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正解(1 / 2)

加入书签

“既然是公子自己的意思,就请公子仔细听题。”

    香菱多看了两眼许清,就提起了这道灯谜。

    “江南上虞曾立有一座古碑,是前汉末年的古物,名曰曹娥碑……疏影姐姐设置的谜题,便是与碑文背面的八个字,黄绢幼妇,外孙齑臼。”

    许清眨了眨眼,有些明白香菱为何要出言规劝自己了。

    第二题也不是单纯的猜谜,它包含了出题者对曹娥碑碑文的评价,证明此人的文学素养极高。

    “公子,我先前的建议依旧有效。”

    香菱本想给许清一个台阶下,却被许清抬手婉拒。

    姑姑给予秦疏影诸多特权,容许对方在望月楼里铺设谜题,应该是想目睹自己的表现。

    毕竟京城宛如太后的后院,这里的一举一动都会被传到栖凤殿里。

    自己连续几题依靠他人,连力都没尽,传出去有些丢人。

    更何况这道题的答案他了然于心。

    “谜底是绝妙好辞。”

    “嗯?”

    香菱的杏眸在疑问声中微微瞪大,用不可思议的眼神凝视着许清。

    若不是亲眼见证对方坐在面前,而且对两人先前的相遇一无所知,香菱都想怀疑许家公子是不是在作假,或是有谁提前告知了答案。

    “黄绢是有颜色的丝绸,合成为绝字。幼妇指少女,外孙指女人的孩子,可以被解为妙好二字。其实前三个字通俗来译都不难猜,与寻常的猜字灯谜无异,重点在于第四个字。”

    许清解释道:“齑是捣碎的姜蒜,而齑臼则是指前汉时期,捣烂姜蒜的容器。用当时的话来讲,这是盛纳五辛的器具,名叫受辛之器。古时的辞唤辞,受旁加辛就是此字。”

    若是原来的前身,自然猜不透也看不懂如此高深的谜题。

    毕竟这需要解题人对前汉的知识有所了解,知道那时人的生活习性,使用的工具。

    但现在的许清可不一样,他来自于相似的后世,而且史学家已经将前世的诸多问题和谜题解开,都给出了合理科学的解释。

    这字谜虽然设计的巧妙,但许清恰巧知道其的答案。

    “小女子香菱,心服口服。”

    香菱对许清给出的释意叹为观止,因为对方不仅道出了谜题的答案,还把缘由说的一清二楚。

    从任何方面来看,许清的回答都无懈可击。

    “许公子把小女子的这枚信物拿下去交差吧,翠儿她们自会带你去第三关的地方。”

    香菱从裙旁拿起一枚刻有字印的发簪,起身递到了许清的面前。

    她尤为注意二人的距离,停在三步外的距离微微躬身。

    这个距离是香菱深思熟虑后的结果,配合上微微低头的动作,能将自己脸上的伤疤遮掩去。

    许清接过簪子,放在手上把玩了片刻。

    “这枚簪子,应该是抛弃你的那名客人,赠予你的定情信物吧?”

    香菱微微一愣,随即有些僵硬的点了点头。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