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90 章(1 / 2)

加入书签

永明五年的正月初二,杨绦依旧跟着一起去了李家姥爷家拜年。

一年的时间,李鸣宴在军器局应役,以及在经营自家的铁匠铺之余,抽空弄出了杨绦需要的弹簧。

杨绦把弹簧拿在手里压了压,感觉弹性不错,按压后恢复原状也算快,应该能运用在飞梭织布机上。

而李鸣宴在过去的一年里,也已经开始用弹簧这东西上赚钱了。

“绦表弟你说的把弹簧装在车轮子上,我试了几次都没成功。然后我就把弹簧铺装在了车厢底板上,上面再放一张厚蒲草席子,席子上再铺褥子,坐着就真像是坐在云端一样了”

“去年已经有好几家富贵人家,找我去改装马车了。后来我又依着你说的,做出了床垫和坐垫,每月赚的银钱比我平常打铁赚的还要多二三两呢”

“可真是好事,恭喜宴表哥。”杨绦恭喜过李鸣宴,顺势下单

“宴表哥有空闲时,可否帮我打造五十根这样的弹簧我先付你一半的订金。”

“我这弹簧生意都是绦表弟的功劳,不过是打造五十根弹簧而已,哪还能要你的银子”李鸣宴不要杨绦的订金,甚至也不要他付钱。

“我们属于军匠的铁匠匠户,购买生铁方面比寻常铁匠要更容易,价钱也要更实惠。”

“五十根弹簧而已,我不收你钱”

杨绦和李鸣宴两人你来我往,再三推拒之后,终归还是没有要钱,免费给杨绦打造五十根弹簧。

李鸣宴受杨绦指点,才捣腾出了弹簧这门生意,李家姥爷姥爷还有李家舅舅和舅母等人,都是知道了的。

所以这次杨绦跟着一起到李家姥爷家来拜年,受到了更为热情的款待。

得知李鸣宴答应免费给杨绦打造五十根弹簧的事情,也没有不高兴,反而直夸李鸣宴做的对,懂得人情好歹。

杨绦从李家姥爷家拜年回来之后,就只按惯例,在正月初八这天摆了五桌酒菜,来了一个年会聚餐。

在这之后,就投入到工作和生活中去了。

按部就班地做着布匹生意。

筹备下一季的新款布匹,和李绒确定染线相关的事情,安排工匠开织新布,代言站台推出新布

最后就像之前的许多次一样,毫无疑问地又造就了爆款。

要说区别,无非是大爆,或者一般爆。

与此同时,杨谚在二月初三这日,正式下场科考了。

在这之前家里已经有杨谦,去考过童生试了。这次杨谚再去考,全家人就都有了经验。

准备起来时,也都忙而不乱,没有出任何差池。

不过就算是杨家人这边出了差池,学院先生们也会为杨谚安排好的。

只因学院先生是真的重视杨谚。

杨谚是不同于杨谦的,学院先生只把杨谦当做一个勤奋刻苦的寻常学子,但是杨谚不一样。

以前的时候,先生们还只叹一句杨谚是极为聪慧的一个孩子,可就是没有定性、少年顽劣,也不知什么时候能长大

可渐渐地,学院先生们就发现,杨谚这个学子竟然嗖嗖地就成长起来了

不管是性情、还是学识,都迅速成长了起来,小神童的名声,也越来越名符其实。

更甚至,还有一两个学院先生认为,小神童之名或许都不足以表达了。

杨谚天赋是真的高,学得快、记得牢、悟性也高,这一点就决定了,他能比寻常学子学的更多。

近一年来,杨谚广认师父。

他不再拘泥于只向教授他课业的先生请教,下至蒙学先生,上至学院的山长,学院里的所有先生,他都去请教过。

起先先生们还担心,但当看过杨谚做的课业和文章之后,他们就发现,完全不必担心他学得杂了、学成个四不像。

与之相反,杨谚把学来的东西,给完全融会贯通了

以四书五经永明新解为核心,将学来的东西糅合、精炼、提纯,变成了他自己的学识。

永明新解刊印以来也有三年了,一些似假似真的消息,也就传了出来。比如,春闱阅卷官,似乎偏爱这部书上的观点。

学院先生都是士林中人,也都知道这些消息,并非空穴来风。而难得的是,杨谚他竟然已经把这部书钻研得很深了。

相比现在才察觉到甚至是还没察觉到的学子,可谓占尽了先机

这样一个学子,名符其实的小神童,性情愈见通达,言行也讨人喜欢,运道更是不错。

这些真正志在教书育人的先生们,如何能不喜欢他不看重他

那真是喜爱得不得了,生怕杨家人不能安排好,生怕出了差池。恨不得杨谚的读书科举事宜,由他们来接手

虽然学院在浙江、在杭州颇有名气,但却没真正出过享誉朝野内外的学子,学院山长和先生们,可就指望着杨谚了呢

杨绦再如何精明,因他前世的离家出走,他也没真正经历过高考,没见识到真正的学霸。

他只知道杨谚读书天分高,至于高到哪种地步,他是联想不出来的。

他也只是在临近二月时,学院里的先生陆陆续续来了好几个,无不是关心杨谚的考前生活状态,叮嘱杨家人别影响到杨谚,这才朦胧认知到或许杨谚的读书天分,比想象中还要高些

事实也正如学院先生们和杨绦预料的那般,杨谚以十三岁之龄,第一次下场科考,二月县试便得了第一名

两月之后,四月府试时,杨谚再次得了第一名

等到六月份杨谦回到杭州参加乡试时,杨谚就已是童生了。

杨谦在京城去住了一年多,见识广阔之后,性情也养得更加温和大方了。开玩笑道“说不定,三弟还要比我先考中进士呢。”

杨谦的这句玩笑话没有成真,但也相差不远了。

因为杨谚和杨谦是同时考中进士的,兄弟两成了同科进士,不过成绩排名嘛有一截差距。

八月份,前后相隔没几天的时间,杨谚和杨谦两人先后下场开考。

前者去府学考院试,后者去贡院考乡试。

榜单张贴出来,杨谚以院试第一也就是院试案首的成绩,考中了秀才。

仔细一想,杨谚县试、府试和院试的成绩都是第一,那就是小三元了

对此,杨家人很高兴,学院先生更高兴。

没过多久,乡试榜单也出了,杨谦榜上有名,考中了举人功名。

虽然成绩排名在中游,但终归是考中了。

这双喜临门的大喜事,杨绦也没在压着李桃花他们了,甚至前后一手操办,包下一家中等的两层酒楼,楼上楼下一共摆了二十来张的宴席,为杨谦和杨谚庆祝。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