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03 章(1 / 2)

加入书签

上海的国营旧货商店很有名气,人气并不比那些大商场来的小,甚至人气还更旺一些。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里很多商品都不要票旧货商店,自然是有旧货的,旧货不要票是常理。这个时候的人可不会觉得用旧货哪里不对,反而是勤俭节约、会过日子呢

周围的人不会因为一个人用了旧货嘲笑他,反而一个人打肿脸充胖子,不懂得量入为出会被人认为是不会过日子、不值得结交。

另外,这些国营旧货商店也不只是卖旧货,甚至不主要卖旧货

真说起来这年头大家都不宽裕,一件东西肯定是会珍惜使用的。以衣服为例,绝大多数老百姓都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甚至有些人会大人穿了孩子穿,哥哥姐姐穿了还有弟弟妹妹拣去穿最后实在不能缝补了,那也是用碎布浆袼褙、做打补丁用的材料。

旧货收破烂的恐怕也收不到什么东西了。

国营旧货商店主要是一些处理品,比如工厂生产出来的不合格产品,甚至残次品,这既包括最终产品,也有一些零部件。

毛思嘉就看到不少卖收音机零部件的这甚至不比自行车,自行车个人就能修,日常损耗又大,零部件成气候有情可原。收音机就是另一回事了,一年到头修不了几次,理论上来说应该没什么商店卖零件才对。

事实上也确实没什么商店卖零件,卖收音机零件的,集中在特定的国营旧货商店,都是所谓的不合格产品,走工厂弄出来的。

之所以有这么大的量,一方面是玩收音机的人多,显然组装收音机不只是首都孩子的爱好,上海小年轻也喜欢这个。另一方面,是这几年各广播器材厂的废品率越来越高这一时期很多工厂都有管理上的问题。

其实很多处理品并不妨碍使用,又不要票,又相对便宜,上海本地人自然愿意来外地人一般不了解上海的国营旧货商店,这又不像是几十年后,资讯发达,可以通过提前做功课来弄清楚这些。

毛思嘉之所以知道这个,还是因为毛爸来过许多次上海,对这些有了解,和她有说过呢

另外,国营旧货商店也有一些普通百货商店的商品,不过这些商品的售卖方式也和普通商店差不多。该什么价就什么价,该要票的也一样要票

毛思嘉买了两盏台灯之后就看不到什么让她有购买欲的商品了,上海货流行归流行,她却不是特别t这个的。而要说一些日常所需,上海有的,首都基本上也有,不存在非要在上海买的。

不过最后一天她还是买了一些东西类似来都来了的心态。

比如衬衫,男式的和女式的她都买了两套国营旧货商店这边买是不要布票的,按照售货员的说法这是瑕疵品,但就毛思嘉的眼光来看,看不出和普通衬衫有什么不同。

男式衬衫没什么可说的,即使是上海也做不出花来。但是女式衬衫就有些意思了,上海人即使是在这个年代也是尽力在条条框框里追求一些小细节的。风声紧的时候就不说了,这两年没有那么严苛了,这边立刻表现在了服装上。

剪裁有了曲线,达不到贴身的程度,但确实有了审美需求。至于领口、袖口上面的小细节,比如打不打褶子、尖的还是圆的、大领还是小领乍一看和北京商场里的衬衫没什么不同,上身后才能发现小心机

还有图案也有不同,这两年北京也不像是前些年全是纯白衬衫、黑白灰蓝罩衫了,但在图案上依旧非常保守。上海这边风气开放许多,年轻姑娘们穿的基本上是各种小碎花,就算是格子的,颜色也没有那么沉闷。

逛街买东西还是挺愉快的,对于毛思嘉来说这一天唯一不太好的地方就是身边总有一个陌生人晃来晃去。

留在上海的最后一天是纯粹的自由活动,毛思嘉吃完早饭就出了招待所然后就和沈同志他老婆同路了毛思嘉肯定不想和不太熟的人一起,但沈同志老婆太自来熟了,就说自己没来过上海,乱玩儿了几天,还没逛到点子上。

沈同志好像也不只是为了结婚来上海,可能来这边也有一些要办的事,这两天他老婆都是自己打发时间的。

“我也是第一次来上海”毛思嘉说是这么说,人家却不当回事,依旧要和她一起。

或许之前也不知道国营旧货商店,来了之后沈同志老婆就像是老鼠掉进了米缸里,根本出不来看什么都想要

这边很多商品是不要票的

毛思嘉见她毛巾都买了四条实在弄不懂来一趟上海带毛巾回去是什么思路。

不过考虑到她也带了几件衬衣回去,也就不好说人家什么了。

“毛同志不再买点儿什么吗是不是没带够钱”沈同志老婆这样说着,就像是要借她钱一样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两人不过是萍水相逢而已。

“也是,年轻同志都攒不住钱你是刚刚结婚吧结婚之后的青年都要穷两年的。”

这话就说的不合适了毛思嘉刚刚结婚相比之下她才是新鲜出炉的已婚妇女吧

她说话不好听,毛思嘉也只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两个人又不熟,这次回北京之后可能一辈子都不会再见的人,就算是喜欢得瑟炫耀又如何呢反正对自己不会有什么影响。

等到沈同志老婆的注意力又放在一些不知道用处的商品上之后,毛思嘉被另一边的一个柜台吸引了注意力。

这是一个旧货柜台,虽然是旧货,却专门设了个柜台,柜台后还有一个戴着眼镜的售货员说是售货员不合适,这人特别有风度,做的是售货员的活儿,却有一种老专家的感觉。

不过这也不奇怪,有些特别昂贵的旧货本就需要一些专业人士确定价值、维护保养、修理。

这个柜台的东西很杂,非要说有什么共同点,大概就是那种西洋风了。

应该是建国以前的舶来品。

当时上海是中国对外的窗口,有很多留存是正常的。而这些东西那时都是有钱且赶时髦的人家才有,或者干脆就是生活在上海的外国人所有,对于普通人来说是不敢问津的奢侈品。

不过现在么,时代变了这些东西值不值钱还真不好说。对于某些人来说值得一看,有些人则是不屑一顾这些基本上都不是日用品,还处在温饱阶段的市民是不太可能花太多钱弄这些的。

毛思嘉首先看中一盏风灯,请售货员拿出来看看。

风灯很有艺术风格,毛思嘉看了看商标,是德国货。再过几十年,这应该会成为这一类小众收藏者的手中爱物。不过现在的话,没人觉得这个有多少价值。

毛思嘉被消费冲动控制了几秒钟,最后放下了这盏风灯这个东西好是好,但她日常生活中用不上啊

毛思嘉又看了一些钢笔,品质都挺好的,都是几十年前的老东西了,能保持这样的品相不太容易。根据售货员所说,应该是还能用的,但是不让蘸墨水了试,要试就得买

看来看去,毛思嘉看中了一只怀表。

这个怀表一个是颜值高,另一个,毛思嘉细看的时候看到了表盘上的徽记,某奢侈品品牌她有点儿意外,这个奢侈品品牌是做珠宝的,真没想到还有做钟表的时候更重要的是标注的年份如果她没记错的话,这个年份正是这个奢侈品品牌成立的那一年。

之前这个品牌就有了,但主业是别的,而且规模很小。是后来生意被女婿继承,这才开始发生改变的这一年正是这个品牌真正的诞生年

算是很有纪念意义的东西了,就算她今后不喜欢这个怀表了,也可以看作是一个投资这种有纪念意义的东西是很容易出手的,民间收藏家,甚至官方都愿意出大价钱

这个时候沈同志老婆也买东西回来了,凑了过来“毛同志看表呢怎么看旧的啊这种东西还是买新的好”

她说着还撸起袖子给毛思嘉看,她手腕上正式一块锃光发亮的新表,还是外国货

其实毛思嘉手上的表比她的要好,只是用了几年了,她又不像某些爱护东西的人用的特别小心对于很多人来说,手表是很重要的家庭财产,使用的时候不可能不小心,但对于毛思嘉来说,这就是一个计时工具,她肯定是做不到别人那样精心的。

所以手表的表带多多少少有些磨损。

对比之下就有一些失色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