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阅卷(1 / 2)

加入书签

由于参加殿试的贡士只有三百人,也就是说仅有三百份试卷,所以阅卷官们的阅卷量也不大。

三月初五参加完殿试,三月初七殿试成绩就能出来。

这次被委任为乙未科首席阅卷大臣的是次辅叶成,另外皇帝还派了协办大学士以及翰林学士等九人为辅。

这九人分别是建极殿大学士兼任少傅的叶成,文华殿大学士兼任户部尚书的袁禹岩,武英殿大学士兼任都察院右御史冯秋,文渊阁大学士兼任工部尚书的文岳辛,东阁大学士兼任礼部尚书的曾致远,这人是个中立派,他下面的左侍郎崔望便是中极殿大学士兼少保的黄忠言的人。以及刑部左侍郎罗道兵,翰林院大学士李中南,吏部尚书孔景维,兵部右侍郎夏云林。

这些人全部都是进士出身,个个都是大周朝的人才,并且在朝中也是能发挥最大作用的那一批人。

但阅卷官之间关系错综复杂,尤其是黄首辅一派与叶成一派,这两派斗得十分厉害。

最近几年虽然永旭帝表现得十分看重叶成,但由于黄忠言一派在朝中谋划多年,不是一朝一夕之间就能瓦解掉他的势力的。

因为先帝在时,后期很少理事,内阁的地位日益提高,而大学士本就有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一旦皇帝不主事,权力放下去后,主持阁务的首辅便是权压众臣。那时候太子愚钝,黄忠言一时风光无两竟是把持了整个朝政!

当今圣上心思深沉,深谙用人之术,即位后便使出雷霆手段,迅速清理了朝堂上一些谋藏祸心的大臣,但黄忠言这老匹夫实在太过厉害,永旭帝没能找到把柄,因此便开始扶持起了叶次辅。而如今的阁臣的升降完全由永旭帝决定,职权的大小也由他的旨意而定,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还得取决于皇帝批红。

原本按照本朝惯例,充当阅卷官的官员除了有六部与翰林院的人以外,内阁之首与其辅助的次辅都应该在场。

但这次由于参加殿试的人中有首辅黄忠言的儿子黄茂予,所以黄首辅理应避讳,便没能在场。当然,因为有崔鸿文在,礼部崔侍郎也要回避。

这一科的殿试与往届最大

的不同,就是这一科里的人有好几个都是有来头的,一甲之争尤为激烈。

都说殿试有皇帝坐镇,最为公平,其实不然,这里面没有黑幕是根本不可能的。

有些贡士在考试前就能大概猜测到哪个官员可能会被任命为殿试的阅卷官,因此提前就找人走关系的可能亦是有的,届时作弊者只需要提供自己的字迹交于那位阅卷官即可。

之所以可以这样作弊也是因为殿试不用同院试,乡试,会试那般,在阅卷官阅卷之前需专门誊录的官员誊录考生试卷。

而殿试不用誊录也就意味着阅卷官们可以依据考生的字迹与答题风格,来确定此卷的主人是谁。常言道,见字如见人,若考生习得一手好字,自然能给阅卷官们留下一个十分不错的印象。

阅卷在殿试后的第二日进行。

文华殿内,几位监考的大臣和阅卷官们一起坐在长案前等待卷箱开封。

保管试卷的官员将试卷取出后,按照各位阅卷官的官职,依次分送到他们面前,每个阅卷官能分到三份或者四份试卷。阅卷官每看完一份,就在卷子上写下自己的姓氏和评分,把自己分到的试卷看完后,再看其他人看过的试卷。

阅卷官们评分用的是圈,尖,点,直,叉这五个符号,画圈的表示优等,上等,其余的也就是中等,下等的区别。如果发现同一张试卷的评分差异太大的话,就需要监考的大臣重新检查试卷,以防有人作弊或者因为各自成见相差甚远取卷只凭自己的一时好恶,而非依据文章的正误曲直。

此时,分到季泽试卷的文阁老慢悠悠地拿起眼前的卷子,上面的台阁体笔力劲挺,颇有一番风骨,光是看着就让人眼睛一亮。

文阁老虽然是黄首辅这边的人,他此次来的目的就是为了让黄茂予不跌出前十就够了,顺便再将崔鸿文往上推一推,但这也不妨碍他慧眼识珠,偶尔发现个好苗子还可以捡漏嘛。

因此文阁老看到此子一手好字,便瞬间来了精神,他立马坐直身体,凑近去看试卷的内容。

看到前面的内容时,他摸着胡须,脸上的欣赏之意十分显眼。

但随着他越往下看,脸上的表情也越来越沉,神色在震惊与不

可置信之间来回变换着,直到看完整张试卷,文阁老还处于震惊中久久无法回神。

此子非常人也!

这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竟然会有如此大胆的想法!

这其中有些想法虽然天真,但也未必不可行,但此子偏生大胆得很,还敢断了朝臣的粮袋,说什么要改革土地!

呵,还真敢想!

开海运?

互市?

修路?

逐层监督制度?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