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 草原内战(1 / 2)

加入书签

在杨爽印象中,草原上的战争应该都是骑兵群互冲。

比如在某个射雕里,哲别对阵成吉思汗。

甭管你多么厉害,都要尝尝我手中的弓箭。

可当东、西两方突厥分别吹起总攻号角后,他方才知晓,战争就是战争,不存在任何冲动和莽撞。

哪怕阿波再想复仇,也不可能一上来就不顾损失一哄而上。

两军骑兵分别在各自阵前游弋,并飞快将自己手中的羽箭抛射进对方队伍里。

随后,骑兵群分散向两侧,露出各自主力战兵。

沙钵略这边,无边无际的军阵里旌旗密布,细数之下,仅是步兵就有二十万之巨!

并且,他们最前方的军阵装束,几乎与隋军相同,完全不复野蛮人模样。

甲士!

至少十万甲士!

虽然后方队伍的衣甲有点儿简陋,但前方的军士确确实实是甲士!

不但如此,刚刚看到的百余架投石机和床弩,竟然在飞快增涨。

两百架、三百架、四百架……

从古至今,人类强大与否,不是体现在极度燃烧脑细胞的战略上,而是一代强过一代的战争器械!

当火器还未普及时,投石机、床弩,无异于酷似未来坦克大炮般的存在。

而杨爽心里也明白。

沙钵略的强大,不在于与隋军对阵的磨炼,而是来自北周。

不光是因为他们同属蛮族,还有面对北齐、南陈威胁时,产生的连襟利益关系!

最重要的是,阿波此战似乎毫无胜算。

念及到此,杨爽忍不住看向西突厥军阵。

然而,当他看到前方骑兵群散去,露出的奇怪步兵时,心中更是惊诧莫名。

罗马方阵?

不!

这是以骑兵为主,长枪兵为辅的的改良马其顿方阵!

其实,罗马方阵与马其顿方阵概念相同,区别在于军阵紧密程度,还有青、中、老,三代兵士的站位方式。

罗马方阵的产生,是因为蛮族入侵带来的大破坏。

黑暗中世纪,欧洲大陆人口锐减,不得不以青年兵组成的第一横列,壮年兵组成的第二横列,中年兵组成的第三横列。

因为少年兵缺乏训练,只能组成轻步兵,装备普通标枪和投镖。

而青年兵,有一定的战斗经验,可以组成军团的第一横列,装备两支重标枪、一支宽刃短剑和一个圆形盾牌。

至于壮年兵,年龄在三十岁左右,为军队的核心,组成军团的第二横列。装备两支重标枪、一支宽刃短剑和一个圆形盾牌。

最后方为中年兵,年龄最大,经验最丰富。通常构成军队的后备队。组成军团的第三横列,装备一支十二英尺的长矛。

只有经历铁与血的洗刷,方能成为百战精兵。

无论战争打到那种程度,只要精兵不死,军魂不灭,未来队伍方能轻松重组。

而这样的配置,也使得罗马方阵单方阵作战能力极为强悍,对抗各类兵种能力都不逊色。

但是,这些强大,只是体现在欧洲那旮旯。

达头或许从萨珊波斯,也或许从罗马帝国调回来的精锐,真能适应沙钵略从中原搞来的战争?

咚咚咚!

阵阵号角吹,三通战鼓擂。

双方骑兵发挥完自身作用后,归于主战军阵两侧。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