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我的皇后堂妹(1 / 2)

加入书签

武婧儿和云川等人一起乘船沿着大运河去了苏州。

  苏州是淮南道的十二州之一,治下六县。苏州西部太湖流域以蚕桑和丝织业为主,周围凡是空地都种上了桑树。经过历代的开发,此地经济发达,百姓丰足。

  种桑三年,可供一世。西部地区拥有成[shu]的种桑养蚕体系,百姓习惯且[jing]于此道。即便棉花所用人工要少于蚕桑,但此地依然以蚕桑为主。

  苏州东部的开发,却不如西部,但这里却开辟了许多棉田。说苏州东部大家或许不[shu]悉,元朝时此地设府,名为松江府。

  “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完魏塘纱”①的松江。明清一代,松江府的棉纺织业极为发达,棉布畅销海内外。

  武婧儿可能说不清楚为什么松江府会成为全国棉纺织业的中心,但她认为既然这里能成为棉纺织业的中心,那必然是天时地利人和。

  与其在其他地方冒险,不如追寻“后人”踪迹,在这里选址建造棉纺织局。

  武婧儿来苏州建棉纺织局主要有三个目的,一是推广棉纺织品,二是赚钱并监督地方,三是以棉纺织品为支点去撬动其他的事情,比如海外贸易、水师、币制和税收等等。

  武婧儿建立棉纺织局的灵感来源于千年后的苏州织造局。

  苏州织造局不仅是供应宫廷纺织品的皇商,更是皇帝在江南的耳目。比如康熙朝的李煦,他将苏州一带的晴雨、物价、民情和官员履职等情况坚持不懈地上奏给皇帝,可谓是清帝在江南的眼睛。②

  大唐的都城定在长安,除了沿袭隋朝,也有镇抚西北,防备西北诸部落之意。关中一带驻扎全国约莫百分之四十的军队,达到举关中之众以临四方的局面。

  然而这种军事策略却给关中带来了严重的后勤负担。大唐天子很多时候要去洛阳,不是因为洛阳风景好,而是因为洛阳有粮,有通过大运河从南北运来的粮食。

  安史之乱后,北方藩镇割据截留赋税,是东南支撑起了唐朝的财政。

  唐朝如今实行的府兵制,兵农合一,士兵自备粮[cao]马匹武器,无须国家出钱养兵。但现在府兵制的弊端初现端倪。

  随着时间流逝,土地[ri]益集中在权势之家,这些人可以通过各种手段逃避或免除租税徭役,然而穷者无立锥之地,自然要逃亡。

  国家没有多余的土地授田,折冲府点不来兵,但众所周知大唐的边疆并不安宁。这时,募兵制就开始登上历史的舞台。

  但是募兵需要钱啊!

  钱从哪来?

  武婧儿这次来苏州,是经过了深思[shu]虑,她想通过棉纺织品去撬动改善大唐的财政状况。建造纺织局也是目前在武媚娘的羽翼范围内,武婧儿能做的。

  从棉纺织品到发展水师,改革税制和币制,需要很长的路要走。

  武媚娘和武婧儿同时也需要时间来积蓄力量,蜕茧成蝶。

  旭[ri]东升,远山的轮廓逐渐清晰,金[se]的阳光洒在大地上。

  武婧儿收回跑远的思绪,站在纺织局的选址前,干劲十足。

  这次建纺织局的规模要远远大于之前在歙州建的茶厂。武婧儿准备起数百间房屋,打造数千张织机,将纺织局建成一个容纳数千人的手工工场。

  然而,此地人力和物资有限,—切都得慢慢来。

  万丈高楼平地起,武婧儿开始招人建屋子。除了屋子,去籽弹花纺纱织布的机子也都没有。武婧儿搓搓脸,对于这个时代,要吃猪[rou]从养猪开始这样的事情,她已经习惯了。

  幸好,她从皇宫之中带来了几个[shu]练的木匠。这些工匠带着招来的人,统一尺寸和标准,将机子拆分成数十条生产线,最后将这些零件组装成型。

  除了建造纺织局,武婧儿也开始了纺织业务。她一边从百姓手里以市价收购棉花和棉纱,而后又将这些棉花棉纱让百姓以来料加工的方式最终织成棉布。

  最开始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些地区的纺织水平并不高,织出的布既粗糙又慢。武婧儿一时没考虑到这个问题,导致收上来不少瑕疵棉纱和棉布。

  武婧儿连忙派了宫女红药和百合组织培训织工。红药和百合是武媚娘送来的宫女,来自尚衣局,擅长纺纱织布,对棉花纺织的流程很是[shu]悉,由她们去培训再合适不过。

  除了红药和百合外,还有七人,分别叫房如雪、青梅、紫菀、海棠、芙蓉、茉莉和丁香。

  其中房如雪是正八品司衣,今年约莫二十岁,看姓氏就知道是因房遗爱谋反案没入掖庭为奴的房家后人。

  r/>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房如雪被武婧儿安排去主持房屋建设,并带着海棠和芙蓉两人作为助手。青梅和紫苑[xing]子活泛伶俐,做事爽利大方,被武婧儿放到了前端收货。茉莉和丁香去协助制造纺织器械。

  武婧儿睁开眼睛,隔着帐子看见外面天[se]大亮,身侧的人早已出去。

  武婧儿从床上下来,只见窗户开着,阵阵清爽的晨风从外面吹过来,花瓶里[cha]着一束露水未干的野花。

  盆架上放着一盆清水,架子上面的格子里摆着香皂布巾牙刷牙粉。武婧儿嘴角弯起,洗漱更衣,吃完饭,就出了门。

  虽然现在刚寅末,但工地上的工人已经干了半个多时辰,房屋的地基已经扎好。这些人都是附近

  村庄的村民,天蒙蒙亮就结伴从家里出发来到这里上工。

  公主府的护卫三人一队,来回巡视,以防有人打架闹事。

  武婧儿远远看见身着胡服的房如雪正被几个管事围住。

  见工地一切正常,武婧儿继续往前走,听见大棚里传来吵闹的声音。进去一看,发现一个老妇人拉着青梅撒泼,嘴里说着青梅欺负老人家之类的话。

  青梅脸[se]涨红,急得说不出话来。

  武婧儿眉头微皱,拨开人群,问道:"怎么回事?拉拉扯扯成何体统?"

  青梅如遇救星,道:“殿下,这阿婆以次充好,我不收,她硬说我们给她的就是这样的棉纱。”

  老妇人看见武婧儿扑通一声跪下,哭道:"殿下,老婆子我今年六十多岁了,怎么会撒谎?这小娼……娘子竟然说我们昧了好棉纱,用坏的来顶,天地良心,我们都是老实人怎么会做这样没良心的事来?"

  武婧儿神[se]平静,叫人拿来棉纱棉布样品、老妇人送来的棉布以及收据,——翻看。收据上写着王刘氏拿走二十斤上等棉纱,双方均签字画押。

  加工之后送回来的棉布却是次品,上面布满了灰褐[se]斑点,难怪青梅认为老妇人以次充好。武婧儿叫人找来红药,她是纺织行家,对这些东西[shu]悉,叫她来以备咨询。

  “这位阿婆的里长可在?”武婧儿问道。

  一个黑瘦干枯的老头从人群挤出来,跪下磕头道:“[cao]民是大树乡的里长王进财,王刘

  氏是我们乡的。"

  武婧儿点头,道:“李大牛可在?”

  李大牛是武婧儿这回带来的奴仆,听到公主叫,立马走了出来。武婧儿颔首,道:"人基本齐了,我就开始问了。"

  "青梅、李大牛,收据上写你们二人经办此事。王刘氏拿走二十斤的棉纱可是上等棉纱?"“是。”二人齐声道。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