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天赐神兵(1 / 2)

加入书签

但世上的事从来如此,百姓们想过好日子,江南能有更好的发展,他们自然是希望能到那边去。这是朝廷阻拦不住的,就算官府发布法令禁止,他们也能想方设法逃过去,除非能有新的政策,让他们心甘情愿的留在西北发展。

“所以,诸位大人可有良策,能稳定民心,发展西北么?”贺卿问。

朝臣们愁眉不展,很显然,在这件事情上,没人能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

这也难怪,要是他们有好的办法,大楚早就发展起来了,又何必等到今天。所以现在众人其实是在等待贺卿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而不是拿这个问题反过来问他们。

对此,贺卿也不是一点想法都没有。

既然众人都不说话,她便站起身道,“对西北之事,我这里倒是有个不成熟的想法,权且拿出来与诸卿讨论一下,集思广益,看看是否能用。”

她说着,铺开白纸,提笔写了一个字,然后让秘书官传给其他人看。

众人看到这个字,都不由有些惊疑,低声议论起来。

而后刘牧川起身问,“殿下,这可行吗?我朝从来都是在江南种植棉花,这西北与江南情况迥异,棉花是否能在当地存活,也很难说。”

却原来贺卿在纸上写的是一个“棉”字。

江南丝绸业兴盛发展,已经卖到了海外,或许很快就会成为大楚重要的经济支柱。在这种情况下,江南棉布的生产已经被丝绸挤压的几乎没有的地步,所以在这个时候对外寻求发展也是很正常的。

如果贺卿的提议能够成功,不但能为大楚打造另一项支柱产业,而且也确实能够解决北方人口外流的问题。

棉布发展到如今,在国内市场上已经与丝绸分庭抗礼,占据半壁江山。出口的生意目前还看不出端倪,但想来也不会太差。或者就算那些外国人不喜欢,国内的市场也完全可以消耗掉那么多布匹,并不愁没有买家。

所以众人唯一忧虑的是,此事是否当真能行?毕竟在此之前,从没有人打算在北方种植棉花。

不过这一回,贺卿还没有说话,就有另一人站起身道,“传闻这棉花就是从西域传来,后来才在中土种植。想来应该能够在北方存活,只不过传入中土之后江南一代种植更广罢了。”

一句话说得众人都不由点头,如果有本可依,贺卿的提议就不是无的放矢,那么成功的可能性就大大提升了。即使中间要花费一些功夫,也是值得的。

贺卿点头道,“棉花喜日照,西北地势高,夏日虽短,日照却足,想来应该可以成活,若是不断加以改进,或许将来西北的棉花会比江南出产的更好。诸公若是担忧,可以先小范围内试种一下,等成功了再行推广便是。”

后世“新疆棉花”远近闻名,想来到了这里,不至于种不活。

“而且,如果能把西北打造成棉花基地,不但出产颇丰,可以让西北的百姓留在当地,还另有一桩妙用。”贺卿道。

兵部尚书黄鹏正闻言,忽然接话,“殿下说的可是草原人?”

贺卿点头,“草原部族年年南下打草谷,不过是想抢些粮食过冬罢了。若是北方到处都种上棉花,没有粮食,他们就算南下,也抢不到能果腹的食物。棉花虽然能够御寒,可在吃不饱的情况下,对他们而言就没有太大的用处了。”

一旦不能用打草谷这样的方式补充食物,想来草原人也不会愿意在这上面做无谓的消耗。西北有互市,他们可以通过贸易的方式从大楚交换粮食,也不会被逼到极处。如此一来,北边或许能稍微安靖一些。

这倒是个令人耳目一新的提议。

朝臣们有的皱眉,不觉得这种方法真的能遏制住草原人的铁蹄。但也有人点头,觉得这提议不错。

草原人当然可以继续南下,深入大楚其他地方劫掠粮食,但这样一来,战线拉得太长,危险就几倍增加,何况还有路途的消耗,成本太高,一旦战争不能带来高收益,想来他们也会有所取舍。

战争本来就是统治者的博弈。这世上,只要日子过得下去,绝大多数普通百姓都不会喜欢战争,而更青睐安静的生活,这一点不分大楚和草原。大楚既然开放了贸易,愿意卖给他们粮食和盐这类日用必备品,又为什么还要用战争这种代价高昂的方式去获取呢?一旦他们习惯了贸易,不愿意轻易开启战端,那么和平就有了延续的可能。

“臣以为,此事应当慎重。”就在此事,顾铮开口道,“殿下的考虑固然很有道理,可西北若是改种棉花,粮食收入便大幅减少,只能从别处转运。”

江南现在到处都是桑田,粮田已经很少了。另外,南方大多数能够种植茶树的地方,如今也在推广茶叶种植,毕竟海贸之中,这也是非常受青睐的商品。如此一来,肯定会进一步挤占粮田。

在这种情况下,粮食出产必然会减少。

事实上,今年江南大部分粮食都是依靠外调,往后情况只会更严重。再加上一个西北,压力更大。失去江南这个粮仓,荆湖一带的土地又没有完全开垦成熟地,想要产出供给全国的粮食,几乎不可能。

何况从南方往北方运粮,路途遥远,中间的消耗也是巨大的,不能不考虑。

虽然现在的北方也同样需要从其他地方调粮,但有本地的粮食补充,数量毕竟不多。

“殿下的步子迈得太大,若是首尾不能兼顾,大楚的经济便会全面崩盘,届时国家危矣!”顾铮站起身,看着贺卿道,“此事虽然是良策,但三五年内,只怕难以执行,还请殿下三思。”

顾铮会站出来反对,并不令人意外,毕竟他跟贺卿的关系越来越紧张。不过,众人也不得不承认,他的顾虑很有道理。

所以在他开口之后,陆续又有几人站出来,表示反对。

之前贺卿的步子迈得也不小,同样是走险棋,但当时是为了将大楚盘活,不得已而为之。再说,那时他跟贺卿的关系还算融洽,彼此同心协力,动用整个朝廷的力量,也不用担心会有人拖后腿。如今的情形又不同了。

贺卿点头道,“顾先生言之有理,我并没有打算将整个北方都种上棉花,只是西北一地。西北的土地种植粮食收成本来就不多,往往还要担忧被草原人劫掠而去,倒不如改种其他。”

“至于其他地方,北方是小麦产区,自然不能荒废,另外红薯不挑地方,也能在北方推广种植。此外,北边靠近草原,也可以发展畜牧业,养殖猪牛羊等牲畜。如此一来,可以形成新的产业,也能够解决大部分人的生计,使他们不至远离故土。再从其他地方转运一部分,便可敷用。”

她说到这里,诚恳地看向顾铮,“何况棉花种植,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我预备在三年之内完成此事,也可以稍作缓冲,顾先生以为如何?”

顾铮沉默片刻,才道,“可以一试。”

贺卿笑了起来,“具体要怎么做,又如何分阶段推广,户部拿个章程出来吧。”

他们在这里提到草原部族,而在草原上,也有人正惦记着中原。

中原腹地还在秋天,但草原上却已经有了入冬的迹象,百草枯折、寒风凛冽,牧民们已经换上了厚厚的皮袄,准备迁移到冬季牧场去。他们在下雪之前安顿下来,牛羊才不会被冻死,才能保证一家人来年的生计。

这两年风调雨顺,但草原上的日子却并不算好,因为布日古德要对外扩张,通过战争重新确立自己在草原内部的绝对领导权。而要打仗,就要从牧民之中抽调士兵,又要征收更多的牛羊作为军饷。

与中原朝廷作战的时候,草原人往往是选择以战养战的打法,带上几天的口粮,之后走到哪里就抢到哪里。抢来的粮食不但能够供给战时的需要,还能留下一大部分带回草原,再加上金银布帛等物,劫掠的牛羊子女,收获十分丰厚。

但是现在,他们跟西域诸多小国交战,这边的物产完全无法跟中原相比,能够缴获的战利品自然少了很多,不是从前那样打个仗可以赚的盆满钵满。有时候战争收入甚至不够补贴消耗,必须要从草原运来粮食。

所以渐渐的,士兵们的热情都被消耗的差不多了。

虽然在经过数次战争之后布日古德这个草原王的威信已经大大增加,让草原各部落都十分服膺,不敢有所抵抗。但事实上,下面的反战情绪已经非常高涨了,人人都希望能够停下来休息一下。

布日古德显然也察觉到了这一点,所以这会儿正在召集谋臣商议接下来的发展。

西域还是要打的,不单是因为开拓了丝绸之路之后得到的好处,也是因为这是他跟顾铮的约定。只有他这里不断出战,才能不断从中原获得更多的武器和装备。但是士兵们的情绪也不能不顾虑,毕竟这才是他掌控草原真正的根本。

但停下来休养生息,对草原人来说其实用处不大,毕竟草原物产就是那么些,再怎么经营也不可能增加太多,把时间浪费在这上面,很显然并不明智。

这一点不但布日古德很清楚,下面的人也十分明白,所以这会儿,众人的视线就免不了放到了中原。

说来说去,还是打他们的时候收获最多,最叫人兴奋。

以前草原部族出兵南下的时候,人人都高兴得像要过年,因为他们都很清楚,到了大楚可以抢到太多的东西,除了果腹的粮食之外,还有在草原上难得一见,就算有商队贩卖价钱也贵得吓人的金银器玩和布帛。南下一趟,整个家庭的处境就会大大改变。

但是所有人心里同样也是有顾虑的。上一次的失利,对他们来说是个刻骨铭心的教训,大楚现在的军队实在不好惹,京城皇宫里坐着的那位大长公主殿下更不是普通的女人,非常有决断。如果不能打赢,贸然开战并不是个好主意。

但是要他们放弃,众人又心有不甘,因为这是眼下最好的选择了。

犹豫到最后,布日古德最终还是决定先派遣一支军队南下,试探一番。

据说大楚朝廷如今精力都放在了南方的出海贸易上,说不准会顾不上西北这边。尤其听说西北有很多百姓南下,如今空虚的很,对他们而言的确是个最好的机会。如果这时候不抓住,等大楚朝廷反应过来了,也就没他们什么事儿了。

贺卿也没有想到,一直是为水师船队准备的火器,竟然是先用在了西北。

虽然签订了停战协议,但贺卿对布日古德的信誉持保留意见,并不认为真的就可以就此高枕无忧了。异族本来就是如此反复,被压着打的时候会毫不犹豫的投诚,但一旦被他们窥见大楚国内的空虚和弱势,就立刻会卷土重来,再次掀起战争。

不过她本来以为,布日古德会更有耐心一些,毕竟现在两边开始贸易合作,他们已经可以取得足够的生活物资,甚至顾铮暗地里还给他们提供武器。而对西域那边的扩张,也可以弥补一些战争的损耗,以战养战。

所以贺卿本以为,在打通西域的道路之前,布日古德不会南下。

但现在看来,她还是低估了此人的狼子野心。他就像是草原上的狼,长期蛰伏着,看上去无害,但只要看到一点机会,就会立刻扑上来,想咬下一块肉。

不过这一回,他们显然失算了。

因为火枪在船上的用处不算很大,受到距离限制,除非接舷战,否则大部分时候都用不上,所以顾铮只往水师那边送了一小部分,剩下的全部都武装到了西北军中。

这本来就是为了防止布日古德出尔反尔,对大楚下手。而这份考量,显然很有先见之明。

布日古德派出来的这支军队,并不是他自己麾下的精锐之师,而是由依附的部落和俘虏组成的杂牌军,论起战斗力来,跟他自己的精锐根本无法相比,在令行禁止上就更不用提了。

所以除了最开始的时候,大楚军队措手不及,让他们占了一点优势之外,等到这边彻底反应过来,他们就只能被压着打了。

更叫他们惶恐的是,这一回,大楚的军队没有固守城池,而是派出了骑兵,在草原上与他们作战。而骑兵手里此前从未见过的的火器,更是叫他们吃了大亏。

草原人其实已经在防备大楚的火药了。毕竟上一回的教训实在是太过惨重,就连布日古德自己也因此被俘虏。

不过他们对火药的认识很显然,还停留在炸药包上。草原人念念不忘的,是张抗用它炸开河道,淹没了草原人的军队,至于具体的威力,最多不过是能让他们的马匹受惊,实际上杀伤力并不强大,只要有所准备,应该还是可以对付的。

至于这东西真正可怕之处,他们根本一无所知。

更没想到大楚的军队这次拿出来的火器早已更新换代,升级成了杀伤力远远超过弓箭的火枪。除此之外,因为动力不同,火枪的射程也比弓箭更远。

挥舞着大刀长矛的草原骑兵,在猝不及防之下遭遇了热武器的炮轰。

他们并不知道,这是一场足以写进历史的战事,因为火器第一次出现在了世人面前,对后世的武器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在此时,草原杂牌军损失惨重,又惊又怕,迅速溃败得一塌糊涂,四处奔逃,被西北军追着打,死伤无数,俘虏无数。

基本上没有对对方造成任何有效的威胁,这一次试探就结束了。

布日古德派来督战的精锐小队躲在大军后面看到这一幕,同样被吓坏了,甚至没有考虑去收拢那些四处溃散的残军,而是直接掉头回返草原,把这个惊天的消息传回去给布日古德。

现在的大楚早已不是之前的大楚,更不是草原铁骑可以肆虐的对象。

甚至,亲眼看到那一幕,他们已经开始怀疑,能够轻易就被洞穿的铁骑,还能称得上铁骑吗?

南下打草谷估计已经是一条绝路,决不可轻易尝试。

这个消息自然十分出乎布日古德的预料。

其实顾铮愿意吧淘汰下来的武器装备出售给他的时候,他就已经猜到了大楚可能在研究更厉害的武器装备。毕竟彼此是敌人,对方不可能那么好心增加他们的战斗力。

但草原骑兵如风,从来也不怕在战场上与人对战,所以布日古德内心里,对自己的草原精锐骑兵还是非常有信心的。即使装备差了些,对战中也能够占便宜。

毕竟大楚马匹不多,步兵对上骑兵就是一场悲剧,所以更多的时候,他们只能据城而守,不敢主动出击。

骑兵最大的优势就是机动性,他们完全可以绕过城池,劫掠那些散落在各地的村庄,补充自己的所需,不跟大楚的军队正面对上,这本来就是打草谷真正的含义。却没有想到,他们升级之后的武器会完全超出想象,即使最精锐的草原骑兵,也不是对方一合之敌。

虽然自己没有亲眼见过,但布日古德对自己一手带出来的精锐骑兵的判断是非常信任的,几乎是立刻就打消了南下的想法,决定继续去打西域的那些小国。

虽然打他们能够获得的收益少,但是安全啊!

只是他自己信任下属的判断,不代表其他部族的首领们也愿意相信。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