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第 71 章(1 / 2)

加入书签

言尚递了鱼符腰牌后,进入皇城。他先去了鸿胪寺,然后抱着一叠从鸿胪寺拿来的文书,送去翰林院。

因太子负责此次大典,这一次到长安来朝贺的各国事宜都是太子一力负责。秦王殿下觉得自己好似被遗忘了,但他要争取时发现此事太子几个月前就开始操纵,他想抢已经来不及了。

秦王在朝上上蹿下跳半天后,领了个翰林院的事务,让翰林院负责记录此次事件。

到底能在大典上镶镶边,秦王勉强接受。没看隔壁的晋王,到现在都坐家里等着小妾生孩子,没什么要紧事务嘛。

没错,半年过去,晋王府上自从春华之后,陆陆续续开始有小妾怀孕。晋王现在最重要的事,竟然成了期盼孩子平安降生。而晋王妃整日行动路线,除了自家府邸就是长安各大寺庙,也是好笑。

针对秦王抢走了翰林院事务的操作,太子不以为意,闲聊时与人笑言“孤吃了肉,总是要给人喝口汤。”

自从整治豪强之后,太子在朝堂上的地位走得更稳,和许多世家的关系都和缓了。太子极为看重这一次的各国来朝,亲自一一安排。只为了此事之后,自己在皇帝眼中的地位高些。

不过明眼人发现,总和太子在一起的杨家三郎杨嗣,这么关键的时期,却不在太子身边。

太子解释“杨三一个表祖母病了,他们一家人去看望了。”

只是不能杨嗣的父亲亲自离开长安去看不是血亲的姨母,只能派儿子去了。听说赵祭酒家里的五娘子赵灵妃也吵吵闹闹地跟着一起去了。

没有杨嗣在,太子身边风平浪静,让太子身边的诸臣谋士都大松口气,想总算没有人总是不合时宜突然闹出点事来了。

言尚一路从皇城门口到鸿胪寺,再从鸿胪寺到翰林院,都有认识的朋友不断跟他打招呼

“素臣,听闻你因为喝酒请了两天假,是真的么你这酒量太不行了吧。新婚夜你岂不是要丢新娘子一个人了哈哈。”

“言二,听说你因喝酒误事了你们上峰有没有罚你不要紧吧不过你现在到底是听中书省的命令还是听鸿胪寺的啊”

“二郎,听说你病倒了我正说去你家看你呢,你怎么就出来了生了大病,怎么不好好休息”

“听说你得不治之症了”

传言从喝酒传成了不治之症,越来越离谱。恐怕言尚再多请两天假,就该传他不治身亡了。言尚一路走过去,一路跟人解释自己只是不小心吃了两口酒,现在酒醒了,已经没事了。

众人心有戚戚。

言尚解释得很累,越来越言简意赅“只是喝酒,只请了一天假。没有误事,也没有不治之症。”

奈何他朋友太多,他请假的那一日就有不少人登门看他,现在他回来了,问候他的人更多。不少人都是准备去探病,还没来得及探,言二郎的病就好了。

言尚很无奈,心想这都怪公主殿下。

他醉了后本来第二天中午就好了,暮晚摇非让他的仆从去四处宣扬他喝醉了、要请假。

长安诸人都性情豪爽,没有不能喝酒的。认识言尚的朋友们虽然知道他不喝酒,但也没想过连醉个酒都能请假,所以一个个忧心忡忡来探望。而朋友们回去后再一宣传好嘛,现在大家都知道了。

顶着寒风,言尚快步而行,他眼睛看到了翰林院的府门,心中微微振作。想进去了就不冷了。

只是刚进了翰林院的院门,站在道上,隔着数列槐树,看到翰林院正堂廊下,站着四五个内宦。皇城中这些官署,经常会用到内宦来传递消息和文书,内宦出现在翰林院并不特殊。

让言尚在院门口就停下脚步的,是因为那四五个内宦中,他一眼看到了刘文吉。

两个月不见,刘文吉整个人瘦了一大半,立在风口,脸色苍白,脸颊瘦冷。整个人瘦得脱了形,昔日美少年的风采,在他身上去了一半。

去势到底给他带来了很多影响。

那些站在廊下、吹着冷风的内宦,是宦者中品级最低的、用来打杂跑腿的。刘文吉站在那几个人中,和旁人的佝偻畏缩不同,他脊背挺直,站得分外端正。

然而到底是一内宦。

进出正堂门的官员们,没有一个正眼看这些内宦一眼。

言尚抱着文书,隔着槐树,静静看了半晌。他掩去自己心中的不忍,冷静思考,觉得其实以刘文吉现在的品级,侍奉翰林院这种差事,他都不应该是讨得到的。

想来是使了些钱财吧。

言尚垂目,有心想借刘文吉一些钱财,但是想到他自己刚把钱捐给永寿寺,自己整日都在靠着丹阳公主混吃何况一个官员,和一个内宦走得近了,对彼此都不是好事。

皇帝对内宦管得还是很严格的。

言尚立了半天,只能当做自己没有见过刘文吉。他也不忍心从正堂进去、和刘文吉打照面,既是无法相认,何必刺激刘文吉呢刘文吉昔日那般心高气傲,二人如今一人为宦立在廊下吹风,一人能自由出入此间这对比实在让人难受。

言尚便绕了一个大弯,从正堂后面的小偏门进去。

他进去后,隔着帘子,仍能隐约看到内宦立在廊下的萧肃背影。

言尚将自己带来的文书交给一翰林学士,对方连连点头,问了些问题,直接道“鸿胪寺有些东西整理得比较杂,我等看不太懂,你专程留下,帮我们解疑抄录吧。”

言尚答“是。”

他跟着那位学士进一间屋子,一眼扫去,见屋子里的人都坐在案前抄录文书,有进出的官员,也一个个来去匆匆。

言尚问自己跟随的学士“看诸位这般忙碌,可是人手不够”

翰林学士叫苦“人手哪有够的时候”

言尚“今年轮上大典,赶上年底最忙的时候,也就几个官寺。大部分官寺没那么忙,翰林院可以借人来用。”

他说了句废话。

翰林学士也随口答“这是自然的。只是这事没有油水,不像鸿胪寺直接和各小国使臣接触有门路的都去鸿胪寺了,谁愿意来翰林院只是抄抄书而已”

言尚微微笑,道“日后载入史册,翰林院总是有名的。”

领路的翰林学士更敷衍了“只有几个人能有名罢了,大部分人都在那个人名后的等字里。”

言尚叹“尔等也是如此不易。我也帮不上太多忙,只是我认识些太学学生,他们虽没有品级,识字却是大体不差的。不知可否请他们来帮忙”

翰林学士若有所思“未尝不可啊。”

他已经坐在案前,挽袖准备写字时,抬头终于认真地看了一眼言尚,突然问“你可是言素臣”

言尚一怔“怎么,我喝酒误事的事已经传到翰林院了么”

翰林学士也很茫然“什么喝酒误事”

言尚微尴尬,连忙摇头说只是一些不入流的传闻。他好奇对方怎么认识自己,翰林学士笑道“郎君还未为官时,那箭杀郑氏家主一事,可是传遍长安。长安谁人不识君啊”

言尚面红“惭愧。”

翰林学士上下打量他“而你为官后嘛认识你更容易了。你可知你貌美好风仪的评价,都快被传遍官场了么”

言尚“怎会如此”

翰林学士“怪就怪咱们长安人都喜欢豪爽之士,少见你这种谦逊温润风格吧。一时见到,觉得稀奇,都在赌你什么时候被我等同化。”

言尚一时又茫然又无奈,只好再次说惭愧。

而这不过是一些闲谈,言尚和这位官员说这么多话的目的,当然不是把话题引到自己身上。

言尚慢慢地引导着这位翰林学士,到两人都开始称兄道弟了,言尚也坐在一案前,挽袖提腕写字时,才随口一般说出自己的真正目的“既然人手不够,此时一时也没人来,不如问问外面站着的几个内宦,也许他们中有人能写一笔好字,过来帮帮忙呢”

翰林学士闻言,鄙视道“一群去了根、谄媚惑主的玩意儿,他们懂什么。”

言尚微默。

这就是正统士人对内宦的真正看法。

他温和劝道“能用者都是人才,和出身有什么关系呢且现在不是人手不够么兄长难道为了好名声,打算在这里熬一整日么兄长不是方才还与我说,你昨夜回家晚了,家中嫂嫂给你白眼么难道今天还想如此”

这翰林学士耻于和宦官同伍,言尚说什么都是人才、他不以为意,但是言尚拿他家中夫人来劝,翰林学士就迟疑了。

看到对方有些意动,言尚便不再多劝了。他深暗这些读书人一个个自视甚高的脾气,尤其是供奉翰林院的,各个眼高于顶。话说得差不多就行了,说得太多了,对方反而不肯。

言尚说完那句,就专心开始抄自己手边的文书。余光看到坐在旁边的那位翰林学士安静地写了不到一炷香时间,就骂了一句长安方言中骂牲畜的话,起身出去了。

言尚微微一笑,继续写自己的。

翰林学士问那几个内宦中可有识字的,有两个站了出来。他淡着脸让这两个人进屋,让他们各自写了一笔字,看到其中一人的字,他目中那种轻鄙色淡去了。

他看向刘文吉“你这手字可是读过书的”

刘文吉低声“读了近二十年书,一朝家道中落,才进宫的。”

翰林学士那种轻鄙色彻底消去,对对方生了同情心。读了二十年书,再加上这个内宦的相貌当本可以入朝为官的。

他叹口气,说“你留在正堂,帮写文书吧。在各国使臣离开长安前,翰林院一切缺人手,你可愿来帮忙啊这里事务,比起内务府,应当还是清闲些的。”

刘文吉一愣。

他自进了宫,到处看到的都是鄙视嫌恶的目光,宫中又四处捧高踩低,练得他一颗心越来越冷漠。他好不容易托了关系来翰林院没想到真的有用。

供奉翰林院,可比在内务府打杂强多了

他二话不多,俯身便拜。

翰林学士叹口气,把要抄的文书交代一通,让他留在正堂抄着,自己就转身进内舍了。

刘文吉知道自己不可能进内舍去和那些官员们在一起,能待在正堂,不用在外面吹冷风,他已经很感激了。

搓搓手,刘文吉看眼自己手上的冻疮,咬牙忍着,跪在长案前提笔开始写字。

刘文吉一上午被留在这里抄文书,他有些紧张,怕自己做错事受罚。进宫一个多月,他已经知道这些正统文人士人有多瞧不起内宦。他们视内宦为贼,简直看都不想看一眼。

刘文吉安安静静地缩在角落里抄书,进出的官员有看到他的,刚要生怒,有小厮在官员耳边说句什么,这官员就忍了下去,进内舍了。

他们当刘文吉不存在,刘文吉也松口气。

渐渐的,翰林院的人多了,很多人抄书抄的累了,从内舍出来,站在堂上喝茶聊天。刘文吉一边抄书,一边竖起耳朵听他们在聊什么

一年轻官员道“之前整治豪强那事,我家中祖父实在胆小怕事,我家里依附的豪强都被我祖父自己给去了。结果事后发现旁家还有豪强依附,远比我家势大,把我祖父气得日日在家中骂。”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