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对名额分配的争论(1 / 2)

加入书签

第223章  对名额分配的争论

        “嫂子,我这还要安排明天的事情,就不陪你们去了,你们一路上当心啊。”

        吃过午饭,杨舒宁四人就拿上洪德佬妻子准备好的祭品,准备去祭拜下先人。虽然不年不节的,但想来先人们不会有什么意见。

        “爷爷奶奶,我等不孝,这么多年还是第一次来祭拜你们,而且还要把伱们迁到京城去,如果你们有什么指示,就托梦给我,我一定照办。”

        杨舒宁在杨母的指点下,摆好供品,点上香烛,恭敬的祭拜先人。

        祭拜时,杨舒宁他们还带来了镰刀锄头什么的,准备除除草什么的。却没想到肯定就没杨舒宁他们发挥的机会,上面只有薄薄的一层,看来洪德佬没有骗人,他是用心帮忙祭拜过了。

        按理是不迷信不信鬼神的杨舒宁,却是显得有些迷信了。

        主要是杨舒宁是穿越来的,虽然不知道穿越是什么原理,但想来肯定是科学解释不了的,由不得他不迷信啊。连穿越这事都能发生了,如果真有鬼,杨舒宁也能接受了。

        当然,现在可是到了人道洪流时期了,扫除一切牛鬼蛇神,如果真有鬼,估计也是夹着尾巴做人了。

        祭拜完爷爷奶奶,就去祭拜了二爷爷二奶奶,最后是大伯大伯母的。

        正当杨舒宁四人在祭拜先人呢,洪德佬家里也是吵得不可开交。

        因为杨家在清朝时也算是家道中落的寒门(这里的寒门可不是很多理解的穷苦人家,古时寒门指的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意思是造成了上品官员没有出身于社会下层的人才,而低品官员却没有豪门势族的人。但觉得称得上是士绅、大地主的一类人。),所以杨舒宁这个嫡脉虽然人丁不够兴旺,但没出五服的族人也有三十多户之多。

        三十多户人家,以农村里的每户上中下三代算,起码也有5人之多,这还不算家里老二老三长大后分家另过的,算起来杨舒宁家族也有200多人之巨。

        (以本人举例的,我记得小时候还在农村老家时,每次家族里办事,就能冒出好多没出五服的族人,办酒席时每家都要出人帮忙,像我本人长大后就是一直帮忙端菜的,直到后来大部分同辈都把酒席安排到了酒店才得以不用再端菜,而且吃席时都要留下7到10桌给家族里的人。听我父亲说,家族里的男丁不算女眷都有一百多人,在村里绝对算是大家族了,所以村里的支书一直是我堂伯担任。)

        三十多个代表挤在洪德佬家里,辈分低的直接被安排到了门外,只为争取杨舒宁留下的三个名额,不,应该是两个。因为有一个名额是指定留给了洪德佬家里了。

        “洪德佬,这事不管怎么说,我家肯定是要留一个的,就凭我家和素琴他们关系最近。”

        说话的是杨舒宁的一个堂叔,虽然是堂叔,但年纪却可以当杨舒宁的爷爷了。他的爷爷是和杨舒宁的太爷是亲兄弟,可惜他爷爷是庶长子,没有掌家的机会,但从血缘来说的确算是和杨舒宁一家最近了。

        洪德佬心头一盘算,还真如这位堂兄所说,他们家和杨舒宁家血缘最近。

        “那我小时还和正国叔关系最近呢,用建国之前的话说,我还是正国叔的小书童呢,我可是从小就跟在正国叔后面的,这名额应该也有我的一份吧。”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