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9 章(1 / 2)

加入书签

是不是觉得这章眼熟没订阅够一定比例,那还得再等等哦刘文吉笑道“收到你要来的信,我早就开始按照你的要求,在长安帮你物色房舍”

言尚当即作揖“辛苦刘兄”

刘文吉一把握住他的手摆了摆,示意不必如此。

刘文吉还红了下脸“不过我也没找到太好的房舍,目前只找到了永乐坊的永寿寺。那里只是离热闹地段稍微远一些,但也没有到贫瘠的地步。住在寺中,还正方便你安心读书”

言尚便再次道谢。

其实刘文吉找的住舍离言尚自己的要求还差得甚远,他连永寿寺都嫌太热闹。

不过刘文吉的好心,言尚自然不辜负。

说起这个,言尚就想起一事,道“我的老师窦公得知我来长安后,帮我绕了些关系,让我去太学临时读两天书。”

刘文吉一怔,然后有些酸“有位太学博士做老师,你运气真好。”

此年代书籍何等珍贵,而太学中的书又是少有的浩如烟海。

哪怕马上就要科考了,言尚的老师能让言尚临时去太学也颇让刘文吉在意。

因他自己父亲当年在长安当官时做的是御史,御史向来是得罪百官的一个职位。刘文吉的父亲就没为刘文吉在长安留下太多资源。

言尚看一眼刘文吉。

他微笑“我请求了我老师,他许可刘兄与我一起去太学了。”

刘文吉“”

他猛地当街停下步,用难以置信的眼神看着言尚。

言尚一贯地和气好说话,这对于在长安尝尽人情冷暖的刘文吉,何其难得,竟有双目微润之感。

刘文吉握着言尚的手,使劲摇了摇。他几次张口,说不出太多感激的话,最后道“素臣,你如此帮我,刘某日后绝不负你。”

言尚道“些许开口之情而已,何至于此”

刘文吉摇头“我到长安才知道,很多时候,哪怕是旁人随口一说就能相帮的事,旁人又为何要为你张口只有你会这么做。”

言尚默然。

半晌后道“我也并非没有私心。你我同是岭南一脉,日后为官,旁人必然将你我视为一体。那你我自然要相互扶持,同仇敌忾。就如刘兄为我找房舍一般,我自然也会帮刘兄进太学。”

刘文吉笑起来。

道“行。不多说了,我请你吃酒去”

言尚拒绝“刘兄是知道我的,我素来不饮酒。”

刘文吉吃惊“不是吧言二郎到现在你都不饮酒真的一口不碰你就没有破例的时候”

两个书生的身影混在人群中,说话声也渐渐远了。

背后与他们相隔了很远的暮晚摇一行人骑马出城,也不过是贵族男女游玩踏春。

各不相干。

次日,言尚和刘文吉相携着去了太学。在门口递了腰牌准入后,言尚和刘文吉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目中看到许多压抑下去的兴奋与激动。

一位年长师兄来领他们进去。他对言尚客气地多说了几句话,对刘文吉只是敷衍地点了下头。

好在刘文吉正在观望太学的宏伟,没有太在意。

师兄领他们到一学堂前“窦老师吩咐说,到科考前,这间学堂都随你们来去。太学书馆里的书,也任由你们取阅。”

言尚道谢,在师兄匆匆要走前,连忙多说了一句“请问师兄,老师何时有空,可让我去拜访老师”

这位师兄回头看了这个老师刚收的弟子一眼,看对方文质彬彬,他印象不错,就答道“老师最近被他老友借去编史,恐怕没空见你。”

言尚礼貌道“那待科考结束,我再拜访老师了。”

师兄诧异地看他一眼,知道对方领悟到了老师的意思科考没有结果的话,并没有见面的必要。

师兄走后,刘文吉轻声跟言尚说“你看到了吧这里处处狗眼看人低。连你老师都”

言尚打断“刘兄慎言。”

刘文吉挑下眉,不说什么了。

深吸口气,二人踏入学堂。见稀稀拉拉的,只有几人在学堂中的一排排小几前坐着,翻看手中的书卷。

刘文吉自然无可无不可,倒是言尚正儿八经地站在门口,向屋舍中的各位学子躬身作揖“小生初来乍到,见过几位师兄。”

没有人抬头。

满室静得让人尴尬。

言尚见没人理会,便收回礼数。

却忽而,一个年轻郎君本拿小几当凭几,随意侧坐着翻书,闻言抬头看门口看来,随口问“来自哪儿的”

言尚看向这个替自己解围的郎君,温声“岭南,言素臣。”

那个问话的郎君没说什么,倒是其他几个书舍中的人噗嗤一声笑,看着门口的言尚和刘文吉“岭南不是蛮荒之地么还有人读书听说你们日日茹毛饮血,读书有什么用”

刘文吉当即面色铁青。

但他也知道初来乍到得罪人不好,便努力忍怒道“岭南只是偏远,也是大魏国土,如何就不能读书了”

书舍中几个人互相看一眼,笑得更不怀好意了。其中一个人站起来,道“那请问,你们读的什么书张太傅前年给小儿编的书看过么”

竟拿编给小儿的书这般辱人

刘文吉面容涨红,怒火冲天。他上前一步握紧拳头,一拳挥出。对方微惊后退,虚张声势“你还敢打人不成”

刘文吉一拳要挥出时,一手从旁侧来拦住。言尚拦住刘文吉,同时回头对那挑衅的学子说道“不知师兄来自何方”

对方高声“我乃陇西关氏一族的嫡系”

言尚温和道“陇西关氏,自然是大族。听闻关氏在陇西几乎垄断所有官职,你们一脉世代在陇西,即便是朝廷派出的官吏到了陇西,也要看关氏的脸色。如此英豪之气,我这般岭南来的小人物,自然佩服。”

对方目露得意之色,甚至面容和缓“过奖。没想到连你都听过我关氏之名。”

那初时开口询问言尚和刘文吉来自哪里的年轻郎君并未掺和他们这事,此时饶有趣味地看着他们。

果然言尚下一句道“那关兄可知,到了这里,陇西关氏,是被长安、洛阳、金陵等地的真正世家,所瞧不起的科考初定之时,他们商议正音时,直接将陇西排除出世家行列,说你们粗蛮野人,只会打仗,没有传承。

“据我所知,这些年,关氏在长安并不如意。你们在陇西称霸一方,然没有经学传世,到底不入主流。长安中人瞧不起兄台,就如兄台瞧不起我这样岭南出身的一样。”

对方已被气得全身发抖,怒目而视。

言尚含笑,作揖后结束了话题“如此可见,出身哪里,似乎区别并没有那般大。”

众目睽睽,对面学子竟被一个新来的人辩倒,当然不服,他面色变来变去,张口要骂时,一个人进了学堂门。

少年声音冷清淡漠“都在吵些什么你们不愿读书,去外面约架罢。不要打扰旁人。”

众人看去,见是一眉目如雪的少年郎君步入。他们脸色微变,敢怒不敢言,重新坐了回去。

言尚则盯着这个清光熠熠的少年漠然走过他们身边,若有所思。

当日傍晚,言尚邀请今日那最开始帮他们解围、后来也没有与其他人一同为难他们的年轻郎君去吃酒。

也邀了那最后来的、斥责了所有人、间接为他解围的少年郎君。

前者笑嘻嘻,一听说是吃酒,就答应下来。后者却是理也不理他们,还是言尚口才了得、能言会道,才说动了这个少年。

刘文吉作为言尚的同乡,自然与他们一起。

言尚邀请几人去北里吃名花宴,据说这是全长安最贵的宴,只是开席,便要300文。刘文吉一听都心疼,言尚却面不改色。

让那被邀请的年轻郎君和少年郎君,都多看了言尚一眼。

入了席,自顾自倒酒,年轻郎君介绍说自己叫冯献遇,他满不在乎道“我祖父经过商,平时也被那群人看不起。言素臣你今日训斥他们,说得可真过瘾。”

刘文吉知道言尚不吃酒,便主动将言尚面前的酒换成了茶,转头看言尚“不瞒诸位,我认识言二郎许多年了,倒是第一次见到他还会有辩驳人的时候。我们言二郎,可是一个从来没脾气的下凡菩萨啊”

言尚答“任人可欺只是蠢,并非没脾气。”

他又对那少年郎君道“观郎君年龄尚小,也该少吃些酒才是。”

对方瞥他一眼,没说话。

冯献遇在旁笑道“你们不认识这位吧他叫韦树,今日多亏是他在,那些人才没有说下去”

言尚“可是洛阳韦氏”

韦树冷淡看他“你倒是对世家大族如数家珍。然而你若想攀附,可错了。我是家中庶子,韦家资源并不倾向我。”

言尚语气平和“若相交只为利用,你未免太小瞧我。”

如此胸襟。

韦树看他一眼,不说了。

之后他们自是吃酒吃菜,天南海北地聊。韦树不怎么说话,那冯献遇显然很清楚韦树的事,每看韦树一眼,就似笑非笑,让言尚心中有所思。

中途,刘文吉出去更衣,韦树受不了冯献遇一直时不时看自己的目光,放下箸子“我知道你为何一直盯着我看,不就是因为我有尚公主的嫌疑么如此嫌恶,何必多交”

冯献遇一怔,然后大喊冤枉“你可说错了我是羡慕你我巴不得被哪位公主看上,从此仕途平步青云”

韦树愣住,显然没想到对方这般没有志气。

言尚从中说和,为双方倒茶,问道“巨源说的尚公主,自然也是求官的一个途径。只是不知是哪位公主”

韦树答“丹阳公主。”

言尚口中茶当即喷了出来,咳得满脸涨红。

但是他兄长和方卫士训练他训练得太狠了,他发间尽是汗,小腹紧绷,腿肚子也酸麻,一时半会还真站不起来。

而且看暮晚摇眉眼轻弯的模样,她看似心情极好,不像是要发脾气的样子。

言石生便坐姿不变,以有些随便的口吻与她闲聊“娘子打算如何帮我我爱金钱万贯如何,爱美人如玉又如何”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