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种马文里的炮灰(2 / 2)

加入书签

那小商贩在港岛的商业街上有一家店,专门卖衣服。

那小商贩一眼就相中了张水生拿来的女式皮衣,男女式皮衣一件四百六的价格收购,一转手就卖一千多元。

这可是真羊皮啊,港岛面积小,真皮的服装一向都是贵的不得了,在大陆几百块钱就能买到真皮的衣服,不仅质量好,款式还时髦,比那些大的服装厂生产的皮衣一点也不差。

这皮衣挂上半天,就被人买走了,后来更是一上架就被抢光了。

连带着他家的小店,在港岛的年轻人中都有了一定的名气。

这皮衣卖得好,刘大银把郭老汉的大孙子,朱福贵另外两个儿子都招了来。

这么多的工人,一个月能做二十多件皮衣。一件皮衣刘大银赚一百多块钱,二十件皮衣就能赚两千多块钱。

这说出去,都没人敢相信。

要不是好的羊皮不好买,加上刘大银不让朱福贵和郭老汉做的太快,要他们慢工出细活,这皮衣做的还得快,一个月能出更多的皮衣。

刘大银和李三顺把皮衣的价格捂得死死的,谁也不敢告诉,就怕有人看到红眼病,把他们给告了。

这省里县里村里,干买卖的是一天比一天多。

郭老汉家在的县本来就是全国有名的“皮草之乡”,已经有人开始做皮毛活计了。

还有人开始大规模的养兔子,虽然这大规模也就几十只,甚至不到一百只,可跟以前偷摸着养几只兔子比起来,的确能看到国家政策的变化。

皮衣卖得好,张水生对这买卖上心无比,毕竟这是他最赚钱的买卖了。

他又找到郑老师,请他又设计了一款皮衣。

这款皮衣样式

更简洁,除了两个口袋,这皮衣上什么装饰也没有,而且这皮衣也不会是扣扣子的,是拉链款式的。

为了搞到拉链,张水生可是费了好大一番功夫的。

这皮衣一上市,就受到了欢迎,都不用卖给港商,张水生认识的那些商贩就给包圆了。

有人看张水生皮衣卖得好,也开始做起了皮货生意。

只不过做的好的还是少数,张水生和刘大银的皮衣还是卖的很好的。

到了冬天,刨除流动资金,刘大银家里在银行里已经存了一万六千多块钱了。

是名副其实的“万元户”了。

县里有三家银行,刘大银在每家银行都存了钱,不仅这样,还分别存入家里三个人的名下,这样每个存折上也就一千多块钱,总算不那么显眼了。

李家的日子在慢慢变好,刘大银买了一辆自行车,虽然是旧的吧,可到底也算是“有车一族”了。

两个小孙子穿的虽然还是旧衣裳,可都吃的白白胖胖的,比村里那些孩子长得都要可爱。

自从张水生跟刘大银说了布票可能会取消,土地也有可能包产到户,刘大银就觉得自己像是一个聋子瞎子,根本就听不到看不到国家的政策,所有的消息都是从别人的嘴里听来的。

这怎么能行,要是国家的政策再有变化,她不知道,岂不是耽误了大事。

刘大银去邮局问了,她要是订报纸的话,整个大田镇也只有她一个人是个人订报纸的,邮局根本就不给送。

这自己订报纸不行,那到哪里去搞到报纸。

刘大银在家里左思右想,终于想到了一个办法。

这整个凉河县,能有报纸的地方也就是县委大院,各个机关,学校,工厂等地方。

报纸最多最全的,就是县委大院了。

刘大银骑着自行车就去了县城。

这这有了自行车就是方便,想去哪里就去哪里,速度快了,也轻省了。

到了县城,刘大银直奔县委大院。

刘大银在县委认识的人只有三个,一个是县长,一个是杨秘书,还有一个是韩冬青。

这县长是县里最大的官,每天忙得不得了,韩冬青和她的关系虽然说不上是仇人,但也不好,只有一个杨秘书,刘大银见了还能说上两句话

刘大银在县委大院的墙根底下蹲了大半天,终于见到了下班的杨秘书。

刘大银三言两语就把自己的来意说明了,杨秘书考虑了一会儿就答应了,把没用的旧报纸给刘大银。

每十天刘大银到县城跟杨秘书拿一次报纸,刘大银要给钱,杨秘书说什么也不要。

这杨秘书不要,刘大银不能总空着手吧,刘大银每个月都给杨秘书一些自留地里种的东西,也算是个心意。

作者有话要说:感谢在2020-05-2619:24:01~2020-05-2820:33:02期间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秦月晴2瓶;阿能1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