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县试三(2 / 2)

加入书签

进入考场前,与第一场一样,必须先由衙役搜过身后才能进场。

这一场考的是墨义,也就是围绕经义及注释所出的简单问答题,墨义答题的格式较为固定,要以“对”开始

,以“谨对”结束。

如考试题目是:“‘作者七人矣。’请以七人之名对。”

这句话出自《论语》,考生要知道这里的七人,是指古代的七位隐逸之士,即长沮、桀溺、丈人、石门、荷蕢、仪封人、楚狂接與。

所以标准答案就是:“对:七人:长沮、桀溺、丈人、石门、荷蕢、仪封人、楚狂接與也。谨对。”

若是考生不知道答案,就答“对:未审。”

因为墨义考察的也是记忆能力,比较简单,所以只要熟读五经就能考中。

季泽在这一场照样拿了第一,到了第三场的经义时,他才有些拿不准了。尽管进场前,曾远之对他千叮咛万嘱咐,要用心答题。

因此季泽每做一道题,都要告诉自己,一定要惟“圣贤书”是尊,“圣贤书”说什么都是对的。

到最后,他终于不负所望拿了个第一。

第四场考的是策问,这种题季泽比较擅长,倒不用担心。

本场考试共有五道策问题,每一道都以“问”字来开头,然后给你一段材料,阅读后回答问题,或者写出自己的见解。

比方说第一题就是,问:“周天子之田方千里,号称万乘,万乘之马皆具,又有十二闲之马,而六卿三百六十官,必皆各有车马,车马岂不多乎哉?千里之地,为田几何,其牧养之地又几何,而能容马若是之多乎哉?千里之地,为田几何?马之法又如何?今天下广矣,常患无马,岂古之善养马而今不善乎?宜有说以对也。”

季泽觉得这题虽然看似中规中矩,涉及到的也是很普通的朝廷缺乏良马的问题,但其实这其中包含了不少学问。因为考生要回答这道策问的话,不但需要对马政有切实见解,也要掌握一定的算术、几何与养马等的知识。

而季泽恰好比较擅长数学,且他如今看过的课外书多,对畜牧业也有几分了解,此题难不倒他。

第二道题是,问:“古者纠邦禁以叙六典,因天讨而作五刑,所以申严国章,明慎时宪……折衷之理,愿闻嘉言。”

季泽提笔,对:“夫民弊于末,心作乎争,德不可以独行也,辅之者其刑法乎……故谓不赦者良医之针石,赦者奔马之委辔,质斯言也

,不其然乎!谨对。”

五道策问题做完,季泽竟然出了不少汗,不是题难,而是回答这种问题需要时刻小心谨慎。

文章中千万不能出现本朝的讳字,特别是与皇帝名字同音的字一定不能往试卷上面写,除非他不想要自己的脑袋了。

比如说写到“上帝”,“天神”时要抬几格,“皇帝”与“朝廷”分别要抬几格等等,这些都要注意。

季泽可不想考个试,连命也丢了,那他还不如回去种田。

没有任何意外,这一场他也顺利通过了。不过,可惜的是,林立学到了第四场便被淘汰了,不能参加最后一场的诗赋。

但他好像也没怎么伤心,照样该吃吃,该喝喝,该睡睡。

季泽最有信心的就是诗赋这一场,他平时闲来无事将与春夏秋冬,风雪雷雨,花草鸟兽有关的诗都作过好几首,还给曾远之点评之后修改过的。

倘若他运气好,也许能将“存货”拿出来用。

最后一场主要考一诗一赋,另外还有一道算术题。

诗赋讲究文辞华美,音韵和谐,诗歌要对仗工稳,赋要骈骊顿挫。而本朝文人原本就十分看重诗赋,一首有灵气的诗若是能得考官看中,能为考生加分不少,像在唐朝,便是以诗赋取士。

季泽期待地看了看考题,却没想是让他以“泪水”为题作一首五言律诗,看到题目的他实在有些无语。

莫不是这考官最近心情不好,又不知如何表达,想让考生们陪他一起吟诗作对?

五言律诗全篇共八句,每句五个字,有仄起、平起两种形式,需要注重对偶和平仄。而这些是从骈体文中借鉴过来的,骈体文又是由楚辞到汉赋而产生,因此,五律也可以说是五古和骈体文嫁接的产物了。

季泽想了想,决定作一首与父母养育之恩有关的律诗,通过这个主旨从侧面描写“泪水”。

既然顾县令不喜华而不实的文章,那么也定不会喜欢同样的诗赋。

选好作诗的方向后他先在稿纸上打了个草稿,然后修修改改,又加以润色了一番,再以他的标准看着满意了才停止继续修改。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