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继室女打脸重生嫡姐(十四)(1 / 2)

加入书签

一转眼到了八月底,金秋时节杨家最大的两件事就是大少爷杨廷章的秋闱和四少爷杨廷华的县试。

作为当家主母,黄氏忙得团团转,既要替家里照顾家里的两位少爷备考,又有抽空留意秋收时节家里各田庄的收成入库。

如杨家这样的门第,几百年的书香世族,子弟科考自有惯例,从吃食摆件到考篮笔墨,再到作息规律、哪天拜佛,乃至下人们口中说的吉祥话,都有一套成例,家下也都是几辈子的世仆,黄氏只需依例行事便可。

事关子弟前程,一向万事不理的太夫人也会帮忙掌眼,不时提点两句。即使这样,具体细节黄氏还是要一样样查过,是以暑气渐消、天气转凉,她却比苦夏的时候还瘦些。

县试要考四场,一天一场。因县试需得回原籍参考,杨家祖籍淮阳,县试十天前,就由家中的大管家和杨廷章亲自带人送他回淮阳。

出发这一天,全家都起了个大早,齐聚松萱院。

平日里喜欢训儿子的杨仝,今日罕见的和颜悦色,不仅温言鼓励了孩子几句,还亲自给杨廷华盛了一碗状元及第粥。搞得这熊孩子受宠若惊。

大哥杨廷章也在一旁给弟弟打气,温声跟他说些考场注意事项。不同于杨家姐妹间的波澜暗涌,他们两兄弟的感情倒是不错。

毕竟他们家又没有爵位,子弟的前程都得考科举出仕,族中子弟须得同气连枝,抱团生存。

杨廷章也确实有嫡长子的风范,稳重自持,待弟弟妹妹们都甚至宽厚。原身虽然上辈子冷淡收场,怨气深重,对这位大哥倒没什么恨意。

几位娘子也细声细气地恭祝四哥弟马到成功、金榜题名。这种场合几位姨娘吱声,但都早有“蟾宫折桂”“喜鹊登枝”的针线奉给黄氏,用不用是黄氏的事,反正她们的心意到了。

用过早膳,车马早已在门口等候。杨廷华向长辈姐妹挥手告别,斗志昂扬地离了家。

县试考了四天,家中诸人也紧张了四天。特别是黄氏,简直茶饭不思,每日晨起便去小佛堂念经烧香。

杨廷华考完回家,杨仝才把儿子叫到书房,问他考得如何。

“第一场的考

的是孟子梁惠王上和离娄下,试帖诗是以“迟”“栖”为韵写菊花第二场是论语为政以德最后一场是广成八年的圣谕。”

“我都默写下来了,请爹过目,”杨廷华捧上一叠稿纸。

杨仝接过,细细看了儿子默下来的答案,眉头渐渐松开、嘴角微翘。杨廷华早被妹妹灌了一肚子察言观色的技巧,一看老爹这样就知道能不能中先不说,至少眼前这一关算是过了。

杨仝淡淡道“去吧,虽是考完了,可书本也不能丢。后头的路还长着,学无止境,万不可懈怠。”

典型的士大夫老子,夸儿子一句都嫌烫嘴。

杨廷华也不在意,他从小到大听了多少教训、挨了多少打,老爹教训的时候该是什么表情、怎么回答,才能不屁股遭殃,早就烂熟于胸,恭恭敬敬地送走老爹。

在家呼呼睡了一天之后,他就开始按捺不住往城外济慈院跑。

对此,黄氏还颇有微词,抱怨儿子在家坐不住。太夫人却一反常态地表示“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男孩子就是要在外头闯荡,你把他圈在家里能有什么出息”

有了太夫人这句话,杨廷华撒丫子更欢了,日日天不亮就起床,天不黑绝不着家。

苏韵看他积极性这么高,索性禀了太夫人,从家生子中挑出二十个人壮实机灵的小伙子,教给他操练,把他喜得劲头更甚。

这么些天,他已经跟济慈院的人打成一片、称兄道弟了丁师傅也是济慈院那些孤儿的武学师傅,说一声师兄弟不为过。

李祯离开湖州府时,从济慈院中带走了部分人手,剩下的都是些年纪尚小的孩子们,他走前跟杨廷华打了招呼,托他照应这些孩子。杨廷华是真得听进去了,而且确确实实在当一回事做。

他之前只知玩乐,结交的也都是些士绅家的纨绔子弟,狐朋狗友们玩的时候,哥哥弟弟喊得震天响,要说真交情,那绝对是琉璃的一碰就碎。

难得李祯这样出身和才气的同龄人,肯以正眼看他,他心里陡然生出了一股士为知己者死的气概,对他的托付十分重视。

事实上,杨廷华固然文稻武略本事一般,但有个难得的优点

没有身份之见,待人坦诚大气,他喜欢交朋友也会交朋友,三教九流跟什么人都能说两句,而且不光是说,还说得舒服、敞亮。李祯就看中了他这一点,看他比那些酸文假醋的文人顺眼多了。

不是说文人不重要,做主公的什么样的人都要用,但文人遍地都是,如杨廷华这样实诚的人却不多。这物以稀为贵,人也一样。

李祯一行是十天前离开湖州的,现在刚过九江,在寿安县主的一处田庄上歇脚。

他刚刚收到从湖州那边加急送过来的密件刘、韩二位师傅写了一份建立护理队和女工坊的条陈在苏韵那个点子的基础上进行添减。

两位师傅隐晦地提及护理队对于军队将士的重要性,李祯心中一动,能想到这一点,那位杨七娘子应该是和他来自一个地方吧

还有这成立女工坊的提议,“每人专做一道工序,术业有专攻可保秘方不外泄”、“女工之技艺可作嫁妆、传子孙,乃大功德也,女工得此大恩,必感激涕零,忠于公子”

这种一箭几雕的计划,很像她的手笔。

小厮进来的时候,就看到自家公子捏着手中的信件嘴角微翘,吓得他一个激灵赶紧低头,每次公子这样笑的时候就有人要倒霉了,这次的倒霉蛋又是谁

李祯噙着一抹浅笑,提笔回信。

几天之后,刘、韩二人收到李祯的回信,就开始着手组建护理队和女工坊。

护理队第一批挑选了二十个小娘子,由李祯身边一个懂药理的嬷嬷和一位擅长跌打损伤接骨的郎中做师傅,开始上课。

苏韵也应刘居士之邀去看了两回,看到那嬷嬷教授的内容,苏韵迅速掩下惊色,回来之后把自己关在房内细细思量。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