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1章 兴建关中水渠(1 / 2)

加入书签

秋高气爽,万里无云。此时的庆忌,正在范蠡、伯噽、鲁班、干将等一众大臣以及宿卫的陪同下,搭乘戎车,在咸阳城外的田野边上巡视。

        正值秋收季节,农民们都在田间地头拿着镰刀,割着粟谷。稻、黍、稷、麦、豆,这五谷杂粮是人们的主食,所以每当到了收获季节,家家户户总能拿出多余的粮食,用来祭祀五谷之神。

        一家几口人都在忙活。大人负责收割粟穗,小孩在一边拍碎谷子,把谷穗拍落下来,得到慢慢的一袋的粟谷之后,这才笑容满面的把米袋放到一边去。

        “大王。”

        “参见大王!”看见庆忌的身影之后,原本还在忙活的黎庶,连忙跪了下来,向庆忌躬身行礼。

        “你们不必理睬寡人,各自忙活吧。”

        “多谢大王!”话是这么说,但是庆忌在身边,他们怎能不想着瞻仰天颜?

        不一会儿,老槐树下,就坐满了一大群人,把庆忌围在中间。庆忌一向有着上古贤君之风,平易近人,每当出巡的时候,总会亲切的慰问黎庶,体察民情,这一次也不例外。

        “老人家,今年的收成如何?”

        “托大王的洪福,天公作美,今年的收成甚好,交了田租税,以及各种赋税之下,家中盈余的粮米应该不下于三百石。”老汉笑容满面的回答道。

        按理说,一个成年人,一个月的口粮是三石,一年就是三十六石。五口之家,一年下来是一百八十石。

        但,老弱妇孺不会吃得那么多,所以这个数据要大打折扣。

        “你家里几口人?”

        “回禀大王,草民有内人、一个儿子,三个孙子,一个孙女。”那就是一家七口了。

        按照吴国的法令规定,男子到了合适的年龄要成家立室,女子到了适婚年龄也要出嫁,不然一定会罚款。

        而且,男子成家立室之后,一般都要

        “分户”,只留下一个儿子负责赡养老人。基本上,现在吴国每家每户,都有许多新生儿。

        一家七口,一年的粮食收成是三百石。一年差不多要吃掉二百五十石粮食。

        看起来剩下的并不多,并没有多少的余粮!这让庆忌有些意想不到。毕竟,关中平原如此肥沃,又是丰收之年,五谷丰登,怎么会一年只剩下五十石的余粮?

        庆忌皱了皱眉头,又问道:“老人家,你家有多少亩地?”

        “回禀大王,草民一家有耕地二百零二亩。”二百零二亩的耕地可不少。

        吴国轻徭薄赋,十五税一,再加上算赋、更赋,农户一家有二百零二亩地的话,不应该只产出这么多点粮食。

        “一亩地大概产出多少?”

        “良田产出三石有余,普通的田地,就只能产出一石多,不到两石。”

        “何故?以寡人观之,关中沃野千里,土地很是肥沃。”

        “大王有所不知。虽说是丰收之年,天公作美,今年下了几场大雨,但有的时候农田里的水少,水渠灌既不到位。”老汉叹了口气道:“这要是放在过去,可能会有两个村的人为争夺灌既农田的水源而大打出手,幸好吴法严苛,禁止私斗,再加上官吏贤明,常常督促农户修渠灌既,妥善分配水源。”

        “如若不然,这收成可能还要减少一些。”了解到这些情况的庆忌,又站了起身,环视一周。

        是灌既的问题吗?要知道,关中平原此时还没有得到较好的开发。过去在秦国治下的时候,关中大部分地方还是牧场,水草丰美,但是耕地不多,有五分之三的耕地都没有被开垦出来。

        就算开垦出来了,没有足够的水源灌既,粮食的收成还是欠佳的。郑国渠!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