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观摩学习的收获,完成素描写生(2 / 2)

加入书签

    他先擦掉一些觉得无用的地方,减弱次要的细节,突出雕塑的整体美感。

    随着改动,画面主要部分的虚实变化更加微妙,一种崇高的美感得到突出。

    不知不觉,姜哲画到傍晚。

    直到他觉得光线减弱,已经不利于作画,才停笔,观察自己的作品。

    虽然改动了一些地方,但这幅画似乎还可以更美。

    姜哲琢磨,明天还有一天时间,应该够用了。

    这时,班长回到画室。下午,她陪着带着五个人献爱心的同学去献血。

    很多人见到班长,问起献爱心的经过。

    听着班长说起过程中的一些细节,几位没能争到机会的人,只能暗自惋惜。

    姜哲在班长讲述经历的时候,看了其他同学的作品。

    所有同学的创作,都进入收尾阶段。收尾,是很考验才气的阶段。

    他离开画室,去食堂吃饭的时候,还在琢磨这次创作的成败得失。经过反思,发现了自己在绘画方面存在的问题。

    其中的一个问题很明显,就是他在学画阶段,包括上一世养成的绘画习惯和意识,有利有弊。

    例如,老师经常在学生初学素描时,教他们用直线概括形体的办法,甚至总结出类似宁方勿圆等方法。这种办法能够帮助学生快速掌握抓型的能力,对学生的学习有好处。但如果过度强调,或者一味强调,就会忽视另一些训练,比如弧线的训练,以及对物相美感凝炼的能力。

    姜哲在观摩大师创作的时候,感受最深,收获最多的就是营造美感。

    米开朗基罗一直强烈地追求灵魂之美与理智之美,自然与物质之美。很多人观摩他的作品,会想到同一个词——崇高。这也是人们对文艺复兴时期绘画大师们的总结。

    他有了新的认识,就意识到自己以后的练习,要在哪些方面下功夫。

    姜哲和陈嫣吃过晚饭,回到寝室,看见邵辉在喝葡萄糖。

    他知道邵辉在班里也争到献爱心的机会,就问道:“感觉怎么样?有没有不舒服?”

    邵辉放下葡萄糖瓶子,说道:“没事儿,就是体温有点变化。大夫说了,正常现象。”

    他打开桌子上的塑料袋,对姜哲说道:“学校发了一些食品,你尝尝。”

    姜哲急忙拒绝:“不行,这可是你的滋补品。”

    邵辉说道:“没事儿,我一个棒小伙,这点事算什么?”

    姜哲看邵辉精神状态还不错,就换了话题:“甘文杰好像没回来,他是不是找女朋友了?”

    刚才一直在补作业的杜鑫,抬起头来说道:“我感觉像。他这两天的状态有点亢奋,他自己不说,我们也不好问。”

    说罢,他收起书本作业,对姜哲二人说道:“我去找同学玩。”

    邵辉开玩笑:“嫂子打电话过来,我们怎么说?”

    杜鑫笑呵呵的出门:“今晚应该不会打电话。”

    邵辉继续阅读小说。

    姜哲拿出从图书馆里借来的一本素描集。

    图书馆的画册太多,只是有一些书不能外借。

    他从可以外借的书籍中,找到这本带有米开朗基罗作品的书。其中有一幅他很喜欢的作品——最后的审判(草图)。

    这是米开朗基罗大约在1534-1536年创作的作品,用黑色粉笔与红色粉笔绘制。

    姜哲在观摩模拟创作的时候,重点关注过这幅作品。

    眼前的画册印刷水平一般,当做参考还是可以的。

    他拿起一支炭笔,开始临摹这幅草图。

    在临摹过程中,他刻意的纠正创作一些问题,实践自己在观摩时的感悟。

    这种训练,不仅需要积累,更需要思考,反复琢磨,如果自己来描绘新的形体,应该如何运用学到的方法。

    思考与练习交替进行,让他忘记了时间。知道邵辉三人陆续休息,他才关灯睡觉。

    周五,姜哲带着体验与收获,修改自己的作品,直到下午3点。

    班长开始组织完成作品的同学,收拾工具,布置画室。

    姜哲端详自己的这幅素描写生,虽然还没达到最满意,但自己已经尽力了。

    班长来到姜哲身边,见他还在观察,就笑着说道:“行了,别看了。已经够好了。你太认真,给我们好大压力!”

    姜哲放下画笔,答道:“好,收工,不给伱工作增加压力。”

    他收拾好画具,按照贾老师的布置,和同学们把作品摆成一排,然后打扫画室。

    今天是周五,又可以回家过周末。

      感谢书友读者的推荐票与月票。

        谢谢大家的订阅和支持。

    (本章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