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0 何为温度(2 / 2)

加入书签

玻璃

李忘忧敢拿头打赌,眼前这块拳头大小,透明的不规则晶体,若不是玻璃,他立刻一头撞死在豆腐上。

苏长卿也是同样一脸兴奋,手捧着那块并不美观,而且其中还混杂着许多气泡的玻璃上下仔细打量。就像她手中捧着的,是块价值不菲的钻石一般。

其实将其看成是“钻石”也不算错。

能在大唐烧制出玻璃,其价值甚至比一座钻石矿还大的多

自张骞凿空西域之后,罗马帝国生产的玻璃器物,就开始大量传入中原,是贵族们趋之若鹜的奢侈品。

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原的玻璃器物,其价值可以换取相同重量的黄金。

但这个时代,无论是波斯人还是罗马帝国,制作出的玻璃都谈不上有多纯净透明。

李忘忧的府上,也有别人作为礼物送来的“进口”玻璃器皿。以他与苏长卿挑剔的眼光来看,这些玻璃离后世的玻璃还差得很远,最多介于玻璃与琉璃之间罢了。

玻璃在古代难以烧制,主要在于沙子的熔点太高。

一千六百度的熔点,以如今的技术,要达到这样的温度却是千难万难。

但李忘忧却知道,在沙子里加入苏打,便可让其熔点降低到八百多度,只是这样烧出的玻璃是一次性产品,会溶解与水。

故而还需要在其中加入石灰,如此烧制出的玻璃才堪用。

这些知识,都是李忘忧与苏长卿两人,几乎想破了脑袋,互相商量讨论着,才从记忆里各种知识碎片中挖掘出来的。

如今工匠们真的以此方法,烧制出透明无色的玻璃,自然让两人大喜过望。

至于玻璃吹制术,其实这些大唐烧制琉璃的工匠都会,根本不需要李忘忧去卖弄他那点浅薄的常识。

玻璃吹制术早在公元前一千年,便由古埃及人发明出来了,后来罗马人学会了这一技术,并随着西方玻璃器皿传入华夏时,一起传进了中原。

得知工匠们居然连玻璃吹制术都懂,李忘忧自然大喜,立即命工匠们给他吹制一些玻璃管出来,用以制作温度计。

玻璃管的下方,带有圆形球体。

将玻璃管中灌入水银,再以玻璃液封闭管口,一根温度计便算是制作完成。

至于测算温度,在温度计上标注温度,却也不难。

沸腾的开水为一百度,冰水混合物为零度,中间等量分为一百等份。

一个不算标准,却足够测量大致温度的温度计便算是制作完成。

也正是因为有了温度计,李忘忧才临时修改了自己的计划,准备提前将“温度”这个概念,在大唐普及开来。

“诸生,我等都知道,水有冷热,天气有寒暑。但诸生是否想过,长度、重量皆有度量单位,而为何冷热我等却只能以温、烫、寒之类的词语来表述凡事皆应有度,故而道祖将衡定冷热的度,便称之为温度今日我要教授诸生的,便是温度”

李忘忧的话,落在一众书院学生耳中,倒还不觉得如何。他们毕竟年龄尚小,学识浅薄,不懂其中奥秘。

但那些旁听的名士儒生、高真高僧以及百官勋贵,却是身体一震,不由自主的将腰背挺得更直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