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朝堂交锋(1 / 2)

加入书签

乾兴元年(公元1022年)二月二十九日,宋真宗赵恒于东京延庆殿驾崩,享年五十五岁,在位共二十五年。

随着皇帝之死,围绕皇位的归属,各派势力蠢蠢欲动。

且说李迪的车驾抵达宫门外,李迪和杨宗谨从车上下来,在经过层层检查后,来到为皇帝凭吊的大庆殿。

大庆殿坐北朝南摆放着宋真宗的灵位,上书谥号:文明章圣元孝皇帝。庙号:真宗。两侧无数披麻戴孝的臣子,面对着巨大的灵位痛哭流涕。

李迪和杨宗谨来到殿内,面对着灵位恭敬的三跪九叩。

跪拜完毕,立在一侧。

位居群臣之首的丁谓见到杨宗谨,冷声责备李迪:“如此庄严肃穆的场合,像杨宗谨这样一介白身岂能进来!”

李迪从容应道:“丁相公不要着急,等八贤王到了,我自有计较。”

丁谓冷哼一声,罕见的没继续追究。

忽然,有一个太监跌跌撞撞的跑进来,叫道:“八贤王杀人了!”

满殿大臣无不惊愕。

“你刚才说什么?”丁谓一步来到太监面前追问道。

“八贤王把皇后娘娘身边的贴身宫女寇珠杀死,就在广政殿内。”太监一脸慌张的回道。

广政殿是宋朝皇帝策试进士和每年举行春秋大宴的场所,后来改称集英殿。

八贤王居然会出现在那里,又杀了皇后身边的宫女,真是匪夷所思。

丁谓脑子转的飞快,大声叫道:“八贤王在这个时候做此事,是对大行皇帝的不尊重。理应从速彻查,务必弄清楚始末原委。”

不少大臣附议。

“且慢!”李迪关键时刻站了出来,“官家不幸驾崩,群臣哀悼。然国不可一日无君,宜先正君位再追究八贤王的事。”

更多的大臣附议。

李迪转身拉着杨宗谨,说道:“这是杨宗谨,官家生前……”

话未说完,丁谓粗暴的打断道:“容我说一句。杨宗谨的父亲是杨崇觉,曾是殿前都指挥。杨宗谨纨绔成性,满城尽知。这样的人居然被官家单独召见,召见后不久就驾崩了。”

群臣议论纷纷,都看向杨宗谨,这个位于风暴中心的少年。

个丁谓,开口就在把大臣们往沟里带。先入为主的给杨宗谨树立了个不好的印象,后面的话就自然减了几分公信力。

杨宗谨眼见情况不妙,上前一步道:“我父亲的确曾是殿前都指挥,至于为何被贬,因何被贬,想必大家心里都有数。”

紧接着话锋一转,指向丁谓:“丁相公身为朝廷宰辅,却粗鲁的阻扰李相公把话说下去,究竟在怕什么?”

丁谓怒道:“本相自然是为了社稷的安泰,朝廷的安危,绝不允许你这样的宵小之徒混迹朝堂。”

宵小之徒,这一顶好大的帽子,被丁谓现场编织而成扣在了杨宗谨的头上。

不等杨宗谨申辩,丁谓又道:“官家在驾崩前是和你见过面,而后驾崩。当时听雷允恭说,你是给官家看病。说!你究竟对官家做过什么!”

杨宗谨道:“我什么都没做,只把了一下脉。”

“我不信!”丁谓立刻喝令禁军将杨宗谨拉出去。

数名身穿甲胄的壮汉冲进大庆殿,就要捉拿杨宗谨。

就在这时,只听李迪喝道:“都给我住手。”

众人一怔。

李迪迈着四方步,来到丁谓面前,不怒反笑道:“丁相对一个少年兴师动众,未免小题大做,你到底在怕什么?”

丁谓心头一颤,心想尽管八贤王此刻不在现场,但寇准一系的官员于朝中仍不在少数。双方果真要硬碰硬,讨不到便宜。

他一抬手,禁军放了杨宗谨。

李迪向杨宗谨道:“把东西拿出来吧。”

杨宗谨从袖子里拿出一块黄布,高声道:“这是官家驾崩前交到草民手中的传位诏书,官家遗旨,命草民将传位诏书转交枢密院枢密使,同平章事王钦若,并且代为宣读。”

把话说完,扭头看向丁谓身后的瘦瘦的中年人。

此人正是王钦若。

丁谓也大吃一惊,回头看着王钦若。

吓得王钦若把脑袋一缩,不由自主的退后一步。

杨宗谨表情肃穆,内心却笑开了花。

这招妙棋出自岳父李迪的手笔。

此前,李迪知道官家要杨宗谨把传位诏书交给八贤王,便觉得不妥。

八贤王地位超然,表面上要游离在各方势力之外。如果这份传位诏书由八贤王代为宣读

,就会丧失了超然的地位。

现在回头看,真是无比英明的决定。

而交给王钦若,却可以起到一石二鸟的效果。

这第一是王钦若和丁谓本是同一个阵营,为了这件事势必闹僵。第二是分化一个敌人,比多一个朋友更有作用。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