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六回 簪菊花重阳咏菊诗 道姓氏…(2 / 2)

加入书签

当年志意虽然在,

今日筋骸宁不衰。

赖有寸心常自喜,

圣人难处却能知。”

“妙,好一句‘赖有寸心常自喜,圣人难处却能知。’堪为此诗点睛之笔。世英兄,你何不也来上一首助助雅兴?”

欧世英摆摆手道:

“贤弟素知我不擅诗词,便不在几位面前献丑了。适才我闻尧夫贤弟对鲁国之乱感触颇深,正好有未解之疑惑请其解答。”

邵雍正沉浸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之意境中,忽被他一问,始才回过神来道:

“既然欧兄动问,小弟也只好试着为你解答一二,但不知你之疑惑究竟在何?”

“我之疑惑在于周礼中规定王位继承传子不传弟,长幼有别,兄尊弟卑。姬沸弑兄夺位,这在周朝乃大逆不道之罪。

即便昭王不派兵讨伐,鲁国朝臣仍可将其推翻,然事实并非如此。请问此为何因?”

邵雍闻言,略一思忖道:

“鲁幽公虽在位十余年,然历史对其记载却少之又少。不过从其谥号为‘幽’字来看,似乎已然彰明其不受鲁国朝臣百姓拥戴之因由了。”

“哦,愿闻其详。”

欧世英又追问了一句。

“《逸周书61谥法解》中曰:‘壅遏不通曰幽;动静乱常曰幽;早孤有位曰幽;早孤陨位曰幽;早孤销位曰幽;违礼乱常曰幽;暴民残义曰幽;淫德灭国曰幽’。

反观姬宰并未早孤,也未灭国,除去四者,唯剩壅遏不通、动静乱常、违礼乱常、暴民残义几个下谥,由此可见鲁人对其的态度是如何了。”

“经尧夫贤弟一提点,为兄心中豁然开朗。闻听永叔贤弟与我讲过你的过往,居然丢了头名状元亦不怨天尤人,此等胸襟着实令为兄钦敬。来,你我同饮此杯。”

欧世英对邵雍之言颇感以同,不免端起酒杯邀他同饮。

欧阳修见状,也端起酒杯道:

“这酒岂能你二人独饮,算我与怀川贤弟一道才好。”

洛怀川望着欧阳修,又望望欧世英,忽然道:

“我忽然想起一事来,唐太宗曾敕定《欧阳氏谱序》,其间载:欧阳氏者,越王之胤,姚摇王之始也。越王无疆之子,封于乌程欧余山之阳,为欧阳亭侯,因以为氏。

无疆之支庶子孙,遂以封地山名与封爵名为其姓氏,乃有欧、欧阳、欧侯三姓氏,可见欧兄与哥哥乃为同宗。”

欧阳修闻言,放下酒尊:

“我与欧兄确为同宗,不过越王乃大禹后裔,夏少康帝庶子。而尧夫贤弟祖上姬姓,出于召公世系,为周文王后代。

若按欧姓出于姬姓来看,我与尧夫贤弟也是本宗。哈哈,看来我三人少不得要再饮一杯酒了。”

言罢,亲自为欧世英、邵雍斟满酒。

弄得洛怀川在一旁徒有干羡慕的份。只好又问向邵雍道:

“先生,历史只记载周昭王伐楚,然却未说明究竟伐的是当时的‘楚子’还是‘楚蛮’?”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