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一章 开科举士(2 / 2)

加入书签

科举考试的规则框架由王伦御笔钦定,结合了后世现代社会招考公务员的一些方法,以及历代科举的传统形式综合考量而成,至于具体的考试内容则由李清照与教育处的人研究制定,王伦给出的指导建议只有两个字,就是实用。

因为王伦最了解中国古代科举考试的一些弊端,在唐宋之时还好,科举制度虽然还不成熟,但毕竟是开了任人唯才,不论门第的风气之先,还能为国家选拔出真正的有用之才。

可到了明清之时,虽然科举制度越加地完善成熟,但考试的形式与内容却也变得越来越呆板僵化,甚至发展出了只在四书五经里面摘词抄句的“八股文”。

自然经过这种方式选拔出来的人才质量也是越来越差,而真正实用型的精英则少之又少,大多数都是一些只会引经据典高谈阔论的书呆子。

王伦对于此等科举模式恨之入骨,所以在开办科举之前,王伦便曾叮嘱过李清照等人,开科举士只为国家选拔可用之人,所以考试之时便不要搞什么忠孝节悌仁义道德那些虚头八脑儿的事,因为考试是考不出来一个人的品德是什么样的。

人的德行通过教育来形成,却要通过惩戒来控制,在学校接受教育的时候,学校自然是要德才并重,为国家培养品行合格之人,而等走出校门进入社会,就会有法律对其进行约束,如果失德败

行,自然便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和处罚。

一个人可能文章写得花团锦簇滴水不漏,但心里却是一肚子的男盗女娼,也可能科举之时还满怀报国之情,爱民之意,但等当了官之后,一朝大权在手,便立即腐化堕落,变成与国与民为敌。

所以人的德行如何根本不可能通过考试表现出来,考试就是考试,科举考试的功能也只是要为国家选拔有用的人才,至于这个人当官之后的品行如何,那就交给纪律监察部门去考核评判,大梁明镜阁的如雪钢刀可就是专门为这种人准备的。

大梁的第一次开科举试如期召开,九月初一这日科举考士正式开始,考试时间为期三天,前两天考公共科目,第一天是行政能力测试,第二天是综合问题处理。

最后一天考专业科目,就是学子有意想要进入大梁政府的哪一个部门,便需进行该部门的专项业务考核,以评价学子的专业能力。

三天考试全部结束之后,便给一众学子放假三天,同时等待放榜,三科考试综合排名前一万名的学子会被录为进士,同时被收编入大梁人才储备库,成为大梁政府各部门的后备官员。

再等到进一步对品行的评审考核之后,合格人员将会成为正式官员,分配到大梁各级行政单位任职。

而在这一万名进士之中排在前一百名的学子,还将被编入翰林院中,将来更会有机会进入大梁最高

级别的政府单位担任要职。

并且这一百人更是要到紫禁城太和殿,由王伦亲自进行面试,最后经过王伦与大梁重臣的测试评出前三名,并由王伦御笔亲封三甲及第。

到了殿试这一天,前一百名的进士学子全部身着盛装,在李清照及两位主考官的引导下列队进入紫禁城,最后到达太和殿,等待王伦的面试。

九月初九,上午九点,王伦准时摆驾太和殿,大梁众臣也都排班进殿,一百名学子看到王伦以及那些闻名天下的大梁名臣,立时群情涌动,都是强自抑制心中的激动,向王伦躬身行礼。

王伦看着太和殿内站立得整整齐齐的一百名精英学子,心中也是甚为感慨,这些人可都是大梁最为优秀的人才,大梁的未来就将靠他们来继承和发扬。

当下王伦对众学子也是好生鼓励嘉勉了一番,并祝贺众人考试取得了佳绩,更是表达了希望众人再接再厉,在将来真正进入工作岗位之后,要不忘初心,为国为民竭诚尽力的殷殷期盼之情。

王伦的一番话实是发自肺腑,众学子听后无不是大受感动,有人更是激动地哽咽流泪,当下便在李清照的带领下,向王伦行以大礼,同时齐声高呼,以表忠心。

李清照随即宣布殿试开始,并请王伦出题,但王伦却未给出任何题目,只让一众学子自由发挥,在限定的两个小时之内,策论也罢,文章也可,论文也

行,尽可各展才情,任意挥洒,等两个小时后,王伦便会亲自阅卷,评定优劣。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