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9章 摊丁入亩(1 / 2)

加入书签

“摊丁入亩。”李安一字一顿道。

    摊丁入亩是清朝时期实行的一种税收制度。

    古代苛捐杂税非常多,其中最出名的就是丁税,也就俗称的人头税。

    这对普通百姓来说其实非常不公平,许多百姓连田地都没有,每年依旧要交丁税。

    在清朝实行摊丁入亩前,明朝实行的一条鞭法,算是摊丁入亩的前身。

    一条鞭法,把除了丁税以外的其余苛捐杂税,全部折算进了田税。

    而摊丁入亩则是把丁税也折算进去。

    简单来说,就是把所有百姓需要交纳的税收,全部折算进田税中去。

    这样一来,田多的多交税,田少的少交税,没田的不需要交税。

    一旦能够实行,田地对于地主乡绅来说就跟鸡肋一样,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地主乡绅拥有大量田地,又不可能自己去种,始终要租给百姓。

    但是田地收成就那么多,百姓们本就被他们剥削的很惨了,他们要是把税收转嫁到佃户身上,佃户根本承担不起,如此一来也没人给地主乡绅种地。

    毕竟百姓成为佃户,也是为了活下去。

    结果给地主乡绅当佃户,依旧活不下去,百姓自然不干了。

    而对于地主乡绅来说,田地若是荒在那,税收一样要交。

    甚是隐田现象都能得到解决。

    地主乡绅隐田,就是为了避税。

    但是把所有税收都折算进田税中,每亩田需要交多少税,是根据当地人丁总数,除以登记在册的田亩数来交的。

    也就是说,他们隐田后,明面上每亩田的税就变高了。

    那些隐田少的,甚至没隐田的肯定不乐意了,届时说不定还会主动揭发那些隐田的地主乡绅。

    当然了,这只是理想状态下。

    然而实际上不管是明朝的一条鞭法,还是清朝的摊丁入亩,虽然政策非常好。

    但是到了中后期,土地兼并依旧十分严重。

    摊丁入亩的初衷是使全国赋役负担达到某种公平合理的水平,使赋役负担与纳税人的财产成正比,从而保证税收公平与效率。

    但是摊丁入亩从一开始就没有处理好均匀分摊赋税的问题,因而在其实施之后一定程度上出现了赋役不均的问题,这导致了新的不公平。

    而且任何政策都有漏洞可钻,不过对于现在的大宋来说,还是利大于弊的。

    当李安把融合了一条鞭法的摊丁入亩详细的解释了一遍,王安石几人都震惊的看着李安。

    许久,王安石才回过神来,惊叹道:“子谦大才,我不及也!”

    “介甫兄言重了,任何政策都有利有弊,摊丁入亩虽好,也依然存在弊端。我只是有个初步的想法,该如何完善,避免这些弊端,还得靠介甫兄来做。而且此法虽好,却需要官家支持才能推动。如今还不是时机,介甫可以一边完善此法,一边等待时机。”李安说着,不着痕迹的撇了赵策英一眼道。

    从赵策英刚刚那番话来看,他也是支持改革的。

    而历史上支持王安石改革的正是赵策英。

    如今两人有了师生关系,若是还如原来那般,赵宗全最后坐上皇位,等赵策英登基后,才是改革变法的最好时机。

    李安这次来禹州,就是不想王安石失去信心,二来也是想通过给王安石出主意,增加王安石对他的信任。

    以后在王安石犯倔的时候,自己若是能说动他,避免变法中出现的问题,或许变法真能成功。

    王安石闻言连忙摇头道:“不行,此法是你想出来的,岂能由我来完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