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35 章(1 / 2)

加入书签

南阳大雨。

长安来的内宦冒雨领圣旨而来,直奔穰县县令府衙,是要宣从长安来的圣旨。

但是穰县县令如今不在南阳,内宦初到此地也是茫然,不知县令不在,穰县平时难道只有县丞办事么幸好几位公公没有等多久,就等来了由仆从撑着伞、拾阶入堂的裴倾。

裴倾肩头被雨淋湿,大袖垂至膝下,也一片潮润。他向来宣旨的内宦告罪,无奈地笑“我是当地长史,穰县政务如今由我暂时代为处理。如今县令有事不在穰县,若要宣旨,恐怕公公要多走一趟了。”

内宦大惊“如何当地县令却不在府衙这、这郎君可是胡说的县令私自离开属地,是要降罪的。这才得圣旨升官,要是让中枢知道,岂不是又要贬谪郎君,这可不能开玩笑。”

裴倾不知道该怎么回答,裴倾身后一个内宦笑眯眯地冒了出来,问那领旨而来的内宦“你要寻的,可是言二郎那便无事,言二郎被丹阳公主绑走了。这是公主殿下的行为,长安那边知道了也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公公就不要多生事端了。”

裴倾便让自己身边的仆从上前,悄悄将一锭金子塞入那宣旨内宦的袖中。内宦阴晴不定的脸色才稍微好些,无奈道“既是天家公主所为,言二郎必然是受迫的,怪也只能怪公主。”

先头内宦“是极是极。”

后头来的内宦便奇怪道“这位公公,你怎会也在南阳难道在我之前,公公也是来给穰县县令宣旨的”

先头的公公笑眯眯否认“不是不是。我是带着圣旨,先给裴郎君,后给丹阳公主的。原本以为公主还在南阳,到了南阳,裴郎君一说,我才知道公主已经去金陵了,待雨停了,我少不得要往金陵一趟,把旨意带给丹阳公主。”

被两位公公微妙的眼神看着,裴倾勉强地笑了两下,说雨大,请两位公公吃酒,他便离开,将空间让给了两位内宦。

等裴倾走了,摆置的酒席上了案,边吃边喝间,那早就来了南阳的内宦才神秘地告诉后来者“我这带来的旨意啊,也没什么不能说。长安应该都传开消息了吧我这里两道旨意,一封是撤掉裴郎君驸马之位的,裴郎君自然面色不佳。

“另一封,则是告示新驸马的。我自然要去金陵,亲自将这圣旨交到公主手中了。”

后者恍然大悟“原来如此我在长安时便听说了,原来丹阳公主的驸马真的要换人啊。”

前者似笑非笑,喝多了酒,他大着舌头“陛下早就中意丹阳公主和言二郎,又不是第一日。”

后者大惊“新驸马是言二郎难怪难怪。”

前者好奇问“你的两封圣旨,难道其中一封不是指婚,指定言二郎驸马之事么”

后者摇头笑“我带来的旨意,是从中书省下发的。也是两封,但两封都有关官位,确实和驸马一事无关。”

前者疑惑,却也点头,心想这位公公恐怕是在中书省供职的,所以他前来是为了官职升调,中书省并不关心言二郎要娶谁,要尚谁。前者本要问后者,言二郎的官职会如何变,是好消息还是坏消息,但供职中书省的后者嘴巴却极严,什么也不肯说。

总而言之两位公公碰了碰酒,把酒言欢“如此一来,你我正好做个伴,一起前去金陵,为两位贵人一道宣旨了。”

长安中,所谓讨论官员回避之事,始终没有结果。但隐隐的,随着太子和秦王私下里达成和解,也没有人再关心官员回避之事了。

秦王默许了太子接管山南道的兵马,而太子的回馈,是对南阳姜氏的重新洗牌、官员调任,不再阻拦。南阳姜氏先前的领头人纷纷落马,但新的人上位。虽然元气伤了些,却到底还是姜氏的领地。

这让秦王不安中,也勉强接受这个结局。

然而如今局势,秦王已经不能再说服自己了。各方势力相逼,上面明显是要拿他开刀,拿南阳姜氏开刀。太子损失杨氏,他损失姜氏。如今看来,像是父皇让他们兄弟俩自相残杀一样。

父皇不向着他。

这几个月,在面对南阳姜氏一案中,秦王明显有这样的认知。先前太子户部一事,太子告罪后自囚东宫,皇帝就放下那事;而今轮到他,南阳姜氏却被困于剿匪一事,抽不开手,还因新旧交替的缘故,对秦王的助力远弱于先前。

若是陛下在洗牌,那陛下就是在拿秦王开刀。

心寒数次后,秦王开始暗自筹兵,以做准备。他不能坐视自己手中权势全被当了他人嫁衣,他不能等着陛下向他开刀他要占据先机

皇宫中,喝完了新的药,老皇帝意志昏沉,昏昏欲睡间,又忽然从一阵噩梦中惊醒。他唤了一声“成安。”

一直跟着他的上了些年纪的成安连忙趋步到陛下身边。

皇帝问“我梦到金陵那位去世了。”

成安低声“陛下是天子,天子之梦,必有征兆。这是吉兆啊。”

皇帝喘着气,似想笑,却连笑的力气也没有。他枯瘦无比,眼窝深陷,整个人的人气都快被病消磨没了。可是他心里知道,他终究是把李家那位家主熬死了幸好幸好,那位死了,他才不担心自己走后,李氏借助摇摇而崛起啊。

对,他还要给摇摇上一把锁。

言素臣

他要言素臣成为摇摇的这把锁,他要让言素臣和摇摇互相牵制暮氏皇朝,绝不能再回到世家盛世的时代

成安见他如此疲惫,却还要操劳这些事,心里不禁悲痛。那神医吊着陛下的命,可陛下在此期间,也备受折磨。若不是为了这些事,陛下何至于然而只是时间不够时间远远不够

成安劝道“这些事,陛下已经安排得很好了,不需要再操劳了。陛下好好养病才是”

皇帝摇头。

皇帝目色幽邃,道“朕等着言素臣回长安。就凭他如今的政绩”

成安也看到了中书省的那封旨意,道“言二郎确实了不起。硬生生改了穰县的局面。”

皇帝道“待他回了长安,朕一点点将寒门交到他手里,让寒门牵制住世家,让太子和世家划清界限然后,杀了刘文吉朕才能安心。”

成安惊讶,却也在预料之中“陛下要除掉刘文吉”

皇帝神智昏昏,他喃喃自语说了这么几句,又闭目陷入了昏迷。模模糊糊中,他呓语一般“内宦只能用来过渡,不能强势内宦当政,必霍乱朝纲。待寒门有人领路,内宦就不需要了”

皇室姓暮,天下是士人的,无论哪里,都没有内宦的立足之地。内宦当政,得位不正,必不长久。

他绝不会让内宦总揽大局

成安见皇帝又睡过去了,叹口气。他难受地拿袖子擦了擦眼角的泪渍,悄然退下。

而宫殿门角落里,偷偷听里面谈话的小内宦见到成安弓着背走出来,连忙往角落里一躲。

刘文吉坐于暗室,目色幽幽地转着手中一高足杯,听那内宦通风报信,将皇帝寝宫中、皇帝和成安密谋杀刘文吉的消息学了个十成十。

皇帝病重,成安一心侍候皇帝,刘文吉整日进出于内廷和朝堂之间。不知不觉,整个皇宫都不再听成安的,而是唯刘文吉马首是瞻。可惜成安心里只有陛下,压根没发现自己这个大内总管,已经被自己昔日的徒弟架空。

小内宦将寝宫里的话学得惟妙惟肖“小奴听得真真的陛下说什么不能让内宦霍乱朝纲,不能坐视公公坐大,要杀了公公”

刘文吉对这个小内宦露出和善的表情“你做得很好,下去领赏银吧。”

小内宦当即欢天喜地地被人领了下去。但他前脚刚走,刘文吉就召来一个内宦,淡声“这两日随便寻个借口,把刚才那个人处置了。做得干净些,别让人跟任何人接触,胡说八道。”

被命令的公公惊得脸色发白,一时没应。

刘文吉冷淡看他一眼,道“他嚼陛下话根,焉能放过”

那公公才松口气,领命下去,准备找理由杀人了。而刘文吉独坐内舍,放下高足杯,手指轻轻叩在案上。

笃、笃、笃。

一下又一下。

陛下要杀他,必然是在新帝即位前杀他。因为内宦离皇帝太近了,很容易操控皇帝。如陛下这种老谋深算的人,自然不会给自己的子孙留下遗留难题。

可是刘文吉冷笑。

说捧就捧,说杀就杀昔日他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毫无办法为人所制也罢了,而今刘文吉在朝上势力极深,老皇帝凭什么还能说杀就杀

凭天授皇权么

可这皇权,不也是拿他刘文吉当看家狗用的而世上,谁又甘愿永远只做一看门狗谁又愿意一直为人操弄

刘文吉心中琢磨着,杀机暗藏。他酝酿着新的阴谋,而这一切的开始,也不过是想求自保。自保自保,到了最后,不过是与人争命你死,便是我活

时到中元节,鬼门大开。

金陵素缟,因李氏家主的去世而陷入消糜。但李氏即将上任的新家主很快让人传话,让全城人不必慌张,中元节之日,诸人但赏灯赏花便是,若有人感恩李家,为李公烧一纸灯便可。

李家不禁金陵为庆中元节而设的活动。

全城又在悲伤氛围中,重新热闹了起来。

而对于李氏来说,李公去世后,李家更换家主的书信,便送去了长安,求陛下批准。信是去世前的李公亲笔所写,呕心沥血,恳求陛下让自己的儿子李执回金陵守孝三年,全了孝道。

这封书信,陛下几乎是一定会批准的。为父守孝,是大魏的治国之本,李执就算再被贬,有李公这封恳求书信,都会回到金陵来。李公为李氏铺的这条路,天经地义,无可指摘。

中元节的下午,言尚一人在屋中,由老御医为他上药,絮絮叨叨地说起注意事项。

暮晚摇并不在,她被李家的其他子女们叫走,说去城中一寺为李公祈福,又要一起去秦淮河边为李公放孔明灯。言尚出于行动不便,又到底和李家没有直接关系,而并不被列入其中。

暮晚摇只说等晚上回来,两人一起随便逛逛便是。言尚心中本不在意,只是所有人都出去了,留下他一人和韩束行面面相觑,让他未免有些失落、寂寥。

虽他整日不甘不愿地与暮晚摇小吵不断,可她在的时候,他身边到底很热闹。她让他有了七情六欲,有活着的感觉。她不在,他不能读书不能处理庶务,便十分无趣。

傍晚时,天下了淋漓暴雨。

为言尚敷药的老御医看眼外面的雨,道“每年这时候,就是容易下雨啊。”

言尚闭着眼,眼睛微有些灼痛。闻言,他脸偏向御医说话的方向,道“雨很大么若是雨当真大,摇摇殿下应当不得不回来了吧。”

老御医不禁笑,他看眼这个面相斯文的青年,见对方因自己的口误而面容微赧,却还要强作自然。这副小儿女为情所困、心不在焉的模样,老御医见多了。为言二郎上药这么多日,他如何看不出公主和言二郎的关系

御医打趣“二郎可是想念殿下了”

言尚强自坚持“并非如此。只是视力受阻,人性本懦罢了。”

老御医摇摇头,他坐在榻边,将言二郎换下的纱布随手丢去火炉中,又去药匣中翻新药“老臣为二郎调制的这种新药,眼睛上可能有点儿刺,但不碍事,都是正常的”

言尚闭着目,觉得目中有些刺,更胜于以往。他一贯善于忍耐,此时听着外面的霖雨阵阵,却心生烦躁,有些不耐。他不禁睁开了眼,面向窗子的方向。他随意瞥去,兀地一怔。

老御医在收拾自己的药匣,忽听到身后茶盏落地声。他回头,见言二郎站了起来,仓促之下,言尚将茶几上的茶盏扫了下去。而言尚垂头看着砸在地上氆毯上的茶盏,又去看自己的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