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本职工作(1 / 2)

加入书签

顾铮是相信贺卿的。

她如果早有打算,这件事根本不需要瞒着他,毕竟他心里虽然有疑虑,却也不得不承认,在当下,贺卿这种处理方式更合适。

而且归化的异族仗着地利之便,往往桀骜不驯,被朝廷打压了就主动归附,等朝廷放松了,或是日子好过了,又反叛作乱。如此时常反复,才有“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判语。

说实话,顾铮虽然是个儒生,却也对这种事情十分腻味。

只是朝廷没有太好的解决办法,又要体现天-朝上国的风度,也只能容忍了。

但是现在,贺卿无疑提出了另一种解决办法——不是划出一块地盘让这些部落聚居,而是直接将之打散,混入普通大楚百姓之中。如此,他们没有了族人支持,也就不怎么敢闹事,只能适应和融入,久而久之,心思自然就转移了。

既然如此,尝试一下也未为不可,若真能解决这些问题,将来其他地方的异族也可比照此办理。比如西北的归化州,就聚居着好几个归附的草原部落,时常闹腾出些事情来,令当地官府十分头痛。将之迁入中原,移风易俗,想来就会好管理得多。

这些事情,贺卿必须要靠他和下面的人去安排,完全没有对他保密的必要。

所以她说自己是刚刚想到,顾铮是相信的。有时候他觉得,贺卿其实并不算是个精明的政客,却总是能够另辟蹊径,出人意料地把事情解决。这是她的天赋,或许也是她的奇遇,所以顾铮也没有追问的意思。

他点点头,道,“既然殿下已经做了决定,臣回头就去安排。争取年内将他们迁移完毕,今冬和明年春天便可垦荒种地,赶上春耕。”这种迁移的人口,如果不能自给自足,就只能靠官府供养。若能尽早开垦出土地养活自己,自然是好事。

接下来,就是等西南的局势酝酿发展了。

又跟顾铮商量了两件事,贺卿忽然问,“今日是初几?”

“六月初三。”顾铮回答了这个问题,话一出口,立刻意识到贺卿想说什么,道,“殿下没有记错,今日便是江南船队出海的日子。”

紧赶慢赶,终于赶在了六月出海。

这效率,顾铮自己想起来都仍旧有些不可思议。固然是因为这只是初次航行,许多商队都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并没有携带太多货物,但能够在短时间内聚集到江南,做好所有准备工作,也仍然堪称奇迹。

可见人的潜力是巨大的,不逼一逼,很难看到极限在哪里。

说来也巧,两人这里才提到江南,那边就有人来报,说是江南市舶司那边送了东西过来,是进上了。

贺卿十分惊讶,“是什么东西?拿进来。”

立刻有杂役将东西抬了进来,却是两样东西。一个装在大箱子里,到底是什么还不知道,另一个一看就是一幅卷轴。

贺卿先取了卷轴来,让跟进来的秘书们将桌子清理出来,将卷轴筒中取出,解开丝带,将之放在桌上,缓缓展开。桌子很大,足够众人都聚拢过来看。贺卿将卷轴一头交给顾铮牵着,自己则顺着另一边将之展开。

画卷才露出一角时,就有女官不由自主地发出了惊呼声。而等整幅画卷展开,众人都被镇住,呆呆地盯着它,半晌都无法回神。

片刻后,还是“见多识广”的贺卿先回过神来,“这就是本次出海的船队么?虽然早知道所有船队聚集在一起,规模必然十分庞大,但这么看起来,还是十分震撼人心。”

“这说明我大楚强盛富饶,乃是盛世气象,殿下该高兴才是。”顾铮含笑道。

却原来画中画的是出海港的情形。这应该是一幅远景俯瞰图,本来应该很大的海航船只在画面上缩小得只有指头那么大。但即便如此,密密麻麻的船只仍旧遮天蔽日,一望无际,令人观之心惊。

就连烟波浩渺的海面,都因为这连绵的船影而显得不那么可怕了。

这样一支庞然大物的船队,想来不管是海盗还是异邦船只,都不会不开眼想来找麻烦吧?就算是人人闻之色变的海上风暴,也很难对它造成太大的影响。

它就像是一片小小的陆地。

横轴的画卷有一米多长,贺卿看了一眼落款,发现它竟然是由好几位江南著名的画家共同完成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