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9章 “教改”——一石激起千层浪(2 / 2)

加入书签

会后,长安市各部门立即行动起来,一场轰轰烈烈的教育改革拉开了帷幕,“教改”成了全市热议的话题。

所有的私立学校面临这灭顶之灾,人心惶惶,大家知道等政府的正式文件出台,私立学校面临的路只有两条,一是被收编,二是停办,除此之外别无他路。

资本的力量很强大,很多学校不甘失败,开始上蹿下跳,寻求脱困之道。

王鸿涛安排宣传部时刻关注舆情,派出记者了解各方反应,注意事态的动向。

教师:老师有压力也更有动力

“我们觉得这是公办学校发展的机会,公办学校更有希望了,老师有压力也更有动力。”

在行知中学教了13年英语的骨干教师毛亚明,则期盼着早日在身份上获得归属感。她说,学校属于公参民性质的学校,希望借此机会转成公办学校,包括自己在内的跟随学校多年的老师能得到政府的妥善安置,“如果能转成公办学校教师,我们就更有归属感了,更有干劲了。”gòйЪ.ōΓg

而一所名校的一位初中老师的心情则有些复杂,他感叹道:“如果学校转成公办的,估计会有一批老师被辞退,也会有一批老师人事关系会转成正式的。老师的处境越来越艰难,将来报考师范院校的大学生人数或许会减少。”

校长:建议公参民实施“一校一策”

在采访中,多位公参民学校的校长及负责人表示,非常支持教改新政。目前长安教育不均衡的现状与一些超级民办学校有关,要想使长安的优质教育更加公平和均衡,让更多的百姓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就必须要打破现有的格局,而教改的下发不啻为一剂猛药。可以说,长安的教育真正到了重新洗牌的时候。

众所周知,“民强公弱”是长安教育问题一大痛点。而民办学校掐尖式招生,在全市甚至全省招生,吸引优秀师资,造成“公愈弱,民愈强”的恶性循环。

长安市一些区县教育局已经召开了相关会议听取了民办学校的意见。有不少民办学校校长表示愿意全部转成公办,也有一些校长表示不愿意转成公办。长安一位中学校长透露,“可能是担心失去办学优势吧”。他指出,长安公参民办学情况比较复杂,既有大学参与的办学,也有政府参与的办学,最好能实施“一校一策”。

1995年,高新教育起步,26年时间,随着高新区的迅速发展壮大,教育投入不断加大,教育改革也在不断迭代。教育是长安高新区的一张王牌、一张名片,长安高新区也一直坚持教育优先战略。长安高新一所知名小学校长坦言,“得知公参民学校要转成公办,也有一段时间比较茫然。”她建议,如果高新的学校要转为公办,能否实施“一校一策”,保留学校更多的办学自主权,其实也是赋予校长更多的责任和义务。政府可以加强对学校自主办学有效运行的监管,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让学校的教学质量向良性发展。

针对民办学校的办学情况,长安各区县已经在做摸底调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