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2章 第 262 章(1 / 2)

加入书签

宁州府里,  折珍衣脑仁疼。

        一本聊斋被放在案桌上,两个孩子为了这本书吵来吵去。

        “书是阿兄给我的。”

        “书是阿妹主动央求我的买的。”

        “是阿兄的错。”

        “是阿妹的错。”

        折珍衣一巴掌拍在案桌上,怒气冲冲,“我又没有不准你们看,  你们推脱什么责任。”

        两孩子还是要争个对错,  全因阿娘不管事,  整日在外面忙,对他们也松缓得很,这种私下里看看鬼神之书的事情,阿娘觉得没什么,但是阿爹却不允许。

        阿爹罚人,  从来都重得很,抄书都是好的,  他还克扣人的零花钱,不准人出门,关禁闭读书。

        大的小的都不愿意被罚,于是约好来阿娘这里吵。

        吵得阿娘烦了,  自然要跟阿爹说好话。

        果然,阿娘说“那我给你们说说,此事就不罚你们了。”

        但这显然还不成,  阿娘因为常年不管家里的事情,  阿爹身兼数职,  既要做官,  又要管家管孩子,  在家里的权势最大,  阿娘说话,  只管一点用。

        不过,  他们这是连环计。

        于是,在阿娘这里挂了名,等阿娘理不直气也虚的带着他们去找阿爹的时候,他们有开始吵。

        “阿兄错在先,既然知晓这书不能看,也当规劝于我,而不是纵容我,溺爱我,而给我带这种鬼神之书。我只是好奇,并不执迷不悟,所以阿兄的罪责最大。”

        “阿妹才是罪责最大的,我对她好,她这般反咬一口,却是要我难做,这以后还该不该疼爱于她,还该不该去为她做事情,都是我要在为她做事之前会想的,如此一来,我本可以做一个好兄长,便也做不成了,真是令我伤心。”

        他爹就看着他们你一句我一句,也头疼得很,不过还是很骄傲于两个孩子小小年岁就能有如此的口才,毕竟才八九岁嘛。

        但是在他们做错事情的时候,该夸的不能夸,还得骂该骂的。但是现在,兄妹相争,已经是他最需要解决的事情,而不是什么聊斋之书。

        他便说起了各种兄弟姊妹之争得不到好处,和睦才能长长久久。反正说到最后,折珍衣就发现,他完全被两个孩子带着跑了。

        孩子真是聪慧,她也欢喜,不提醒,只在事后说,“你们这种小伎俩,能用一次,就别用第二次。”

        儿子便拉着女儿的手要离去,“阿娘,你放心,往后我们又是欢欢喜喜的兄妹两个。”

        这珍衣笑起来,说起这件事情的源头,“怎么想起看聊斋了呢?”

        这是一本前朝之书,并不流传广泛,其实长大了看也没有什么,但是孩子确实还小,看鬼神之书,容易被吓着。

        而且这里面多是穷书生跟狐狸的鬼神,牵扯情情爱爱,小孩子确实看不懂,也不适合看。

        小女儿却道“我却喜欢得紧,里面虽然讲狐狸,却也说人情世故和道理。”

        小小年岁就一本正经,折珍衣看着欢喜又愁。

        她家两个孩子都是早慧之人,教书先生都说两个都是做状元的料。折珍衣想了想,觉得对这种聪慧的孩子就不能太过于紧着,管着,他们要做什么,还是随他们去。

        便也不管他们看聊斋。还时不时问一句,“看得怎么样了。”

        两人还会说出一些让人耳目一新的话。

        有一日,小女儿就背着小挎包回家,认真的跟她说,“阿娘,我看到了婴宁一篇。”

        折珍衣正在看折邵衣和折萱衣写来的家书,一边看一边好奇的问,“有什么特殊的吗?”

        她仔细回忆,发现自己对这篇故事没有什么大的印象,只记得婴宁喜欢大笑,而世人不允许她大笑。

        聊斋这本书,犹如醒世恒言,这种故事并不少见,她还是不懂有什么值得小女儿如此郑重的。

        小女儿就拿出书来,指着上面的字读“妾本狐产,母临去,以妾托鬼母,相依十余年,始有今日。妾又无兄弟,所恃者惟君。老母岑寂山阿,无人怜而合厝之,九泉辄为悼恨。君倘不惜烦费,使地下人消此怨恫,庶养女者不忍溺弃。1”

        折珍衣看完一怔,而后笑起来,“是值得深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她本是狐狸生的,狐狸生母临死之前将她托付给了鬼母,十多年承蒙抬她的养育,才能长到今日。而鬼母没有儿子,能仰仗的只有她了。她想给鬼母迁坟,以尽孝道,让阴间地府的鬼神看看,这世间之人,养女儿也是有用的,不要一生出来就溺死,也能让生女儿的人不忍心将其淹死。

        小女儿道“之前先生问我们为什么要读书,我彼时还不知晓,此时读了婴宁,才知道我也跟她有一般的心思。”

        “阿娘,我会对你好的。”

        她端着笑脸郑重的走了,准备今日再做些功课,等到明日之时,站在学堂之上,跟同窗们说说这篇文章。

        因她娘创办宁州女学,牵头让官家女子,商户之女,甚至是贫家女入女学读书,那她作为阿娘的女儿,自然也不能特殊。

        在家里在外面,她是折七夫人的女儿,祖父是宁州知州,八姨母是名满天下的折萱衣,九姨母和九姨父是权倾朝野的折邵衣和沈怀楠,一个个身份积在她身上,让她成为宁州的明珠。

        不过,这并不能让她产生什么荣耀之心,攀比之意,她最喜欢的还是在学堂里面跟同窗们争论文章和世情。

        先生说她早慧,是可以做状元的,她也觉得自己可以。

        她读的是科举班,在里面看的书都跟那些想要考科举的男子看的书一般。曾经还有人讥讽过她们这个学堂,后来阿娘干脆把一批男童拉过来,让他们互相比试,她跟学堂里面的姐妹们每回都不落下乘。

        久而久之,再见他们,他们便也没有什么讥讽之意了。

        没有别的缘由,只因这些在族学或者官学又或者书院读书的男童们都知晓,他们其实没有什么特殊厉害的。

        科举取用的人数并没有因为女子可以读书考科举就增加了名额,相反,女帝从去年开始,就有意无意的开始裁撤一些不必要的官职,让众人心生不满和紧迫感。

        不说在其他州府,只说在宁州,只要这些女子比他们厉害,那他们就要加倍的努力,去拼搏一方天地。

        无形之中,他们当中有些人被刷下去了。

        这是断人生路。也有人闹过,但是其他的事情好商量,一旦涉及此事,便必然不会有分毫退让。

        刚开始闹也闹过,后来看没用,最后也采用迂回战术,一部分人在朝堂之上闹事,一部分人联合起来,在民间抵制。

        但这么多年过去了,依旧没有任何的改善。于是该认命的认命,闹事的也不闹了,改为愤世嫉俗,这个世道才开始安静下来。

        如此发展到现在,比如宁州,经过几次的男学女学几次比试,世人也渐渐知晓,人只有聪慧的和不聪慧的,没有男人和女人之分。

        聪慧的人一路科举往上,不聪慧的只有另寻他路。

        所以如今,大家的戾气也消散了许多,到这一代,男学和女学的学生们在街上遇见了,也会互相打招呼,然后彼此之间进行文章交流,倒是也不避嫌,因为没有这种说法了。

        不过,折珍衣小女儿虽然早慧,读书极有天赋,但经过几次比试,也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于是更加刻苦,生怕自己一不小心就会失败。

        竞争大,到得他们读书的时候,真可谓是头悬梁锥刺股。

        小姑娘倒是没有用这种办法,她我觉得死读书是不对的,最终是要做官,应该向她的母亲一般,踏踏实实的去了解百姓们需要什么,而不是知晓圣贤书的道理。

        看圣贤书是为了明白先人是怎么想的,而不是一定要用它来约束规范自己。她更喜欢在学堂里面随便抄一篇文章,然后跟同窗们一起去反驳它,又或者是去找支持它的学问。

        她明日想在学堂之上说的,就是这篇聊斋婴宁。

        她晚上躺在床上想,婴宁婴宁,或许应该有两种意思。一种是婴儿安宁,一种是婴儿嘤咛。

        她想着自己明日该说的话,一点点地开始打腹稿,这般沉沉的睡过去,第二日果然在学堂上面大放异彩,还把这个议题说到了对面的男学去。

        于是众人又掀起了一场你骂我我骂你,你不服气我我也不服气你的学问之说。

        折珍衣手上两头抓绣坊和慈幼院,还要打理外面的诸多铺子,年头到年尾还真是没有多少时间陪着孩子。

        好在孩子们比她还要忙。每日交流的时间都在吃饭。如此这般,家里就再也没有食不言寝不语的规矩了。

        这日,她见女儿一脸不高兴,坐在她旁边的儿子也低着头,一脸心虚。

        她笑着问“你们两个怎么了?这回真吵架了?”

        小女儿说,“我原本以为阿兄也是真心疼爱于我的,谁知道却是表面功夫。”

        小儿子叹气,“只是学问讨论之时,说出了她不喜欢听的话。”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