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钢铁(1 / 2)

加入书签

谁也没有想到,幽州混乱局势演变到最后,竟是黄巾成了最后的赢家。

    一场大战之下,官兵元气大伤,公孙瓒要重振旗鼓又不知要花费多少时间。

    对他来说,吃了败仗最痛苦的是对自身威望的打击,各地豪强一旦质疑他的能力,后面再想获得足够的支持就不是那么容易了。

    至于张纯乌桓,若是没有黄巾搅局的话,这会儿他们只怕已经冲破官兵的阻碍,在幽、冀、青州开始大肆的劫掠起来。

    然而那可恨的许光头出手之后,一下打破了他们的计划,最终只能是灰溜溜的跑回塞外。

    如今的张纯带着万余残军,自保尚且困难,根本不敢再回到右北平,最后只能和乌桓人一起跑去辽西龟缩着,不敢再多看黄巾一眼。

    许辰也老实不客气,大手一挥,便让王当率军东进,把右北平这块空白之地占了下来。

    黄巾占领了新的地盘,依然还是之前一套打豪强分田地的连招,极短时间内就建立起有效的治理,坏消息是由于乌桓人的一轮破坏,右北平最重要的春耕已经错过,当地农业生产受损严重。

    但即便这样,劳动力却也不好闲着,趁着这个时间,许辰立即开展了大生产运动。

    不论是渔阳还是右北平,各个乡村都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开垦荒地、修建水渠水车等等运动,这些开垦出来的荒地,最终也都是按户进行分配,这极大的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

    汉朝时期土地的开发程度实则不高,不管是现在还是以后相当一段时间里,许辰都不必怎么担心人多地少的问题,这个时代的土地仍然有极大的开发潜力。

    而且另一个现实虽然有些残酷,但也是缓解粮食压力的一个极大因素,那就是人口的减少。

    人少了,土地就显得多了。

    如果许辰最终能把现有土地完成一轮洗牌,那么整个农民群体的生产积极性将被空前的调动起来,只要新开发的土地足够多,粮食生产就能满足人口增长。

    至于长久的未来,人口有没有可能增长到土地再也承载不了,许辰对此同样不担心。

    往外探索新大陆、科技发展、工业生产都是解决这个问题的答案。

    只要完成一统,实现整个文明的思想解放和奠定科学基础,那么只需要一个世纪的时间,土地矛盾将会在工业巨大浪潮之下被悄无声息的替代掉,那时候出现的,则是另外一种形式的兼并了。

    数月以来的大生产运动,已经印证了许辰的想法,随着土地的开垦,渔阳右北平已经出现了人口不足的状况。

    本来大量属于世家豪强的土地被分下去,这就让农民的田地处于富余状态,现在又有许多开垦出来的新土地,越来越多的田已经让他们很难照顾得过来。

    即便这样,离土地开发的极限,那也还有遥远的距离。

    许辰需要人口,越多越好的人口,不仅需要农业生产的人口,同样也需要手工工场生产的人口。

    由于军事上的巨大需求,如今的渔阳光是冶铁和炼煤的工场矿场都已经有十多座,直接在这些工厂从事工作的人,都已经有四五百人。

    这些人已经完全脱离了农业生产,完全受雇于黄巾在手工工场里面进行集中化的工业生产,可以算的上是真正意义上的工人了。

    如今不论是黄巾所需的武器装备,还是百姓需要的金属农具和生活所用,都源自于这些煤铁工场的高效生产。

    而一年时间过去之后,许辰当初对第一批匠人的教育,现在已经开始显现效果。

    “教主,咱们工场如今一个炉子日产约有两百斤,渔阳各地工场加起来,已经开了六个炉子,咱们计划是在年底之前,再开四座新炉,到时候每天产铁加起来便有两千斤,想来足够满足咱渔阳右北平军民所用。”

    闷热的工场之中,许辰身边跟着好大一票人,这些人正是他这一年以来教导出来的工事院匠人们。

    没有战事的时日,建设发展的头等大事无外乎工农生产,农业垦荒如火如荼,工业这边许辰却也不会放松,自是要去之下各个工场中视察生产情况。

    视察同样也是在检验工事院的工作成果,这些核心匠人这时候免不了就要跟在许辰身边。

    正在讲解的人,是一个皮肤黝黑的中年汉子,其名马铁,本是渔阳一个普通的铁匠而已,被召去工事院之后,最后凭借着合格的成绩以及数项技术突破,成功从一众匠人里脱颖而出。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