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荣耀加身(1 / 2)

加入书签

大概也只有贺卿能送出这样的礼物了。

这位慧如真师,行事每每出人预料之外,难以捉摸。但是顾铮又不能不承认,她所做的事,往往总能够切中重点。

譬如给他送人这件事,乍一看匪夷所思,但只有自己人才知道,顾铮现在的确很缺少人手。

他身为政事堂中的宰执,前来江南本就是非常之时的无奈之举,现在江南之事已初步了结,势必不能继续滞留于此,必须要尽快回京。而在回京之前,他必然要将这边的事情都安排妥当,确保就算自己离开了,一切也还是会按照既定的轨迹运行,不至于自己一走就恢复原状。

阳山县的重建工作,已经拖了快一年,势必要尽快进行;在向朝廷提议开海之前,也要安排自己人在出海贸易之中占据一席之地;趁着这个机会,江南税粮和漕帮都被清理了一遍,也需要有足够多的人填补……

要在江南安排好这些事,没有自己的人手,怎么可能做到?

这一万人听着挺多,但填进去根本不起眼。

最妙的是这些人虽然算不上“自己人”,却也跟江南本地没有任何瓜葛,甚至其中有很大一部分连语言都不通。如此,用起来反而更令人放心。

所以贺妤这份礼,看似不着四六,实际上却是送到了顾铮的心坎上。

见他皱着眉头,神色严肃的模样,傅瑞不由问道,“先生不喜欢这份大礼?”他是知道顾铮心事的,所以才敢做主手下这么多人。毕竟单是将他们携带来江南,所耗便着实不菲。

“喜欢,怎么不喜欢?”顾铮叹气,“就是喜欢,所以才发愁。她送了这么一份大礼,我又该用什么才能回?”

傅瑞眉头微微一动,有些意外。

他其实不太明白自家这位恩主跟贺卿到底是什么关系。

若按照身份说起来,一位出家的前公主,一位出阁入相的宰执,应该是八竿子打不着关系的。

然而顾铮在江南艰难筹谋,送往西北的物资,却是一次都不曾迟过,更没有任何短少。而看贺卿送礼的这份手笔,对自家先生也必然是极为看重的。

要知道,即便是朝中同僚,彼此扯后腿的事也不少见,这般鼎力支持,该是关系极好罢?却也未见得。至少顾铮每每提起贺卿时的神色,就很复杂。

也是因此,他身边这些人都心里有数,从不去追问。

便如此刻,傅瑞心下再好奇,也只能按捺住了,笑道,“都说礼下于人,必有所求,既然是对方有所求,那就等着看便是。我见那位主子行事颇有章法,更会揣摩人心,总不至于叫人作难。”

“你倒是对她很有好感。”顾铮转过头,若有所思地看着他。

傅瑞连忙指天发誓,“我连她的面都不曾见过,白猜一句罢了。是我多话了,真师的为人,先生自然比我更清楚。”

顾铮没有再纠缠这个问题,远远看了一会儿,才道,“你找徐昌,先把人安顿下来。这么多人该怎么管,让他拿个条陈过来。然后让唐礼臣和钱开过来见我,至于你自己,先回家放假,抓紧时间把你的游记写出来,最好回京之前写完。”

“为什么要这么赶?”傅瑞吃惊。

顾铮终于露出个笑模样,“我怕你回京之后,连摸笔的时间都没有。”

再说,这些内容都有时效性,等到了京城,就迟了。

出门吹了一场风,顾铮倒觉得精神了许多。他没有骑马回去,而是选择缓步前行,慢慢盘算接下来的安排。冷风有助于让思维保持清晰,让他能够思考得更加有条理。

等回到自己暂时落脚的淮州府衙,顾铮已经整理得差不多了。他回到书房里,提笔将其中比较重要的部分写下,以免自己一时疏忽忘记了。等他搁下笔,预备喝茶,发现茶水已经冷透了,唤人进来更换时,才发现天色已经不早,而唐礼臣和钱开更是在外面等了许久。

“过几日我就要回京了。”把人请进来之后,顾铮便开门见山地道。

钱开刚坐下去,就又不安地站了起来,“这么快?”

“你放心,漕帮的事我心里有数。”顾铮安抚道。如今江南的漕帮被他梳理了一遍,已经不是之前依附于世家大族存在的局面了。一旦他离开,钱帮主一个人必定无法应对,须得有人支应。

于是顾铮又转向唐礼臣,“你这边脱不开身,暂时留在江南,帮衬一下钱开。撑过这一段时间,等过完年吏部选官,我会安排人过来。”

“别的都好说,只是手里没有足够多的人手,不免捉襟见肘。”唐礼臣道。

“这个不用担心,傅瑞刚刚带了一万人回来。”顾铮忍不住笑道。

“从西北弄回来的,俘虏?”唐礼臣不愧是唐礼臣,很快就反应过来,“慧如真师的手笔果然跟她的胆子一样大。”他说着双手合十道,“阿弥陀佛,谢天谢地,有了这些人,我这里就可以腾挪开了。”

“慧如真师是道门弟子,你这求的是哪一门的菩萨?”顾铮好笑道。

“这不怪我,出海的船上,十个至少有八个信佛的。整日跟他们混在一处,我都习惯了。”唐礼臣无奈地摊手,他也没有办法啊。

“不过这一万人得先借一部分给阳山县。”顾铮道,“正好你过来熟悉一下这边的情况,免得回头施展不开。”

淮州知州的缺一直空着,但也空不了太久。等顾铮将自己这边的事安排妥当,就会在朝中运作,让唐礼臣复出,到这里来任职。如此,他苦心在江南经营出来的局面,才能继续维持。

给唐礼臣谋官必然会有一定的难度,不过,或许可以借助京城那位之力做成。

接下来的几日,顾铮便一直忙着设宴招待江南官员及各大家族的家主。他要回京的消息已经传出去,因为不能留在江南过年,所以提前设宴,倒也合乎情理。

当然,人人都知道,顾铮的宴席没有那么简单。

收到邀请函的人固然欣喜,没有得到邀请的人,则不免忧心忡忡,开始寻找门路,想蹭进去借个光。

这几个月江南的变化,他们都看在眼里。只要朝廷的政策不变,顾铮在江南的地位也不会变。与他合作必定有极大的回报,而跟他对着干,肯定没什么好下场。

这时候凑上去其实已经有些晚了,但至少也要表明态度,让顾铮知道他们不是他的敌人。

顾铮对此心知肚明,所以也给这些有心人留下了后门。辗转在各种宴会之间虽然十分疲惫,但借助这个机会,他也算巩固自己之前的成果,给这些世族吃一颗定心丸,让他们知道就算自己离开了江南,一切也不会变。

而后便要回京了。

……

跟西北比起来,京城的冬天便要温暖得多。

何况宫中还有暖阁地龙,能让室内暖意融融,温暖如春,即便只穿单衣也没问题。

咨平殿内,贺卿和张太后正在看顾铮从江南送来的奏折。在西北时,这些折子其实也抄送过,但当时忙于战事,不过囫囵吞枣地看一遍,知道有这么一回事,就丢开了。如今西北事了,回到京城,自然要重新将之整理一遍。

而越看,两人便越是心惊。

顾铮查了近十年来的漕运账册,竟是每年都有上百万税银被截留在江南,而后不知去向,只有今年的因为还没运走,被及时追回。不过,顾铮在清理江南的过程中,查抄了不知多少官员和大族,所得反倒远比千万税银更多。

不过越是如此,也就越是令人惊疑。

“都知道江南富庶,但究竟富到什么程度,却一直都没有具体的印象,原来已至于此。”张太后蛾眉轻蹙,眉宇间不由含了几分轻愁。以国库现在的情况来看,恐怕江南许多有底蕴的大户,都完全称得上富可敌国。

这就好比一棵树,主干弱而枝干强,迟早会出问题。

这些钱粮,除了送往西北的部分之外,剩下的陆陆续续运抵京城。如今国库总算充实了些,但张太后一想到江南,便直如骨鲠在喉,根本高兴不起来。

贺卿也点头道,“都说要藏富于民,可若是这么个藏法,于朝廷却是个巨大的隐患,不知什么时候就会爆发。”

不是不允许百姓们发家致富,但私人的财富与力量若能对抗整个国家,那就必然是出了问题。就算后世的世界首富,所拥有的财富,跟国家财富比起来,其实也是不值一提的。

归根结底,问题出在大楚的税收政策上。

因为读书人在考取功名之后,便可以免税。理论上,这免税是有额度的,功名越高,名下免税的土地便越多。但实际上,一旦某人考取举人以上的功名,他名下的土地便不会有不长眼的人要去收取赋税。

江南这些世家大族,虽然由考取功名发家,但之后用心经营,已经形成了庞大的势力网。他们占据江南百分之八十的土地,但却不用纳税。而真正要承担税务的,却是那些普通百姓。

这样一来,贫穷者更穷,朝廷的赋税总是收不上,而真正的财富,都归拢到了这些大家族手中。

其实不特江南,整个大楚哪里不是如此?只不过江南气候温润,物产丰富,富庶繁华,因此格外显眼罢了。

不过,已经如此富庶,他们却还是要打税银的主意,那就是自己作死了。像这样的隐患,若不赶快清理,时间长了必然会逐渐侵蚀其他健全之处,到最后整个江南都会烂透了。顾铮真正清理的,其实也只是这部分,至于其他的,暂时还无能为力。

不过以贺卿的眼光,倒也没有将这些问题看得有多重。

这个问题之所以严重,不过是因为大楚是个以农为本的国家,所收的赋税大都来自土地,是农业税。所以土地兼并、隐匿土地和税收会造成非常恶劣的结果。

但如果社会结构相应转变,农业税不再是税收的大头,甚至放弃农业税来贴补种地的百姓,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到时候,这些世家豪族们会自然而然地放弃土地,去追求别的利润。

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上的?

真要给这个问题寻找一个答案的话,贺卿觉得不是工业革命,不是科学技术,不是政体有多优秀,也不是社会变得昌明,而是化肥、农药和高产的种子。

一旦粮食产量提升,农业产能过剩,粮食的价格就会大幅下降到所有人都能承担得起的程度。于是自然就会有更多人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去发展工业,钻研科技,经营商产。

“盛世无饥馁”,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下才能够实现。

只不过,对于现在的大楚而言,要达到这一天,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不过只要有了基础,这些事完全可以在短短几十年内完成。翻开脑海中的那份记忆,从六几年饿死数万人的三年困难时期,到零几年废除农业税,也不过是四十年时光。

换到大楚,因为基础更差,或许这条路会更漫长更艰难,但即便她有生之年看不见,贺卿也相信那一天不会太远。

不过眼下,也不是没有解决这个“干弱枝强”的局面的办法。

贺卿拿出另一封奏折,“其实顾相对此事,已经有了解决的方案。娘娘请看这封奏折,便明白了。”

张太后接过去翻看,却是一封顾铮请求解除海禁,重新开海的折子。她有些意外,“这如何能解决江南之事?”

虽然张太后不懂政策,却也知道,海禁已经算得上是大楚的国策,由太祖皇帝钦定的。如今要改,只怕朝中的阻力会非常大。但她没有因此就直接反对,而是选择去了解其中的因由。

毕竟顾铮和贺卿都选择开海,必然有其必要性。

“此事说来可就话长了。”贺卿笑道,“要弄明白这个问题,就得先弄清楚一些别的问题。”她想了想,让内侍去取了大楚江山图过来。

这是整个大楚的地图,因为绘制得十分详尽,因此尺幅也非常大,御案上竟铺展不开,于是又搬了别的桌子来,这才将之完全展开。

张太后还是头一回看见,对着这幅地图,不由失神,“这就是大楚?”

数万里锦绣江山,属于贺氏皇族,属于她的儿子!

“娘娘先别急着高兴。”贺卿挥手让其他人退下,走了回来,随手取了一张白纸,按比例将“大楚”缩小在了这张纸上,只占了很小一部分地方,而后她便开始在这张纸上延伸绘制,“自前朝丝绸之路断绝,中原的消息便闭塞了许多。不过按照汉唐史书记载,我大楚周边,其实还有许多国家。”

西北有匈奴,大宛,车师,康居,安息,沙陀,突厥,回纥,大月氏,大秦……西南有大理,安南,占城,交趾……东北有高丽,新罗,室韦……就连东南临海,也有琉球等诸多岛国。

这些大大小小的国家,所占的土地面积加起来,并不比整个大楚小。

“这还只是我们所知的,而前人不曾去过的远方,想必一样有人生活在那里,建立起我们不曾听过的国家。”顾铮将整张纸圈起来,“如此一看,大楚在其中不过占了一小片地方罢了。”

张太后看着这张纸,沉默不语。还没来得及全情投入“天朝上国”的喜悦,就又被泼了一盆冷水,她的心情之复杂可想而知。

贺卿继续道,“娘娘或许会以为,这些不过是猜想和推测,未必是真。但是我要告诉娘娘的是,目前为止,已经有实证,可以证明这世上有比地图上所知的这些国家更远之地。”

之前绘制时她刻意控制,只用了上半张纸,这会儿她将笔挪到下半张纸,圈下大片土地,“他们来自这里。”

“他们?”张太后疑惑地反问。

贺妤打开抽屉,从中取出一只红木盒子,在张太后面前展开,“这是在西北时收到的密折,娘娘先看一看。”

这封奏折同样是顾铮上书,说的内容却完全出乎张太后的预料。原来大楚官方的海禁好似十分彻底,但实际上,却有无数人在偷偷走私。而为了掩饰自身的存在,他们选择了与海盗勾连,或是索性培养出一支属于自己的海盗团队。

张太后记得,太祖当年禁海,原因之一就是海盗横行,导致沿海一带深受其害,民不聊生。

如果这些海盗背后居然有人支持……要知道,海盗不但有船只,而且还有武器,根本上来说其实就是一支战斗力相当强大的私兵。

“这些消息太过惊悚,不宜公开,因此我暂且按下了。”贺卿道,“顾相在江南,已经将个中情形调查得差不多了,等他回京之后,再设法处置处置。”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