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府试一(1 / 2)

加入书签

府试与县试的流程差不多,只不过只有通过县试后的考生才有资格参加府试,属于“童试”的其中一关,府试通过后就可参加院试。

参加府试的话,报名、保结,与考试的场次、内容同县试差异不大,但是保结的廪生要多一名。且在考生们进入考场时,官差们搜身的过程也严厉了许多。

季泽与顾云逸在天不亮的时候就排队进了考场,这一回他的运气就没那么好了,他的号舍旁边直接就是臭号。

并且这五场都是挨着臭号考的。

不过还好,他有除臭剂在手,他不虚。

季泽进入号舍时,留了个心眼,他没将周围的环境全部喷上一遍,只喷了自己埋头答题的那小块空间。一旦闻到味儿了,他就偷偷喷一下,除臭剂的效果还不错,喷一下也能坚持个把时辰。

府试五场考试的顺序与县试一样,都是帖经,墨义,经义,策问,诗赋。

在策问这一场之前,虽说题的范围变宽了,内容也更难了,但是在季泽这么几年的知识积累下,他答题时照样如鱼得水。

一直到策问这一场,有道题问的是与刑法有关的,且这种刑法可以说是刑法中的怪胎了,它就是“罚米法”。

题是这样的,“问:据《凉史·刘进传》记载,刘‘复创罚米法,尝忤瑾者,皆擿发输边。’朕以为此法妙哉……然朕甚忧……”

看到这题时,季泽握笔的手一抖,差点将毛笔按在试卷上。

这道压轴题怎么是以皇帝的口吻提问的?

这不是殿试的策问题吗!?怎么府试就考了呢!?

该不会是皇帝下达给知府大人们的任务吧??

季泽一下子就谨慎了起来。

他压根没看过什么《凉史·刘进传》,但是他知道“罚米法”啊,还好他平时野史看得多,不然这回要栽了。

所谓“罚米法”,就是指按照所犯罪的轻重,来定罚米的数量与输送的远近。

也就是说罪犯除了要受罚外,还得把所罚的粮食送到朝廷所规定的边境地方。

而皇帝觉得前朝的这个刑法不错,他想用在大周朝,将其加入《大周律》里面,但是又担心惹得某些人不赞同。

这里的某些

人,当然指的是一些牵涉到自身利益的贪官们了。

皇帝认为士是四民之首,必须有良好的带头作用,才能提倡优良的道德风俗教化。他们华而不实,甚至嚣张狡猾,岂不是浸润教化还不到位吗?

推崇道德,罢黜奸邪,必须要劝勉与惩罚互用吗?

他觉得远远不够,于是他想要加入这么一种刑法在《大周律》中。

于是皇帝说,朕也希望地方官多多劝教农桑,使百姓们尽力劳作,将荒芜的土地都变得肥沃,有什么办法?但有些土地实在贫瘠的地方怎么办呢?还是需要用“罚米法”。然后皇帝问考生们怎么看,有什么见解?

如果季泽没看过“罚米法”的典故的话,肯定早就顺着皇帝的心意对这刑法大赞特赞,像个傻白甜一样十分推崇了。

但是他偏偏看过,并且吓出了一身冷汗。

因为这个刑法的由来实在算不上好。

前朝时期,由于当时的凉朝皇帝不管朝政,才使得宦官专权达到了疯魔的地步,而创造“罚米法”的刘进其实就是个宦官,他不仅干涉国家政治,还试图创造律法,而“罚米法”就是其中之一的刑法。

并且这种刑法一般是用于那些与刘进有矛盾的人,越是为刘进所厌恶的人,所罚的米数量越多,而且输送的地方越远。他为了迫害异已,那些人不仅会被下诏狱,与此同时也会落得个倾家荡产的下场。

此外,最残忍的是刘进还创立了枷法,大枷重达三百多斤,犯人过不了两天就被折磨致死。

这题表面上皇帝是在问“罚米法”,而实则呢?

他真的这么推崇这个法子么?

季泽倒是觉得未必。

他偷摸摸揣测了一下圣心,估计皇帝并不是担心自己的臣子不同意,因为同不同意还不是他一句话的事儿吗?

季泽猜想,怕不是皇帝嫌恶极了凉朝的皇帝竟然让宦官当道,而他又想有个能同“罚米法”一样作用的刑法来约束文武百官,所以才出了这道题让考生们自行发挥。

倘若他答了“好”,那岂不是在赞同宦官当权!?

倘若他答了“不好”,那就是与当今圣上作对咯?

欸……

理解完题意,季泽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水,想站起身

来缓缓,捋一下思路,猛地一股屎尿味儿直往他鼻尖里冲……

自从有了系统出品的除臭剂,他已经很久没有闻到过这种刺鼻的“王霸之气”了,好在他适应了农村的茅坑多年,现下还坚持得住。

季泽赶紧用除臭剂喷了两下,他站着的地方,空气总算清新了许多。

这才是府试啊,为何会有这么伤脑筋的题呢?

他果然还是太嫩,太自以为是了,小瞧了这些出题的人。

季泽咬咬牙,把脑子里的想法汇聚在一起理了理,既然皇帝“喜欢”这罚米法,他当然不能说它不好,但他可以找个作用与它相似的法子啊,比如将罪犯们的财产捐赠拍卖,以“善民”的名义送进国库,再由皇帝出钱买米……

这和直接抄家可不一样,这理由多高大上啊。

至于罪犯们,还是该咋地就咋地,流放之前或者死之前也算是做了回好事儿了。

他就说“罚米法”不可取,但是它的作用可以效仿,然后强烈谴责凉朝那些做坏事的宦官,再夸赞了一番皇帝的爱民如子之心……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