到银钱不足的事情就头疼,刚刚才将收上来的夏税解送了一部到辽东,这就又开始催促粮饷不足了?

但辽东的明军是抵御满清建奴的关键,缺谁也不能缺他们的粮饷,但各地征收的赋税辽饷一直征收不到位,难不成还用自己內库的钱来一直补贴不成?

崇祯面色不虞的问道。

“江南各省征收的赋税以及加收的辽饷一直拖欠,尤其是浙江,屡次不送,内阁就没有一些解决的办法吗?”

其实像辽饷的征收其实不可能全数征收上来,各省总有拖欠的,然后朝廷也会时不时的免去以前积压没有征收上来的辽饷。

这个政策就让一些地方官员给钻了空子,明明已经将辽饷征收上来了,但还是谎称没有收好以此来拖延,或者明明收了八万两的辽饷,只给朝廷送四万两,剩下的就等朝廷清免辽饷之后就收到了自己的腰包里。

在地方上,相应的拖欠手段就更多了,普通的老百姓是不敢拖欠的,有这个底气的只有当地的大户或者是有关系的人。

给负责征收赋税的地方官一点好处,然后再象征性的缴纳一些赋税,表明自己不是不交,剩下的以各种理由拖欠,什么收成不好了,征收困难等等,并答应有了收成立刻补交。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