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我的皇后堂妹(1 / 2)

加入书签

库狄云珠领着安西织造劝农使的差遣,欢快地回到西域。

  武婧儿也要离开长安。在离开长安之前,她给武媚娘递了一封奏章。

  奏章中,武婧儿自请将走上正轨的苏州织造局收归内廷,并请在织造局内设立官职。

  因为泰山封禅和魏国夫人去世等各种事情,武婧儿已经离开苏州有大半年,但苏州织造局每月都会送来经营报告。

  苏州织造局现在有织机三千五百多张,织工五千多人,每月的产值都在稳步上升,而且销路完全不愁,甚至有海商慕名前来提货。

  任谁看都知道,这个织造局完全就是只下金蛋的老母[ji]嘛。但谁也想到,武婧儿竟然要把织造局献出去。

  武媚娘不能理解,这个姐姐的脑子究竟是怎么想的?人家当皇后,娘家人都是从皇家往自家腰包里扒拉东西。

  她当皇后,娘家人却从自家向皇家献东西。她可以负责任地说,李唐皇室用三姐姐的方子赚了不少名声和钱财。

  三姐姐家虽然富有,但他们这点家财,哪里比得上人家传承几百年的世家大族?更别提富有四海的李唐皇室。

  他们老李家,根本就不缺钱!

  自家穷得有一比,还想着给皇家献钱,这是什么脑子!武媚娘气得叫来武婧儿,先是劈头盖脸骂了一通。武婧儿只得讪讪地领受,不敢反驳一句话。

  武媚娘出完气,喝了一大[kou]茶,道:“你怎么想的,给我仔细说说。李唐皇室的地缝扫扫就够你花几辈子,不差你这三瓜两枣。"

  武婧儿尴尬地笑了笑,武媚娘所言确实有理,但是她有自己的考量。于是,武婧儿就将自己建立织造局的初衷说出来。

  武媚娘听着听着,脸[se]缓缓恢复,道:“你的意思是让织造局作为朝廷在江南的耳目?”

  武婧儿点点头道:"“江南经过历朝开发,人[kou]增加,经济发展,再加上水热充足,资源丰富,过不了多久就会成为国家的财赋重地。"

  “田赋是固定的。”武媚娘道。

  “国家财赋收入不仅有田赋,还有商税啊。江南[jiao]通便利,山多水多,生长着各种经济作物。经济作物就是主要用来卖钱的,比如大豆、甘蔗、油菜、果蔬、茶树、桑树、木材、竹子等。这些货物[jiao]易,肯定是要收商税的啊

  。"

  “有了钱,陛下和娘娘就可以兴修水利、修桥铺路、赈济灾荒以及以备不测。”

  武婧儿不甚[shu]练地给武媚娘画饼:“南方资源充足,地域广阔,所提供的赋税必然要超过北方,对于这些地方难道不应该加强监察吗?"

  武婧儿说的这些是她基于后世的资料得出的结论。其实在武婧儿说话时,武媚娘就想到了这几年国家财政收入情况。

  南方的财赋收入确实逐年提升,隐隐有超过北方之势。

  武婧儿说完,眼巴巴地看着武媚娘。武媚娘没好气道:“你这么一说,反倒是我的不是了。”

  “娘娘为我着想,我记在心里。在力所能及之下,只想回报一二。”武婧儿能够肆无忌惮地行事,主要是托庇于武媚娘。

  她庆幸自己生活在风气开放的大唐初期,更庆幸自己是武媚娘的堂姐。权势地位唾手可得,更难得的是武周时期可以女子参预朝政。

  这么好的姐妹,这么有魅力的老板,打着灯笼也难找啊。太阳升到半空中,天气变得热起来。

  含凉殿中却清爽宜人,四面窗户内侧糊上了藕荷[se]的蝉翼纱,玻璃窗户朝外打开。夏风被太[ye]池洗去炎热燥意,才被送进殿内。

  太[ye]池岸边,柳枝低低垂下翠意正浓,倒映在水里摇曳生姿,如同柔情似水的佳人临镜梳妆,透过藕荷[se]的窗纱看去,添了几分仙子的超逸出尘。

  武媚娘沉吟半响,回过神来道:"后面你想怎么做?别和我打马虎眼。"武婧儿听到声音,将目光从窗户移了过来,心情莫名地畅快了许多。

  “我想继续做织造局的负责人。”武婧儿朝武媚娘讨好一笑。

  武媚娘瞥了她一眼,没好气道:"织造局是你一点一滴建起来的,不让你做让谁做?"武婧儿听了,眉眼弯弯:“嘿嘿,娘娘对我最好。”“傻子。”武媚娘嘴里吐出两个冷酷无情的字眼。

  武婧儿:..

  “娘娘,你骂人就不对了。”武婧儿反驳道。

  武媚娘面[se]平静道:“你听错了。织造局先归内廷尚服局管,官职一如其他四司设立。你为正六品司织,全权负责苏州织造局。另外,命你为江南道织造使,每月往京师汇报情况。"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