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劝说(1 / 2)

加入书签

第122章  劝说

        杨母每年的年初都会发电报给三叔,都会通过汇款补贴三叔一家,可惜老家到底是小地方,最重要的是农村到底是物资匮乏,很多时候有钱都买不到所需要的东西。

        就像是学习资料,很多京城常见的资料,西施故里那边却没有。所以三位妹妹弟弟学习也不行。

        对比下杨舒明和杨舒浩就知道了,杨舒浩虽然一直以来成绩不好但也已经上到初二了,杨舒明还只是六年级。

        教育资源是否集中,只会看当地的经济如何,一般情况下,经济越发达,教育就越好。从明朝的江南,到如今的大城市,概莫能外。

        优秀教师想着来大城市,大城市的父母想着给子女更好的教育,子女想着自己能考上理想的大学,这就是和小地方的观念的差距。

        在如今的时代,有多少女性没有上过初中,甚至很多女性都是文盲,女性一到七八岁就被父母当半个劳动力用。

        “二哥,你家的房子好漂亮啊!京城也好雄伟壮丽啊!”

        三叔和三婶倒是还好,毕竟他们年少时家境富裕,但三位弟弟妹妹却是第一次看到,特别是杨舒怡,年纪最小的她心直口快,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杨舒雯和杨舒明虽然没说,但也是一个表情。

        “来,先喝杯麦乳精吧。”

        王雪把小西瓜抱给了杨母后,就给三人每人都泡了一杯麦乳精。

        “谢谢嫂子,真好喝,真甜。”

        也不知道三人喝没喝过麦乳精,不过三人捧着杯子,慢慢品尝的样子,也能看出三叔家的日子的确不好过。

        其实能好过才怪了,一家五口,在杨舒雯出工前,只被计算成一个半的全劳力,年底分量时别说分到充足的口粮了,十有八九还得倒欠大队里面。

        在这个农村以按劳分配来分粮的时代,每个人都能分到数量不定的口粮(以男女和年纪划分),但是如果一家人劳动记分不够的话,村里还是会发口粮,就会产生倒欠。

        一户人家发生了倒欠,就要想尽办法把欠村里的记分还了,不然村里也会采取措施。

        所以三叔一家,大概率会用杨母汇的钱用来买工分。三位弟弟妹妹想吃好喝好,那就只能睡觉了,梦里啥都有。

        如果不是杨母的接济,之前那三年,三位弟弟妹妹别说能够去上学了,吃糠和稀估计都是梦想,十有八九还得吃树皮啃草根。

        “弟弟妹妹,来,吃糖。”

        杨舒宁拿出大白兔,然后又对家人们说道:

        “三叔,大哥,我们去大哥的房间,这里有小孩妇女在,抽烟不方便。”

        “哥,我也要去看看大哥的房子。”

        杨舒雯一听杨舒宁要带着自己父亲去杨舒晨的房子,也迫不及待的想去看看。

        至于杨舒明和杨舒怡,还在幸福的吃着糖呢。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