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收买人心和北伐(1 / 2)

加入书签

赵旧知道宋军和金军必有一战。

无论是对方先发起进攻,还是自己反攻。

这冲突不可避免。

除非大宋甘愿抛却尊严。

如同历史上那样,通过糖衣炮弹,让对方的帝国百年后腐朽。

可赵旧等不起百年,也不愿意等。

就算是死,也至少是站着的。

次日,大朝。

而在宋朝大理的边境。

人衔枚,马裹蹄。

一支精锐的大军走在了前头,逢山开路,遇水搭桥。

他们只有一个西军当中响亮的名字,背嵬军,这是岳飞手底下最精锐的部队。

当然,他们并没有打出旗号,只是毫无怨言的用脚丈量着宋国的山河。

没错,他们脚下的土地不久之后就是宋朝的了,谁叫这快地方,自古以来便是归汉人所有,归华夏所有。

如今的大理,政治版图便为三家分割,其一是早已经衰弱的皇族段家;其二是控制鄯阐府滇池一带最繁华经济区域,一直把持着清平官相位的高家;

另外还有一个家族,就是曾经建立了大义宁国的杨家,从南诏时就已经根深蒂固几百年,控制着佛教和儒学知识人才,在首都羊苴咩城和洱海周围势力广布,走中原世家那样的路子,永远都是不倒翁的杨家。

大理国八府四郡,始终在这三家人手里流转。

只是他们不知道,前来主持正义的宋军,已经响应了段正严这位大理国王的号召,提兵来救。

……

朝堂之上。

官员们絮絮叨叨的说着绍兴二年以来大大小小的事物,时不时还有御史台的言官举报朝中的大臣,闻言奏事。

不重要的事情就暂且搁置,要紧的事情,赵旧就直接下了条子,让相公们前去处理,赵旧也不能事无巨细,面面俱到,得让相公们有活干。

这绝不是他赵某人想偷懒,谁叫他淡泊名利看淡权势呢。

等到了最后。

大大小小的事情处理得差不多,眼看着就快要散朝之际,赵旧冲着团子公公使了个眼色,团子公公赶紧出来拦了一下,对众人宣道:

“诏曰:朕以冲龄,统承鸿业。其惟祖功宗德,惟祗服于典章;吏治民艰,

将求宜于变通。

朕年少。不识上古贤王治世之妙,然,朕闻之,古者圣王治世,民不加赋,而海内用足丰饶,朕虽不敏,亦心向往之。

其令,天下官府衙门诸卿有司,即日起,有宋一朝,永不加赋!”

永不加赋啊!

多好的仁政啊!

三皇五帝,谁提过,春秋战国,谁又喊过?

这才是真正的仁君啊!

团子公公的话音刚落。

顿时所有的文官都感觉到身子颤抖,脸色通红激动不已。

古之仁君,莫过如是也,当今官家有明主之相啊。

可是,这根本就是一个扯蛋的伪命题。因为在中国,税和赋。从来都是分开的。

税是用于国防开支,衙门支用以及各种地方事务和渠道开凿修葺等等。而赋。

则是用来给皇帝盖宫廷庙宇,吃喝玩乐的。说白了,税,进的是国库,而赋,是皇帝的内帑,这玩意是不走国库的。

赵旧赵官家缺钱吗?

就算是再缺,他也能玩一手,左手进,右手出。

朕的宫殿要修,没银子?那就去国库取啊。

战端一开,没银子打战了?去国库取啊。

更何况赵官家在开源节流当中。

四川的银行搞得有声有色,全国都是独一份,川人开始逐渐认识到会子的好处,不仅轻便不说,中间还没有损耗的问题。

四川之内,大大小小数十做银行拔地而起,只要赵官家不傻到把自己给玩死,像朱元璋那样搞个巨额的银票,大宋应该是不缺钱了。

按理来说。

赵官家这样当众宣布诏书。

并不“合法”。

中书舍人不愿意起诏也没办法。

门下给事中要是不配合也没办法。

在元丰改制之后,中书舍人的职能就变得更加固化,其中最为重要的便是根据皇帝的旨意来拟草诏书,也就是“词头“。

但与此同时,他也就拥有了一项其他大臣都不曾拥有的特权,那就是如果他认为这些诏书不合法规或者情理,那么无论这些诏书是根据皇帝还是宰相的旨意而立,他都可以拒绝起草诏书,即封还词头。

与其他事务不同,这一权利是受到宋朝法律保护的:

事有失当及除授非其人,则论奏封还词头。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