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二章 选派官吏(1 / 2)

加入书签

“臣汪文滨拜见殿下。”

集沙河治所内,闻讯而来的汪文滨走进正堂,朝着朱慈烺拜道。

看着清减了不少的汪文滨,朱慈烺上前将汪文滨扶起,感概道。

“要不是有汪先生在,孤也没办法如此放心的在外做事。”

“这些天辛苦汪先生了。”

“蒙殿下夸赞,这都是臣的分内之事!”

朱慈烺随即亲手拉着汪文滨来到了大堂正中。

朱慈烺的感慨不是没有道理的,在局势的要求下朱慈烺必须将自己的大部分时间都放在军队的建设中。

但分身乏术,对昌平州这个根据地就不可避免的属于管辖,而且真让朱慈烺来管理真不一定比那些官吏来得强。

在这种情况下汪文滨可谓是帮了朱慈烺大忙了。

不论是昌平州内的各级政务处理,还是朱慈烺额外下发的要求,比如各式工坊的建立,仓库的管辖,农田人手的安排等等一切地方相关的任务都是交由汪文滨处理的。

而通过不断汇集到朱慈烺这里的信息就可以看出,交代给汪文滨的任务全都做的是极为称职,甚至异常出色的。

此外昌平州这里之所以在朱慈烺掀起规模极大的清查活动而没有爆发出什么乱子来,除了朱慈烺大力派遣麾下军队出手外,就属汪文滨指挥功劳出众了。

不然纵使朱慈烺下令铁血镇压,那爆发出乱子来是一定的事,可别小看了那些官绅胥吏在乡间的影响力,非常容易在朱慈烺不知情的情况下掀起民乱来,到了那个时候,朱慈烺纵然身为太子也是要吃挂落得。

之所以整个昌平州都安然无恙,那都是汪文滨在接到命令后,就立刻指挥朱慈烺麾下招募到得士人将整个昌平州的官员全部替代,然后迅速安抚民众,加上朱慈烺后续对广大昌平百姓的让利宣传的到位,使得有可能爆发乱子的迹象迅速的平息了下来。

一番思绪过后,朱慈烺才开口问道。

“汪先生,这些天昌平州内的各级官员的选调工作进行了如何了?”

汪文滨从袖子中取出一份名单递给了朱慈烺,说道。

“回殿下,这些天以来臣亲自兼任昌平州知府,知府衙门内的各级官员选拔已经基本上结束了,其中昌平县以及昌平州下辖的顺义二县自县令以下的县丞,主簿,典吏等人也都选拔完毕,这是臣拟好的名单,请殿下过目。”

“就是最下一层的吏员缺额比较大,一时间不太好找人顶替,目前都是从投靠殿下的秀才童生们兼任着,但这些不是长久之计,具体怎么选人还要殿下拿主意。”

闻言朱慈烺不由沉吟了起来,这的的确确是一个大问题。

一个偌大的县城仅凭正式的二十几人左右的官员是根本无法管理的过来的,必然要在各个部门大量的招收下级吏员来协助官员们处理一县的事务,通常一个县内有三四百人的吏员规模不成问题。

按照往常的规矩来说,这些吏员的选拔都是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的,父死子继,叔伯传承屡见不鲜,彼此之间早就关联成了一张巨大的关系网。

有句话说的好,流水的县令,铁打的吏员,因为官员之间巨大的流动性,一个县内大部分的权力都会被吏员分走,这也是他们能鱼肉百姓的一个重要原因。

如今的昌平州因为朱慈烺的清查轻动将整个昌平州上下官吏一扫而空,如此才留下了这么大的空缺,如何安排这些吏员,这是对朱慈烺的考验,但同时也是一个机会。

俗话说一张白纸好作画,在如今的昌平州就非常适合朱慈烺大力推行他自己的施政方案,至少对于基层的权力朱慈烺是非常有想法的,不能任由这些权力再如同之前那般掌握在吏员的手中让他们肆意妄为,这些暗中的潜规则必须得到监管。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