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2章:大明春耕(2 / 2)

加入书签

帖木儿拿到水泥配方,会大肆修路吗?

答案是肯定的。

以帖木儿的雄才大略,必定会以撒马尔罕为中心,修建如同大明一般的各种水泥直道。

他的骑兵,他的大军,可以更快速的抵达想要去的地方,机动性何止加强数倍。

且对于那些被征服区域的掌控,也能得到非常强效的增强。

如此看来,朱英这样,好像有一种资敌的感觉。

然而朱英心中非常清楚,帖木儿帝国再是怎么强大,只要帖木儿一死,整个帝国就必然是分崩离析。

甚至说,越是强大,崩盘的速度就越发的快速。

这其中主要的原因,就是在于继承。

不是说帖木儿的这些继承人不够优秀,而是他的制度所导致的缘故。

这样的制度,之前就有先例。

成吉思汗强不强,统治的区域大不大,蒙古帝国,依旧什么东西都没有留下。

没有自己的文化,独特的制度支撑。

终究不过是昙花一现罢了。

朱英很有信心,在寿命熬死帖木儿。

帖木儿比老爷子要小上几岁,即便如此,今年也已经是五十七了。

目前才十九岁的朱英表示一点压力都没有。

帖木儿和大明相差如此之远,唯一能够玩的,也就是军备竞赛了。

现在的帖木儿,从名义上来说,还是大明的臣子呢。

况且,朱英能够想到。

当水泥配方传到帖木儿那里的时候,必然会加剧阶级矛盾的升级。

帖木儿势必会不断强行征召奴隶进行建设,所有被征服的地方,都得把人口霍霍一遍。

要是帖木儿在有生之年,修建出一条亚欧大陆的水泥直道。

那真的要好好的感谢他呢。

这以后,该要剩下多少的功夫。

想到这里,朱英都觉得暗中去抢沙哈鲁运送到京师来的钱财,好像都是格局小了。

还是抢吧。

帖木儿好歹才五十七岁,还能活不少年。

到时候等帖木儿去世,扶持皮儿马黑麻稳定一块地盘,也算是很不错的选择。

名义上插手,也能讲得过去。

朱英思索间没有发现,他现在跟叶月清之间的距离,越发的接近了。

......

朱英跟叶月清踏春的事情,很快就传到了刚下朝的朱元璋这里。

“这个小子,总算是开窍了,看得咱都着急。”

“蒋瓛,距离钦天监那边的定下的日子,还有多久呢。”朱元璋哈哈一笑,对旁边的蒋瓛问道。

蒋瓛恭声道:“回禀陛下,钦天监定下的日子是三月十八,现如今还有十三天。”

朱元璋点点头。

再有个七八天,按照大孙那边的预算,正阳大道就可以彻底的开放了。

不过这个时间,将会被延迟到十三去。

只有在大孙大典办完之后,才会正式开放。

此时在华盖殿中,除了蒋瓛和司礼监掌印太监刘和外,还有五部的尚书也都在在。

显然刚才是正在仪事。

大孙的事情,只是一个小插曲。

“赵尚书,你接着说春耕的事情。”转过头来,朱元璋吩咐道。

对于大明这样的农耕文明来说,每年开春的春耕,那就是一年之中最为重要的时候。

这是关乎到整个大明一年的大运。

春耕之前,不仅要祭祀祷告,更是要祈求今年的风调雨顺。

且今年关于高产作物粮种的投放,也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

户部尚书赵勉躬身作揖后,便开始汇报其目前的情况来。

番薯,马铃薯,玉米等作物的粮种,虽然经历过去年秋枪后,看上去数目不少,但对于大明如此辽阔的疆域来说,要想是全面耕作,自然不可能。

所以对于地区的选择,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目前主要投放的地区,按照之前朱英的提议,以偏向西北地区为主。

其中最为重视的便就是陕西和山西两地,共占六成之多。

其余有两成,便就归属于北直隶了。

去年上半年北直隶大旱,大涝,缺粮较为严重。

只是因为高产作物并不吃水,所以才只占据两成。

余下两成,才是其他布政司均分过去。

因其他省份水稻种植面积广阔,不可能说毁坏农田去种植这些高产作物,主要的分发对象,为家中没有田产者优先。

其中种植番薯,马铃薯,玉米等作物的农户,将会得到朝廷三年内赋税减半的优惠政策。

而户部现在,可谓是倾巢而动,不仅是地方户部,京师这边更是派出大量官员,对所有分发了粮种的地区,进行极为严密的巡查。

务必保障粮种能够落实到位,且要认真种植。

不得不说能够当上户部尚书的赵勉,在指定的章程上,非常的严密。

这年头没点才能,根本在朱元璋这里混不下去。

朱元璋一边看着写满章程规划的奏章,一边听着赵勉的讲述,时不时微微皱眉,时不时轻轻点头。

不要小看现在的大明朝廷。

在胡惟庸等朋党被朱元璋清理之后,现在的大明虽说好似没有什么特别厉害的人才。

但其实只是历史的记载而已。

不管是对比整个明朝三百年,亦或是往上各朝各代,现在的大明朝廷上的各个大臣,在综合才能,还有为民办事各方面,都算优上之优,政吏清明。

朱元璋一人把控朝政,虽说这个方式极为劳累,但同时好处也是非常显而易见的。

不管是大小事务,还是各类紧急军事,从来就没有拖沓的可能。

朝堂上的官员,没有实际才能,也很难上位,更多的是被不断降职。

能者上,弱者下这样的情况,在如今的大明朝堂非常清晰。

甚至包括地方官员,也皆是如此。

常言道,皇权不下乡。

可现在的朱元璋的谕旨,不管是在县城还是乡村,甚至是宗族之内,都是畅行无阻,无有不从。

这也是为何朱元璋大部分的谕旨下达时,除开祭祀等一些官方布告,其余都是以大白话的形式。

scriptapp2();/script

()

scriptchaptererror();/script

1秒记住新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