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 如火如荼(1 / 2)

加入书签

按照韩蒙的打算,直接买一块地皮,然后盖一座砖窑。

可是现在时间紧迫,重新盖砖窑明显来不及了,所以韩蒙退而求其次,买一座旧的砖窑凑合用。

经过郑河寻访,他找到了两家准备卖掉的砖窑厂。

一个砖窑在北城,一个在南城。

距离上相比都一样,韩蒙决定买下那个稍微大一点的北城砖窑。

北城的砖窑老旧残破,不过还能使用。

但是效率非常低,出一炉砖窑需要十多天的时间,而且都是青砖。

建造炼铁厂需要大量的砖,这么低的效率明显不够。

韩蒙将那一百名青壮村民招募来,又贴出一张告示,要招募一批劳工,每天管三顿饭和三枚铜钱的工钱。

在这个世界,人力是最不值钱的,有很多人都吃不饱饭。

一天三顿饭就吸引了大部分的工人,何况还有三枚铜钱的工钱拿,足以养活一家老小一天的开支。

消息不胫而走,不到一天的工夫就有三百人来报名。

这些人良莠不齐,韩蒙不能照单全收,他只挑选了青壮劳力,会泥瓦活的优先。

三百人里他挑出了一百人,又在剩下的人里面挑选了几十人做小工负责打杂。

毕竟改造砖窑建造炼铁厂是个大工程,现在用不到可是以后肯定能用到。

工人凑齐了,韩蒙亲自上阵指挥,年纪大的去清理砖窑附近的杂物,青壮年则改造砖窑。

人多力量大,只用了五六天,老式砖窑就被韩蒙改造成了新式的轮窑。

轮窑是一种具有环形隧道结构的连续式窑,沿隧道的长度分为预热、烧成、冷却等带。

轮窑烧制的是红砖,而不是青砖。

烧制红砖只需要九百度,青砖则需要一千度,在效率上轮窑烧制红砖也快了很多。

改造轮窑的时候,那五十名年岁大的工人也将砖窑周围清理干净,并做好了第一批砖坯。

当韩蒙将火把丢进砖窑中,大火升腾,预示着第一炉烧制红砖开启了。

砖窑开始烧砖之后便步入了正轨,砖厂也用不到太多的人。

韩蒙让郑河在这里守着,自己则带领一部分人去铁厂做提前准备。

铁厂的规划要比砖窑复杂的多,经过韩蒙多次筹划,将二十多亩地规划成若干个厂房。

有煤炭储藏区、铁块储藏区、冶炼区和锻造区,以及成品储藏区。

既然做了,韩蒙决定一步到位,省的以后再折腾。

韩蒙带着几十名工人在现场放线,挑沟,打地基,昨日的书生今日变成了包工头。

三天之后,铁厂的地基准备完毕,而窑厂那边第一炉红砖也出炉了。

当人们看到红色的砖块,纷纷露出惊讶的神色。

“快!把砖运到外面来!”

在郑河的指挥下,工人们冒着酷热的温度,将炉里的红砖搬运到外面,然后浇上水冷却。

韩蒙抽查了这批红砖的烧制成果,虽然不似内燃砖那样烧的外红里黑,硬度略次,但不妨碍正常使用。

冷却后的红砖被运送到了铁厂,泥瓦匠们挥舞着小铲刀开始吊线砌墙。

会手艺的泥瓦匠并不多,韩蒙让一个泥瓦匠带三个徒弟,这样一来人手相对就足够了。

快要中午的时候,远处来了一队推着平板车的妇女,平板车上放满了瓦罐和簸箕,里面装的是玉米面窝头和加了猪油的咸菜,领头的正是纺织铺的青竹。

青竹是韩蒙叫来的,将近两百个工人,每天的伙食量十分惊人。

出去吃很不现实,所以韩蒙让青竹找了些同乡伙伴来帮忙做饭。

当然,这些人也不白干,每个人管饭,外加一枚铜板。

对于赋闲在家的妇女们,一天三顿饭外加一枚铜板是不菲的收入呢,大家都开心的来帮忙。

“韩先生!”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